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鄂西地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具有發展旅游業的獨特優勢,近十幾年通過實施旅游扶貧開發,也帶動了當地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但其成效不大。面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鄂西貧困地區發展旅游業的新思路。
關鍵詞:鄂西地區;旅游扶貧;旅游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138-03
日前,恩施生態文化旅游論壇會的召開,再次把鄂西地區發展旅游業提上一個日程。鄂西是我省經濟發展相對比較薄弱的地區,雖然經過多年來發展旅游業的扶貧改革,但其成效還是不盡人意。如何提高鄂西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促使當地人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也是目前很多相關部門所討論的問題。
一、鄂西旅游扶貧的優勢
(一)資源優勢
我省的西部地區山區較多,交通不便,與外界的溝通條件差,經濟發展緩慢,貧困人口相對較多。但是,這些地區卻是自然景觀最壯觀、民族文化最豐富、生物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也是湖北省旅游的龍頭——“一江兩山”的所在地。
1.自然旅游資源。在鄂西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在貧困山區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原始森林,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山村田園風情,風景水體類的溫泉、瀑布、河流、峽谷、山溪,各種各樣的地貌景觀如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溶洞。其資源特色獨樹一幟:(1)長江三峽。該區擁有世界上最典型的高山峽谷、綿延浩瀚的高峽平湖和世界一流的水電工程,是海外旅游者來華的首選旅游目的地之一。擁有三峽大壩、三峽人家、西陵峽口、秭歸鳳凰山、九畹溪和屈原故里、昭君故里、車溪、曉峰、大老嶺等旅游景區,也是全國“現代工業游”的成功范例,已成為國家5A 級景區。(2)神農架。神農架是全球中緯度地區唯一一塊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森林。特殊的地理環境也使之成為第四紀冰川時期各種動植物的避難所和棲息地,享有“物種基因庫”、“天然動植物園”、“天然藥庫”等多項美譽。其原始森林、珍稀動植物、溶洞(燕子洞、冷熱洞等)、峽谷、溪流、瀑布、云海、溫泉礦泉、野人之謎、山岳景觀(紅坪畫廊)等是鄂西最具特色的景觀,并納入“世界自然保護區網”。(3)利川騰龍洞。騰龍洞風景區位于清江上游利川市區近郊。由水洞、旱洞、鲇魚洞、涼風洞、獨家寨及三個龍門、化仙坑等景區組成。20世紀80年代,中外32名洞穴專家經過一個多月的探險考察,認為該洞穴系統是世界特級溶洞之一,中國最大的溶洞。該洞以其雄、險、奇、幽、絕的獨特魅力馳名中外。由于騰龍洞的聞名于世,海軍69l艇被中央軍委命名為“利川艇”,騰龍洞以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宜人的氣候條件,是旅游、療養、探險、地質考察的理想之地。(4)恩施大峽谷。被專家們譽為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難分伯仲的湖北清江恩施大峽谷,是清江大峽谷中的一段。峽谷中的百里絕壁、千丈瀑布、傲嘯獨峰、原始森林、遠古村寨等景點美不勝收。自然景區則主要由大河碥風光、前山絕壁、大中小龍門峰林、板橋洞群、龍橋暗河、云龍河地縫、后山獨峰、雨龍山絕壁、朝東巖絕壁、銅盆水森林公園、屯堡清江河畫廊等組成。它有別于五岳的五大奇觀:清江升白云、絕壁環峰叢、天橋連洞群、地縫接飛瀑、地縫配豎井(天坑與地縫相通)。(5)其他地區。鄖縣的恐龍蛋保護區,房縣青峰溫泉、黑龍洞、觀音洞、仙人洞、仙人谷、羊鼻嶺,丹江口市的丹江水庫,竹溪的十八里長峽、龍橋洞,竹山的堵河;襄樊的魚梁洲,保康縣的野花谷、湯池峽溫泉、南河小三峽、五道峽、官山森林公園,南漳縣的七里山森林公園、水鏡湖、香水河瀑布群、峽口小三峽、金牛洞、丹霞地貌,谷城縣的薤山森林公園等。
