摘要:美國自立國始就重視對外貿易,獨立戰爭的起因之一就是英國企圖管理北美殖民地的對外貿易。獨立后,美國迅速恢復加勒比、歐洲和開拓遠東等地的市場。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急需擴大海外市場,為此美國提出針對中國,后又擴大到全球的“門戶開放”政策。戰后“冷戰”時期,經濟競爭是以美蘇為首的東西方之間冷戰的主要內容之一。后冷戰時期,美國攜其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之勢,更是提出了要全世界的市場都向其開放的“全球化”戰略。
關鍵詞:美國;市場;開放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224-03
一、從立國到20世紀初的美國經濟外交
美國始終奉行積極的對外經濟擴張政策。美國在殖民地時期就非常重視對外貿易,獨立戰爭的重要起因之一就是母國企圖管理、限制殖民地的對外貿易[1]。美國在它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條約——美法條約中就有有關貿易的條款:“法國和美國互相給予‘最惠國待遇’,美國貨物被允許進入法國市場,障礙將盡可能地減少。”[2]在獨立戰爭勝利僅僅一年后的1784,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就遠航到了中國。1812年美英戰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國的對外商業活動受到了英國的限制?!芭c世界各地開展貿易顯然是美國至關重要的利益。在國家獨立之后的頭150年里,最讓美國外交政策知識分子擔心的不是喪失領土,而是貿易中斷。”[3]華盛頓在1797年著名的告別辭中說:“我們與外國打交道的行為準則是,在擴大我們的貿易關系的同時,盡可能少地與它們保持政治聯系?!盵3]此后一個時期的美國,一方面在政治上實行“孤立主義”,另一方面大力開拓對外貿易。從內戰結束到19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躍居世界首位,產值接近英、法、德三國的總和,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工業強國。而美國西部邊疆已經消失,國內市場一時間也無從擴大,于是急需海外市場來滿足相對過剩的生產能力,要尋找“海外新邊疆”。此時,主要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后起的美國在中國并無勢力范圍,如果一旦中國被其他列強瓜分,美國就有被逐出中國市場的危險,時任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向美國國務院報告說,全面瓜分(中國的后果)必會造成“過高的關稅”,并且“勢必毀滅我們的市場?!盵4]此時美國盡管經濟實力強大,但它軍事力量相對于當時的諸列強來說仍相對弱小,所以美國向各列強發出“門戶開放”的照會。
“門戶開放”政策是時任美國國務卿的?!ぜs翰先后于1899年9月、1900年7月、1900年10月三次向英、德、俄、日、法、意等國發出有關中國問題的照會中提出的。照會說美國“承認各列強在華的勢力范圍,但要求各列強承認(其他)各國在本國勢力范圍內享有同等的關稅特權和經商、航運等益?!泵绹恼呤恰氨H袊I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國可以獲得同等和公正的條件,在清帝國從事貿易?!盵5]美國以此來維持甚至擴大其在華貿易的機會,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美國在當時把“門戶開放”政策主要運用于以中國為代表的落后國家和地區,是由于其綜合國力相對落后,無力與當時的主要大國競爭,而且在當時“零和博弈”的舊安全觀下,各個大國都實行重商主義政策,封閉本國及其殖民地和附屬國市場,竭力向外傾銷產品。隨著美國經濟發展,國家之間綜合國力的變化,美國就極力地向其他地區擴張市場,把“門戶開放”政策運用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所以說“門戶開放”政策不僅是針對中國的政策,而且是美國進行海外擴張的外交總原則和戰略總方針,它還是帝國主義國家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實行的一種新型殖民主義政策。這種政策的核心是以自由貿易為基礎的開放式商業帝國,它的重點不是在所控制的范圍內排斥他國的利益,不是搞封閉式的壟斷,而且是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打著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的旗號,打破列強的保護主義壁壘,把全世界變成美國操縱的開放市場[6]。有專家認為,“在美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外交政策的直接目標一直是經濟問題”[3],也就是在海外為美國的商品和服務尋找市場。所以,看似只是對華“門戶開放”政策,一旦時機成熟,美國就會毫不猶豫地把它運用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正如美國歷史學家威廉·阿普爾曼·威廉姆斯所指出的那樣“到本(20)世紀初,美國對外政策越來越成為支持美國商業和海外投資的‘門戶開放’政策。”[7]很顯然,他所指的“門戶開放”政策的實行范圍不僅僅是針對中國。有學者把這一時期稱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局部全球化”[8]時期。
二、20世紀初至90年代的美國經濟外交
