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增值稅是窮人稅,不能體現富人的納稅責任。從增值稅中分離出消費稅,讓窮者少交稅,富者多交稅,改變中國稅收承擔人結構,縮小貧富差距。國家財政應逐步增加消費稅收入;允許第三產業服務抵扣增值額,完善增值稅,規范企業行為;減少增值稅收入,減少窮人負擔,為實現社會共同富裕創造條件。
關鍵詞:窮人稅;增值稅;消費稅;偷稅;納稅責任
中圖分類號:F810.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021-04
一、增值稅的作用與國外增值稅經驗
2009年12月8日,《成都日報》題為《減少政府生產稅凈額 相應增加勞動報酬》報道:隨著國民收入分配中勞動者報酬占比不斷下降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近年來中國居民消費傾向下降,消費率持續走低。中國居民消費率和政府消費率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與同等收入水平國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投資與消費不平衡問題更加突出。“十二五”期間如何優化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目前正在成為“十二五”規劃編制的重點內容之一。
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問題,以及財政收入的二次分配問題,少數人的巨額財產問題,貧富差別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筆者希望通過稅收方面的分析,為政府部門提些建議。
1.增值稅的特點與作用。增值稅明顯的優點是不重復征稅,其優點很多,不必一一敘說。筆者認為,它至少有三個缺點。增值稅的第一個缺點是:增值稅是消費比例稅,也就是說它按稅收負擔的比例(如:17%)增加到商品中,因此它增加了低收入群體的生活負擔。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低收入者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費了,沒有存款;而高收入者,假如只有20%收入用于消費,余下存到銀行或進行其他投資,不進行商品消費,就不承擔這部分責任。所以增值稅的增加,對高低收入二者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全部,一個是一小部分。這就是筆者認為是窮人稅的理由。增值稅的第二個缺點是:增值稅對生產的薄弱環節沖擊較大。低收入人群降低消費需求后,為其服務的微利行業就會受到沖擊;增值稅的第三個缺點是,生產企業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會自己承擔不能轉嫁出的稅收。
2.中國增值稅改革與增值稅征收現狀。如果我們可以這樣講的話,筆者認為,中國在增值稅改革中,低收入人群能夠接受,沒有造成重大危機的兩個主要原因是:一是日漸成熟的偷稅渠道的作用,從生產到銷售都有源源不斷的免稅商品供應給消費者。就像小煤窯的作用一樣,它幾乎占了城市居民1/3的市場,如果你全部關掉,那么城市居民的用煤就會非常緊張。在這兩個方面,它們竟如此相似。對于增值稅給低收入人群生活嚴重影響的缺點,偷稅者恰恰彌補了我們這方面的缺陷。第二個沒有造成危機的原因是:中國增值稅是由產品稅、營業稅過渡而來,過渡很平穩。
這兩個特點,都保證了中國增值稅改革的順利成功,但是偷稅渠道的形成,也為我們今后的征收工作帶來了麻煩。
3.日本的增值稅經驗教訓。我們看一下日本對增值稅的推廣過程,也是非常難的。日本是在1989年4月推廣增值稅,比中國1994年推廣增值稅,提前五年。日本對偷稅有嚴格處罰,但對中小企業,尤其是增值稅方面卻給予特別關照。600萬家企業約有63%的企業獲得免稅資格;一般規模的納稅企業增值稅稅率低于3%;從免稅企業獲得的商品可以抵扣;考慮免稅企業由增值稅問題引起的進貨成本較高,企業可以將消費者交納的3%消費稅,打入銷售收入,據為己有,而不受法律追究。
我們分析一下日本的做法發現,日本人也認為,很難將增值稅轉嫁給消費者,他們較多地照顧了企業。認為只有較好的企業、較好的產品才可以將增值稅轉嫁給下一個企業或消費者。因此,他們采取了比較現實的觀點。這種觀點,也為日本人遵從稅法,在日本沒有出現像中國那樣的廣泛避稅現象奠定了條件。
4.中日增值稅比較。考察日本的增值稅率和中國的增值稅率,發現高低差別很大,為什么大不一樣呢?