2.人文旅游資源。鄂西的人文旅游資源可以總結為六大特色:一是楚國的發祥地——春秋時期,荊山就位于現在的保康縣和南漳縣境內,南漳縣的水鏡莊(三國名士司馬徽隱居處,即司馬薦諸葛之地) 、徐庶(三國名士) 故里、白起渠(秦國大將白起所修) 、玉印巖(楚國卞和獻玉的地方)。二是三國源——湖北省是三國文化的集中體現地,而襄樊市是三國的孕育誕生地,司馬徽舉薦諸葛亮于水鏡莊,劉備去隆中“三顧茅廬”,才有了“三分天下”的著名“隆中對”,由此可以認為,襄樊地區是“三國之源”,由于隆中風景名勝區具有優越的資源環境,自然生態優美、環境污染輕、空氣質量好、氣候適宜、土特產品豐富,所以也是一處人文旅游資源與自然旅游資源相得益彰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另外,襄樊地區還有襄陽城、米公祠(書法家米芾故居)、峴山(三國孫堅遇害處,劉備馬躍檀溪處)、鄧城(關羽水淹七軍古戰場)、習家池、鹿門寺(漢末龐統的叔叔龐德公隱居處)。三是“流放文化”——房縣是1200 多年的華夏流放文化的集中產生地,自秦開始到宋朝初年,房縣在1200 多年的歷史風云中,成為各朝代帝王將相(達14位之多,其中,唐朝的唐中宗李顯被其母親武則天貶到房縣封為“廬陵王”為世人所熟知)的集中流放地,從而形成中國特有的“華夏流放文化”。四是古人類——鄖陽人的發現地,鄖縣古人類遺址。五是巴土文化——秦漢時期居鄂、湘、渝、黔邊境地區的巴人,相傳是土家族的祖先。長陽、五峰境內出土的戰國時期巴人軍樂器,說明鄂西是古代巴人的故鄉和巴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古代巴人以能征善戰、能歌善舞著稱,其創造的巴文化,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土家文化源于巴文化,它是本地區旅游文化資源的主體。土家族村落山寨,灑落崇山峻嶺之中,參天古樹相傍,淙淙流水相依,頗具世外桃源之境。而唐崖土司城卻為巴土文化添上了一首壯麗的史詩。六是道教文化——位于十堰市的武當山,是中國本土宗教,即道教圣地,在海內外具有一定的影響。
(二)區位優勢
鄂西地區的區位優勢明顯,市場潛力大。它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入川、陜、湘、渝的重要通道,與世界知名的湘西、西安、川西等風景名勝旅游區道路相連。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重點從沿海向中西部轉移,特別是長江經濟走廊的興起,以及三峽工程的全面展開,宜昌、萬州的進一步開放開發,對整個鄂西地區將起著重要的牽動作用。特別是“十五”期內,枝萬鐵路、滬蓉高速公路恩施段,水布啞水利樞紐三大重點工程的興建,以及重慶到宜昌段輕軌鐵路的修建,將極大地刺激該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很有效地改善該地區的進入條件,為鄂西地區的旅游開發帶來千載難逢的好機遇。
二、鄂西旅游扶貧發展存在的難點
(一)旅游資源豐富開發投入不足
鑒于鄂西在我省內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財政收入不足。因此,政府無法大幅度提高對旅游業的直接投入,而用于旅游開發的其他方面的資金更難以籌措,從而極大地制約了旅游業的發展。如騰龍洞、恩施大峽谷、梭布埡、清江闖灘等項目雖然通過招商引資落實資金來源,但存在著資金到位遲、開發進度慢等問題。
(二)可進入性差
鄂西地區的交通“瓶頸”問題也十分突出,其區位優勢還沒有變成現實優勢,快捷通道還沒有形成“圈”。十堰、神農架、宜昌與恩施州沒有快捷通道,由于路途仍然較遠,坐車進入恩施州需要整整一天,耗時較長;坐飛機除成本較高外,還存在機場規模不夠、航班很少的問題。這使得很多想到恩施旅游的游客望而卻步。另外,旅游圈域內部的交通也急需改善,目前從各城鎮通往景點的道路,大多路況較差,嚴重制約了游客方便快捷進出旅游景區。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的限制,當地許多旅游資源目前還難以大規模開發,這必然影響到其旅游發展的后勁力,也為當地人們走上致富道路帶來障礙。
(三)旅游精品缺乏