美國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支持日本及后來在俄國戰敗之際調停戰爭,就是為了防止其中一國在中國東北可能“門戶關閉”。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理由之一就是“維護其中立國的權利”,即美國的與其他國家自由貿易的權利。1918年1月威爾遜總統提出的“十四點”計劃里就有“海上航行自由、自由貿易”的條款,表達了美國對所謂的“門戶開放、自由貿易”的追求。一戰后,美國在政治上“孤立主義”,但是經濟上采取門戶開放政策。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通過的《九國公約》也維持中國的“門戶開放”的意圖。20世紀30年代日本大舉侵華,企圖獨占中國時,美國又拋出了“不承認主義”。20世紀30年代的“中立法”中就有外國購買美國的產品可以“現購自運”的條款,這強烈地反映了美國對世界市場的強烈渴望?;粮窬汀爸辛⒎ā敝赋?,“國會反對的不是做生意賺錢,而是不愿冒險涉入戰爭。”[9]在二戰期間美英兩國發表的《聯合國家宣言》里也有“所有國家都享有自由貿易和海上自由航行的權利”。后來美日矛盾終于因日本在亞太地區大肆侵略擴張,建立排外的“大東亞共榮圈”而急劇惡化,終于使二者在戰場上兵戎相見。在美國經濟聯系更為密切和利益更為重要的歐洲,面對希特勒可能一統歐洲的不祥前景,這樣就會使美國失去歐洲的市場。美國更是憂心忡忡,盡管美國名義上實行“中立”政策,但是羅斯福政府實行了除直接參戰之外的一切措施對抗希特勒德國。
二戰結束前后,美國通過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等建立了以其為核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就美國而言,這項計劃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其全球開放性,對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以及發展中國家都適用”[10]。美國憑借其經濟霸權要建立全球統一的經濟、貿易、金融秩序,開放其他國家的市場以利于美國產品和服務的更好地進入。對于自己的盟國、當時擁有最大勢力范圍的英國“美國人堅持讓英國在戰后放棄構建帝國關稅優惠體制的權利。這是一個帶有報復意味的門戶開放政策……?!盵3]也就是說美國把“門戶開放”政策擴展到了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門戶”都要向它開放,這也是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繼續,正如美國學者史蒂芬·科恩所指出的那樣“二次大戰后沒有一個部門公開主張對實實在在的門戶開放政策進行永久性的調整?!盵7]
三、全球化時代的美國經濟外交
冷戰后,“全球化”一詞已成為全世界各界人士使用最廣泛和最時髦的名詞之一。它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及對外擴張而發展起來的[11]。它反映了人類社會由孤立、分散到互相聯系、交往日益密切的發展趨勢,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全球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全球化”使“通訊成本、運輸成本的下降,商品和生產要素的人為障礙的減少,已導致世界各經濟體的更緊密的一體化。”[12]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全球化是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13]根據上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它主要強調經濟問題。
對于全球化美國更是一馬當先,有學者認為,“在整個美國歷史中,全球化一直是一個最為重要的世界歷史事實。由于美國的地緣形勢和美國社會的重商和創業性質,在美國幾乎全部歷史中,全球化一直是戰略思考和政策制定的核心內容?!盵3]美國大力推行的全球化中不僅是經濟上“全球化”,還包括政治上全球“民主化”,即美國價值觀、制度的全球普及化,正如弗朗西斯·福山所說的“歷史的終結”。1997年9月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在一次演說中稱,“全球化正在國際上以及國內使大政府時代走向終結。隨著知識越來越廣泛的傳播,未來將從多個方向,由許多角色造就。貿易與投資,而不是援助將推動發展。市場是經濟增長唯一可行的引擎。獨裁者不再能控制信息向公民的傳播,恰如一位專欄作家所稱,革命不再是來自上面或下面,而是來自遠處……今天,我們在每個大陸都有重要的利益……我們的利益是建立一個我們的價值觀得到廣泛認同,經濟開放、軍事沖突得到制止,那些殘暴對待其他人權利者受到懲罰的全球環境。”[14]克林頓提出要“擴展自由市場和自由政府”;小布什上任后也宣稱“美國在全世界擁有前所未有和無可比擬的實力和影響”[15],呼吁建立“世界新秩序”。美國借其超強的國家實力要稱霸世界的圖謀溢于言表。對于美國的全球化戰略,奧爾布賴特說“我們的戰略目標是,抓住歷史與技術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機會(全球化),將世界統一在民主、自由市場、尊重法律、支持和平的基本原則之下。”[3]共和黨在2000年的競選綱領中也強調“美國必須承擔起領導世界的責任”,“美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機會(要利用其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幫助塑造未來幾十年的國際理想和機制”[16]。2000年7月,美國國家利益委員會提出報告,列出的美國在21世紀的國家利益包括“維護全球貿易、金融、能源供應和環保體系的有效性與穩定性”[8]。它是美國借以實現其政治、經濟等利益和世界霸權的重要手段。美國為達到其目標,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確保美國的經濟優勢,并利用這種優勢將全球化納入并服務于美國利益的軌道。其次,促進民主國家的聯合,推動民主與人權的進程,利用全球化孤立并排斥“抵制民主的國家”,利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優勢,以援助、投資等為誘餌,壓發展中國家采取西方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及社會制度。第三,協調利用外交與軍事等手段確保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
