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公民教育作為公民教育的重要實施途徑,已取得世界各國的廣泛共識,成為各國推行公民教育的主要方式。全球化背景下,為21世紀培養合格的未來公民,學校必然承擔著更為艱巨的公民教育任務。公民教育課程化是各國學校公民教育的時代選擇。立足本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國情,針對公民教育課程化的發展現狀,選擇性的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推進課程改革,是當前中國學校公民教育走出困境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公民教育課程化;學校公民教育;公民教育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227-02
進入21世紀以來,面對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如何為未來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青少年是即將成為公民的一個群體,是未來公民社會的主體構建者,關注青少年公民教育,符合現代公民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作為對青少年進行系統全面的公民教育的主戰場,學校必將承擔起更為艱巨的公民教育任務。
一、學校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實施途徑
從世界各國推行公民教育的經驗來看,采取家庭、學校和社會相結合的方式,對中小學生進行學校公民教育最為重要。雖然在公民教育的目的與內容上因各國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的不同而特點各異,但作為公民教育的重要基地,學校公民教育一直為各國共矚。青少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通過提升青少年的公民意識和公民能力,繼而逐步提高整體公民的素質,是學校公民教育的意義所在,可以說學校公民教育在整個公民塑造的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學校公民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以學校為基地,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青少年掌握公民知識、形成公民意識、養成公民行為及培養公民能力的教育過程。從廣義上說,學校公民教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培養民主平等的現代精神,這種現代精神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質;二是培養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觀念;三是培養學生對國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認同,核心則是一種社會主體意識的培養。從狹義上說,學校公民教育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教育,政治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社會公德教育等具體方面。
在《教育大詞典》中,學校公民教育被解釋為現代國家的基礎教育,是每個公民必須接受的基礎教育,它主要是對兒童青少年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旨在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質。世界各國均把學校公民教育放在核心地位。由學校來對青少年實施公民教育,既是現代公民社會的必然選擇,也符合青少年自身發展的特點。正如托馬斯·雅諾斯基在《公民與文明社會》一書中指出的“權利和義務起始于家庭,青少年時期逐漸變得自覺。青少年在學校聽公民課,以及參加鄰里和社區活動,會學到公民權利和義務的許多內容。”
二、公民教育課程化是學校實施公民教育的主要方式
隨著公民教育實施范圍的不斷擴大,當前大多數國家都采取各種課程形式來推行公民教育,公民教育課程化成為世界公民教育發展的必然潮流。
開設獨立的公民教育課,可以使公民知識的學習內容更加系統、更加具有針對性,是學校實施公民教育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途徑。公民教育內涵豐富,要求復雜,需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全方位的培養,面對這樣的任務,學校必然會選擇課程這一學校教育最核心的途徑加以承擔。
公民教育課程化是指在學校開設專門的公民教育課程,并將其作為獨立學科納入考試考核體系,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同階段要求和社會發展需要進行總體安排和統籌規劃。公民教育課程化形式主要有三種,即設置獨立的分科公民教育課程、綜合的公民教育課程、以及滲透式的公民教育。分科的公民教育課程,是指以專門的一門學科系統地傳授公民知識,進行公民教育;綜合的公民教育課程,是指以公民教育來統整紛雜的課程內容,通過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等社會學科來傳遞公民教育內涵,一般適用于小學和初中階段;滲透式的公民教育則是指將公民教育廣泛滲透到各個課程和所有學科以及學校的其他活動中實施, 主要通過各科教學、課外活動及校風建設等環節來實施。三種課程化形式各有利弊,而較為理想的公民教育推行模式則是將滲透式和獨立科學或綜合學科結合起來,相互取長補短,既能保證學生獲得相對集中的公民教育,又能充分利用學校的整體教育資源。