日本的情況與中國不同,日本是在消費稅基礎上引進增值稅,增值稅的引進并未取消消費稅,是一個增加稅種。征收上增值稅不采用發票法,而采用像所得稅一樣的抵扣法征收,它并不是一個主要稅種。中國是將產品稅、商業營業稅改革為增值稅,是主力稅種,又沒有其他稅種替代,因此稅率高一些是正常的。中國17%的增值稅率是在當時14.5%產品稅負的基礎上換算來的。
中國增值稅太大了,太廣泛了,對富人的財富,它沒有一點影響。本文不討論富人的所得稅問題,只希望國家全面征收產品消費稅,不同的產品定不同的稅,尤其是富人消費的高消費產品,定的稅更應該高一些,讓富人也為國家多做點貢獻。
二、中國增值稅應單獨分離出消費稅
國民根據個人財富納稅,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事,因為窮人根本納不起稅。如果都按人頭交稅,那么國家就沒有能力管理財富。因此,國家按財富征稅,采取累進稅率,高消費品高稅率,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中國當前的消費稅僅限煙酒、燃油等個別行業,并沒有針對富人群體有什么特殊規定。因此消費稅這種最重要的稅源,存在著極大的浪費。在所有產品中開征消費稅,其他國家也是很普遍的。開征消費稅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增加廣大的消費者負擔,它的作用恰恰是要讓廣大的低收入人群受益,讓高收入人群承擔應有的責任。
國家收入多了,增值稅就會下降,產品價格就會下降。累進制的稅率,不會影響低收入者的生活。電費采用了累進制,高檔轎車使用了高稅率,都不會影響低收入者的生活。政府有了錢,還可以給貧困者以生活保障。這實在不是什么壞事。并且部分的生活必需品,消費稅還可以采用零稅率。
隨著中國財政收入結構的變化,如所得稅、消費稅等最終環節的稅種稅收增加,那么在生產環節征收的增值稅在財政收入結構中的比例,勢必會有所下降的,也就是國家會將重點征收的稅款從生產環節增值稅,逐步轉向消費環節的消費稅。
筆者認為,改革中國增值稅,在增值稅中分出一部分消費稅,區分消費者納稅責任與企業納稅責任;甚至對明確富人納稅責任也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消費稅的征收辦法,筆者在文章的第四部分給出了一些建議。
富人們擁有巨大的財富,他們每個的財富可能超過幾十個,上百個小企業,他們也有巨大的消費能力,只是沒有相應的機會。他們可能是辛勤的私營煤礦業主、其他礦業業主等,他們可能是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用各種機會發了財的人。我們社會沒有必要仇視他們,如果他們起到了他們應有的責任,給我們國家交納了與其財富相應的稅款,我們就應該向人家學習,我們也可以將納稅前幾名的人,稱為“慈善人士”。共同建立我們和諧的社會群體。
我們還是講我們的消費稅,說消費稅從增值稅中分離,就是要滿足下列公式:
原增值稅=消費稅+新增值稅
我們知道以上公式成立,就是保證了國家稅收。并且消費稅的增加值等于新增值稅的減少值。我們也知道新增值稅的減少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三、允許第三產業服務抵扣增值額,完善增值稅,規范企業行為
中國稅收的目標是要提高納稅人的遵從度,筆者同樣認為,遵從首先是一個門檻的問題,遵從的門檻至少不能使納稅人生存造成危機。
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我們首先要搞清,允許第三產業服務抵扣增值額,會不會造成增值稅收入急劇減少,并造成稅收危機。筆者認為,這種現象不會發生,增值稅收入不會減少。
1.中國一般納稅人企業的收入分配狀況。中國的應稅增值額,實際是產品的進銷差價,或生產成本與銷售差價,如果在生產過程中加入了不能抵扣的成本,那就糟糕了,國家算你利潤,不允許扣除。中國的增值額,主要用于以下支出:
增值額=未稅收入(一)+其他未稅勞務支出(二)+其他已稅第三產業服務支出(三)
未稅收入:職工工資、職工養老金、職工福利、股東或其他人投資收益等。
其他未稅勞務支出:指非本公司的其他人(或法人)提供第三產業服務未提供發票。
其他已稅第三產業服務支出:運輸費、通信費、房租、電費、水費、差旅費、財務費等。
第一項未稅收入中的投資收益部分,如果用投資收益購買了固定資產,或者由投資人又擴大投資行為投資了固定資產,允許抵扣就是消費型增值稅,不允許抵扣就是生產型增值稅。但這部分表現的是股東或投資人的權益和行為,這些用投資收益購買固定資產的部分,實際上占用的也是企業的利潤,國家減免是對企業的照顧,是對生產的鼓勵,不論是否減免都是有道理的。
但從第三項可以看出,中國納稅增值額中,包含有已稅第三產業服務支出,這就存在著重復征稅的問題,這就有問題了。國家沒有將該項目抵扣,主要是擔心稅收減少,造成稅收危機。筆者研究認為,即使這一項允許扣除,也不會造成增值稅收入的很大變化。只要控制得當,比國家由生產型增值稅改為消費型增值稅的風險與代價還要小。歸根結底講,這部分是生產成本,不是企業利潤,是應該抵扣的。