從上可見,美國自立國始就一直實施積極對外擴張的經濟政策,這就相應地要求其他國家向美國開放其市場。
四、美國經濟外交對中國的影響
隨著美國從僅僅是由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個殖民地組成的合眾國到其擴張到太平洋岸,再到美國成為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其經濟外交對世界的影響日益增加。當然,中國也不例外。美國經濟外交對中國的影響大體上可以分為中國改革開放之前和之后兩個階段。
首先,在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美國經濟外交對中國的消極影響要大于積極影響。這一時期,美國經濟外交對中國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美國對中國市場的開辟,沖擊了中國國內弱小的民族工業,使得美國的產品大量地占領了中國的市場。盡管美國的經濟外交在某種程度上也給中國帶來了一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美國對中國市場的開辟。例如,這一時期美國經濟外交的典型“門戶開放”政策就在中國面臨被瓜分,美國經濟利益受到威脅的情況下,美國為了避免被排擠出中國市場而提出的。美國的目的是為了在帝國主義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內爭得平等的經濟利益。但是美國在損害了中國的主權與利益?!伴T戶開放”政策是在沒有與清政府磋商的情況下,擅自與其他列強交換照會,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約翰·理查德也不得不承認,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沒有給中國帶來任何具體的利益。因此,“門戶開放”政策損害了中國的獨立和主權,這必然會遭到中國人民反對,隨著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爭取民族獨立的勝利,美國對華的“門戶開放”政策也只有失敗一條路了。
其次,在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美國經濟外交對中國的積極影響要大于消極影響。美國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經濟,美國的商品貿易逆差給世界各國提供著龐大的市場,并給作為世界主要貨幣的美元,提供發行的可能,世界各國都有大量美元儲備,美國經濟成為國際經濟中影響最大的因素。美國是全球的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它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又是中國的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而中國的持續高速經濟發展,對外出口起了絕對重要作用,中國的貿易順差幾乎都是從中美貿易中獲得的。這也是美國國會要求制裁中國的原因,美國經濟的發展將給中國的出口帶來商機,也能帶動全球的發展。美國現在是借錢消費,中國的外匯不少是投資到美國的,現在兩國貿易關系錯綜復雜,美國的發展會給中國帶來機遇在美國的商品、投資和服務進入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時候,也相應地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和中國所急需的資本,這對促進中國的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這在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得到了充分的證明。所以美國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也促使中國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采用新的技術與管理方式,積極主動參與到國際競爭之中去,對于中國的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從而提高國家的產業和部門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是不無益處的。