根據2009年國家旅游局和我省簽訂合作協議,確定在我省“一帶兩圈” ①發展戰略中,將包括神農架在內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成全國生態旅游和旅游扶貧典型示范的目標。但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目前還面臨兩個突出問題,一是精品線路亟待科學規劃。旅游線路分段割裂現象突出,不少景區景點之間是“斷頭”路、“回頭”路,還沒有一個科學的精品循環線路。二是精品景區亟待打造提升。景區景點開發的總體水平不高,有的旅游資源具備了豐富的內涵,但開發不夠、挖掘不夠、包裝不夠、推介不夠、配套不夠,特色多而賣點少,內涵好而形象差,市場吸引力不強,導致“過境游”、“接待游”現象突出。這兩大問題如不解決,就難以發揮鄂西在“一帶兩圈”中應有的地位。
(四)旅游區域協作程度不高
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協作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圈域內協作聯動機制并未構建,協作多偏重政府行為,企業、行業組織、社區等多元化主體尚未形成,現有的協作行為多為局部集中行為,主要集中大旅游景區,而對于其他小規模景區的協作則較少,且“無障礙旅游區”未形成,行政“壁壘”和地方保護主義仍然分割著市場。這種淺層次的協作,使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難以形成整體合力,不利于整個區域旅游事業的持續發展。
三、鄂西旅游扶貧發展的對策
(一)積極開辟融資渠道
資金是貧困地區發展旅游的保障,但鄂西經濟發展水平低,地方財政普遍入不敷出,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甚弱,資金短缺,而國家財力有限,財政資金的投入不可能太多。能否籌措到一定數量的資金,是旅游發展成功與否的必要條件。鄂西各地區政府部門必須跳出資金短缺的陷阱,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廣開門路,積極開辟融資渠道,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
1.優化環境,招商引資。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是有限的,招商引資常常能解決大問題。所以,鄂西地區的一些景區,一方面,要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法規,到省外、境外招商引資,使投資者認識到當地理想的軟硬環境和優惠的條件,能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愿意來此發展;另一方面,景區的領導者和開發者要重視人才,重視科學,不斷聘請有關專家,虛心向他們請教,在專家指導下編制出可行的發展規劃和招商項目,這樣既可保證招商引資的順利實現,又可保障項目開發的順利進行。
2.廣聚社會閑散資金。廣聚社會閑散資金,開拓多種融資渠道,是籌措資金的一種可行辦法。2008年12月23日人民銀行下調人民幣貸款利率后,中國人民幣一年期存貸款利差為3.06%,其中貸款利率為5.31%,存款利率為2.25%,居民手中游離出大量的閑散資金,與此同時,各城市也發放了旅游消費券,以此來拉動內需。鄂西各地貧困地區應充分利用這一大好時機,吸納社會閑散資金。吸納社會閑散資金有很多辦法,如發行旅游開發債券,通過債券市場籌資。由省財政部門出面,每年發行1億元~1.5億元、期限在五至十年的專門用于鄂西的旅游開發債券,這部分債券由省級財政以資本金方式投入鄂西貧困地區的旅游業開發,并在項目建成后,采用資本運作的方式,在自愿的前提下,將資本金轉化為股權,使投資者的債券投資轉化為股權投資,形成鄂西貧困地區旅游開發穩定的資金來源,對貧困地區旅游的發展有很大幫助。另外也可試行通過發行彩票的方式籌集資金。
3.堅持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這條原則不僅能保證籌集到旅游發展,而且還能保證旅游發展的穩步發展。所以鄂西各級政府部門應支持和鼓勵國有、集體、個體、外資等形式的經營實體來關注貧困地區旅游的發展項目,堅持“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不動搖。并充分發揮旅游業在承接資本和產業轉移的區位、資源、環境、產業和綜合成本優勢,突出招商引資重點,找到發展突破口。
(二)解決交通瓶頸制約