2.納稅人不遵從稅法的原因分析。首先,我們要了解一般納稅人對稅務法規不遵從的原因,了解一般納稅人現在的生存狀況,才能對第三產業服務是否可以抵扣作出判斷。
中國當前法律規定征收的增值額,包含了企業一定的生產成本。一顆白菜在杭州的價格遠遠高于它在產地的價格。當然一臺冰箱在北京的價格遠遠低于它在偏僻農村的價格;把冰箱運到縣城需要運輸費、搬運費、倉儲費、資金占用費等;到了鄉下,需要派車送下去,還需要派專門搬運工、維修工。假如它們用同樣的價格銷售,留給他們的實際利潤是大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冰箱在北京是一個產品,到了鄉村就應該是另外一個產品,到了鄉村的冰箱,它凝結了更多的勞動價值。所以第三產業的服務是一種生產成本,是應該從增值額中扣除。這種扣除,按發票法操作是很困難的,本文的第四部分也給出了建議,只不過我們的稅務部門,對此應有正確的認識,應接受可以扣除這個觀念。
中國的增值稅實際稅率到底有多高?有人把生產型增值稅固定資產不允許抵扣算上,算出為23%,那么將第三產業不許抵扣算上有多少呢,筆者做過調查,在中國零售商業企業沒有低于30%的,也就是說,5個企業員工為國家交一個人工資可以,而2個人為國家交一個人工資難。讓企業遵從的門檻太高了。
3.增值額扣除已稅第三產業服務部分,不會造成稅收危機。大家有這樣的經驗,購買商品時,商家問要發票不要,要了加2個點稅。就是5元的停車費,不要發票,3元可以搞定;偷稅成了司空見慣的現象。可以任宰國家大頭。
企業為了生存,做二套賬,大概是不奇怪的。一部分進貨要發票,銷售開發票,體內循環;一部分進貨不要發票,銷售不開發票,體外循環;交的稅與上一年差不多,與企業規模相當,稅務局不找麻煩就行。
這就明白了,企業在稅務部門報的都是一部分收入,因此,不管你多高的稅負,他都能應付,他也在生活中得到經驗,不這樣做就是死亡。當然,你降低了遵從門檻,他就沒有必要這樣做了。
再舉兩個例子更能說明問題。國家將小規模納稅人稅率從6%調到3%,有人認為,國家可能要減少很多稅收,實際并不是大家想象的。定稅戶原來給一萬的發票,每月交600元,現在給2萬的發票,還是每月交600元,大家都清楚得很,每月小規模納稅人的營業額絕對不止2萬。現在不過是開票多了,遵從度稍高了一些。另一個例子是增值稅轉型,允許固定資產抵扣,也有人認為,國家要損失很多的稅收,東北一個省每年要損失150個億,實際情況也出乎意料。原因很簡單,企業在你那里上報的只是一部分銷售,像前面講的小規模納稅人只給2萬的銷售收入,而實際可能銷售的更多一些。企業抵扣多了,進項也就大,銷售額自然也要大,納稅也就自然多了。銷售額本來就是虛的,固定資產抵扣不抵扣關系不大,他總不能銷售低于進項吧?所以他還是不想把進項報大。反正是不能遵從的,這么高的稅負,遵從了肯定是要死掉的,還是少報一些為好,這種想法不包括國家企業。所以擔心井噴式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加,確實是多慮了。如果企業申報的銷售是真實的,那么這種擔心和預測就正確了。
因此,筆者認為,根據企業心理,不管你將稅率從6%調到3%,還是將第三產業服務允許抵扣,他還是要體外循環的,在他們的生存權不能被保證時,他們仍然有不遵從的心理。不論你的政策多么優惠,他們都會參照上一年的納稅額納稅,只要稅務部門不找麻煩。
治理偷漏稅問題,首先是讓企業能遵從,然后逐漸引導與規范。允許第三產業服務扣除增值額,降低企業遵從門檻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只要稅務部門能夠正確評估、監控企業的納稅行為,這種改革,實際也是我們稅務部門自身應該的完善,它并不會因此減少原來增值稅項目的收入。只會減少或改變企業二本賬的狀況。
四、改革稅收征收方法的意見分析
考慮企業在終端銷售時,不開發票是一種正常現象,因此,以發票作為征收依據,就不是很科學。筆者先將建議寫在下面,然后個別再作分析說明。
1.根據企業前期或同行業納稅情況,評估確定企業增值利潤率,根據企業當月進貨成本,確定企業納稅額,對于有一定周轉期的生產企業,可以隔月申報。企業開出發票不能超過申報額度,即使不開票也視同銷售,發票超出部分另外申報納稅。
2.已稅第三產業服務扣除增值額部分,采用扣除法申報,或在第一項評估時,直接作為企業成本核算。
3.為保證進貨全部入賬,企業的進貨成本不含消費稅,進貨成本肯定低于零售價;消費稅在零售環節征收。企業的進貨發票免除了上一級企業代征消費稅的責任,且由本級企業代征消費稅,除非該企業將產品批發給下一家企業,下一家企業接受該發票,同樣有代收消費稅責任。
4.利用增值稅發票法經驗,在增值稅發票上注明未征消費稅金額,確保消費稅在渠道最終端能轉嫁給消費者。
5.條件成熟時,建立增值稅免稅企業,擠占偷稅企業空間,引導納稅人成為遵從者。