但是,美國的經濟走向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存在負面影響。如2007年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所導致的美國經濟衰退本身會減少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和凈出口。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和凈出口不僅數額巨大,而且對美國的凈出口實際上構成了中國對外凈出口的主要部分;而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受美國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影響極大,對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高度敏感。如果美國由于“次貸危機”而陷入嚴重衰退,中國的出口和凈出口增長速度會急劇下降,甚至可能出現負增長。對外出口的停滯和下降本身會減少中國的就業,增加失業,尤其可能從經濟上嚴重地打擊高度依賴對美國出口的廣東等中國沿海地區。中國的大批企業依靠出口特別是對美國的出口而生存。出口市場的萎縮可能使這些依靠出口的企業陷入財務上的困境甚至倒閉。它們的倒閉會增大中國內地的失業問題,它們的財務困境會對中國的金融業造成巨大的沖擊,不排除由此造成中國的銀行業出現巨額壞賬、證券市場面臨崩潰的可能性。
總之,從美國自立國開始使全球市場都向其開放的“門戶開放”到其大力支持、極力推行的全球化戰略,只是美國的經濟外交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形式上有所變化而已,實質都是維護與擴大美國的利益,打開其他國家的市場是美國外交政策中是一個恒久不變的主題。正如美國著名的外交史學家威廉·阿普爾曼·威廉姆斯所指出的那樣“美國的外交政策就是為了滿足美國不斷增加的對海外市場的貿易與投資的需要而使世界向美國敞開大門”。但是,經濟全球化特別是全球化,使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相互促進,作為一個整體的依存性的空前提高,經濟、金融波動和危機的傳導性急劇增長。沒有一個民族國家與經濟體可以在閉關鎖國的條件下孤立地單獨生存,也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國家或經濟體可以采取某種措施,單獨損害別人而不同時損害自己。此外,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也表明,一個國家或民族閉關自守只會造成落后,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歷史潮流。所以,我們正確對待美國經濟外交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敢于迎接挑戰,趨利避害,以求得中國在與美國經濟交往中的利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Thomas A. Bailey.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M].Prantice -Hall.Inc. Englewood Cliffs,1980:156.
[2]沃爾特·拉賽爾·米德.美國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響了世界[M].曹化銀,譯.北京:中信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34.
[3]麥克科米克.中國市場[M](T·Mccormidk,China Market).芝加哥,1970:24-136.
[4]李長久,施魯佳.中美關系二百年[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95.
[5]王瑋.美國對亞太政策的演變(1776—1995)[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55-58.
[6]杰里爾·A.羅賽蒂.美國對外政策的政治學[M].周啟明,傅耀祖,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135-139.
[7]王希.美國歷史上的國家利益問題[J].美國研究,2003,(2):236-418.
[8]基辛格.大外交[M].顧淑馨,林添貴,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9]理查德·克羅卡特.50年戰爭[M].王振西,主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334.
[10]D. Held.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Culture. Polity Press Limited.1999.見龐中英.全球化、反全球化與中國
——理解全球化的復雜性與多樣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7.
[11]戴維·赫爾德.馴服全球化[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174.
[1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7:31.
[13]Madeleine Korbel Albright. EnduringPrinciples In An Era of Constant Change[M].September 30,1997:Statement Before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New York City,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October 1997:7-8;張敏謙.全球化與美國的戰
略[J].現代國際關系,2000,(6):45.
[14]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 [M].September,2002.
[15]GOP2000 Campaign Platform [M]. July 31.2000:1.
[16]資中筠.冷眼向洋:百年風云啟示錄:下卷[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