鄂西地區的交通不便利是當地發展旅游脫貧致富的最大障礙。旅游業的發展,必須提供方便、舒適的交通服務,景區、景點的形成,要求進得來、散得開、出得去。因此,形成由點到面的交通網絡系統才有利于當地旅游業的持續發展。我們以恩施為中心,依托兩江(長江、清江)兩道(318、209國道),以線串點帶面,構成“三區四品五線一龍頭”的總體布局結構,并構成具有極強輻射能力的旅游網絡,打破原有瓶頸制約。例如武當山地處武漢、鄭州、西安、重慶等中心旅游城市的包圍之中,客源市場巨大,區位優勢明顯。武當山與西安的距離不到300公里,到鄭州400公里,到武漢430 公里,如果把武當山作為西安旅游的南線,為西安百萬外國游客分流,武當山5A級景區申報成功就指日可待了。武當山要加快與周邊城市的“襄天”、“大廣”等高速公路建設,充分發揮十堰在東進西出交通線路上的戰略支點作用,早日實現與西安、鄭州、重慶等城市的對接。另外,還要加強“兩山一江”互通的“武神宜”高速公路建設,切實解決武當山、神農架旅游可進入性差的問題,為“兩山”打造一條動脈血管,構造“兩縱一橫”高速公路框架,真正做到以“兩山一江”帶動“兩荊一襄”,與周邊城市高速互通,提高境外游客數量,從根本上解決鄂西旅游通而不暢、便而不捷的問題。
(三)提高旅游品牌形象
鄂西地區的旅游資源豐富,但考慮到與周邊旅游產品的競爭和對比,以及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和市場開發前景,最具有市場競爭能力、最能代表旅游品牌形象的“主打”產品,便是神農溪漂流、恩施清江闖灘漂流、騰龍洞探秘和魚木寨民俗文化、“綠色寶庫”神農架、武當山、長江三峽等旅游品牌。其中,長江三峽、神農架、神農溪漂流已經成為鄂西旅游業的龍頭老大,其品牌的知名度享譽國內外,已經得到國際旅游市場的認可,也得到了許多游客的青睞。另外,恩施清江闖灘漂流號稱“神州第一漂”,其驚險、刺激程度以及兩岸景色變化萬千、精彩紛呈是目前國內其他漂流所無法比擬的;騰龍洞穴是世界級特大洞穴系統,主洞的長度在國內洞穴中排名第二,在世界上排名第十五,而洞體的高大和宏偉卻是世界罕見;魚木寨雖小,但寨內所存的古樸民俗民風和技藝高超、文化底蘊深厚的石刻,乃湖北一絕,是鄂西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因此,盡早占領旅游市場,奪取旅游業的“制高點”,也有力促進該地區的優勢資源開發與利用。
(四)以政府為主導,科學規劃
在中國,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引導與協助,貧困地區發展旅游同樣需要發揮出政府的作用。堅持政府主導是由旅游業自身的特點決定的。一是旅游景觀、旅游線路等旅游產品的不可移動性,尤其是依托性、綜合性等特點,要求相關行業和部門必須相互配合、協調發展。二是旅游產品具有跨地域性,客觀上要求各級政府協調一致,構筑起相得益彰、利益共享的旅游經濟區。三是旅游業是一個包含面廣、關聯度高的經濟產業,它滲透到眾多部門和行業之中,并與其相融合,必須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才能形成發展旅游的整體合力。這些都必須依靠政府的積極協調和組織才能實現。因此,鄂西地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選好對象,科學規劃,發揮政府的決策和協調工作。旅游業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一旦被群眾理解和認可,將更大地調動人們各方面的積極性,同時也提升了鄂西地區在全省區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總之,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戰略的構建,為鄂西地區發展經濟改變地區相對落后的面貌找到了最佳路徑,也為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呂春健.支持恩施州融入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的財政政策研究[EB/OL].www.hubeimm.org.cn.
[2]王順克.鄂西民族地區扶貧開發與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2008,(2).
[3]李培軍.貧困地區旅游扶貧研究與分析[J].社科縱橫,2008,(5).
[4]馮萬榮.貧困地區的“旅游扶貧”之路該怎么走:第8卷[J].太原大學學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