6.對于偷稅渠道已經形成的產供銷一條龍的小商品服務,國家可以給予一定的免稅照顧,規范企業的行為。
7.逐年減少增值稅在財政收入中的比例。
以上第1條,看一看,有讓企業承包稅的意思,原來我們需要看看進貨,看看銷售,國家像股東那樣去參與分紅,雙方各有想法,關系處的很別扭。現在是:我只看你進貨額,和預算利潤,我收夠我的稅就行,你多賣一點少賣一點,你靈活掌握吧!
從第3條看,發票變味了,開出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成了減稅憑證,可以免除代征消費稅的責任。開不出專用發票的,只有算零售,交消費稅了。企業會極愿意開出專用發票。不像現在,一說要專用發票,那就再加2個點的稅吧!含稅的商品價格反而高了,市場上就是這種情況,與理論講的正好相反,理論認為交過稅的商品,應該賣的更低些。企業想法是:我不可能銷售時再補17%的稅吧?我不開票不就行了,最終個人客戶都是可以不要發票的,這就把專家的理論給否定了。這種體外循環,擾亂了市場,破壞了競爭。筆者認為,第3條的辦法是可行的。當企業極愿開出免消費稅責任的發票時,一切都變了,也掐斷了體外循環的鏈;以前最終端消費者常常能得到比經銷商還要便宜的價格,現在就不可能再跑到總經銷商那里買商品了,零售企業的生產利潤與競爭環境就會得到改善;極愿開出發票,也核實了下一個企業的進貨額及稅收;發票成了減稅憑證,復雜的發票騙稅問題,也會有改變的機會。
其他幾條,意思很明確,本文也就不再一一說明。供大家參考。
五、總結
當我稱增值稅為窮人稅時,我自己也感到吃驚,這可是我們國家的主要稅種呀,看看網上沒人這樣講,查查文獻也沒有這樣說法。是我錯了嗎?也許我不是這句話的發明者,可我竟未找到支持者。但我確實感到,增值稅的負擔是平均攤在商品中,富人財富雖然很多,然而富人在中國消費的產品確實沒有窮人多,因為窮人太多了!這個增值稅竟然是窮人貢獻的!
我又想到了文章開頭的話,“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消費率持續走低。”是的,增值稅降低了窮人的消費水平,增值稅也不能體現富人的納稅責任,如果增值稅一直作為國家稅收的主要稅種,它將繼續加大中國貧富差距。因此,改善中國增值稅,完善消費稅征收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孫立平.稅收妥協讓步導致的負效應[J].涉外稅務,1998,(11).
[2]張俊永,劉蕾.日本的消費稅改革及其展望[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8,(2):1-31.
[3]郝如玉.中國稅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The Current Stat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VAT and Consumption Tax
ZHANG Jin
(Sanmenxia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stitute,Sanmenxia 472000,China)
Abstract:VAT (value-added tax) is the poor’s tax, which cannot reflect the rich’s tax liability. The consumption tax separated from VAT, should make the poor pay less tax than the rich, which changes our national tax structure and narrows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poor. The national finance should increase the consumption tax gradually, allow the value of the third industrial service be deducted from the value added, perfect VAT and standardize enterprises’ behaviors. Reducing the income of VAT and reducing the poor’s burden will create conditions for realizing social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the poor’s tax;VAT;consumption tax;tax dodging;tax li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