從國外公民教育發展的先進經驗來看,各國都開設正式的公民教育課程,并且都把公民教育看做學校正式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絕大多數國家在小學和初中階段采用綜合課程的形式進行公民教育,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以及課時的安排隨著年級的增長而不斷增加;為了拓展公民教育范圍,英國越來越多的社區服務志愿者參與到學校公民教育中來,美國學校和社區之間積極合作,開展“服務性學習”活動,而日本、新加坡還相繼開發出了社區參與計劃。
三、中國公民教育課程化的現狀
回顧中國公民教育課程化的發展歷史,雖然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績,但由于種種客觀原因,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定位含糊不清。課程內容明顯狹窄,政治科和思想品德科作為中國中小學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其目的主要是使學生養成特定的意識形態、認同特定的政治群體和政治權威,并且向學生灌輸特定的倫理要求。課程改革以后,雖然增加了許多貼近學生生活、關注身心健康的內容,但都略嫌空泛,重點不清。
2.課程體系有待完備。新課程改革以后,在小學低年級、高年級與初中階段分別開設“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以及“歷史與社會”等綜合社會科課程,注重突顯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在實踐層面上有利于提升公民教育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但各門課程銜接不足,且內容重復,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弱化了各科公民教育的責任。
3.課程目標尚未厘清。由于不同時期對于公民教育目標的界定模糊,諸如“培養四有新人”、“培養四有公民”的具體內容有待厘清,具體課程目標的解釋仍存在盲區。例如,《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規定的目標是培養“具備參與現代社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但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合格公民”以及“參與現代社會必須具備哪些能力”卻缺乏具體的闡釋與深入的設計、分析及陳述,從而直接影響了課程設計的合理性和邏輯性。
4.課程內容層次不清。新課程改革以來,課程內容所涉及的范圍和領域更加廣泛,但是內容廣度和深度之間缺乏適當的平衡。從過去單一強調意識形態教育、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忽視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無法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到現在的內容面面俱到、瑣碎雜亂,只強調具體事例和低層次技能,但忽略認知技能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其間的平衡尚待解決。
目前,各國均越來越重視公民教育的課程改革。這是因為學校公民教育的內容隨時代發展而不斷更新,既要考慮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發展的要求,又要考慮社會進步的需要。同時,學校公民教育還必須重視實踐性,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應緊密關聯。
四、大力推進公民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及建議
進入了全球化發展的新時代,公民教育必須緊扣時代脈絡,公民教育課程應該拓展視野,將生態、和諧、可持續作為公民教育的發展趨勢,在課程設置的具體環節中凸顯未來公民社會的發展要求。總體來說,在公民教育課程改革過程中應切記時代特征,著眼未來發展;同時立足本國國情,選擇性的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以此為原則指導具體的實踐。具體建議如下:
1.課程設置上,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從學校教育的全局出發對政治科和社會科進行合理的配置與調節。具體來說,小學和初中階段宜采用“社會”作為小學和初中階段統一的社會科名稱,設定完整的綜合社會科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應以培養合格公民為目標,將歷史作為時間線索,把地理作為空間支架,全面整合社會科學的相關內容,使學生具備在社會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識、能力和態度,潛移默化地養成基本的公民道德和公民意識。高中階段則采用分科的公民教育課程,提煉公民資格的核心內容,幫助學生深化對公民地位、權責以及實踐的認識與理解,形成理性決策與批判思考的政治態度與技能,培養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公民。這樣既可以避免課程之間內容重復、層次不清,使各門課程目標明確、協調發展,又能照顧學生的認知發展特性,突出了適應不同發展階段的公民教育重點。
2.在課程內容上,合理組織要素。深化公民教育主題,豐富課程內容,對知識體系加以合理組織。從不同的角度突出不同的課程要求和重點,提煉公民教育的關鍵概念,以爭議性問題為中心要素整合多學科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辨別或澄清有關爭議所涉及的各種價值取向,并在解決問題爭議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認識、分析在決策時所涉及的組織和程序,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高水平理性決策與批判思考的能力。將公民教育的相關內容有機地融入到學校其他課程的教學中。注重與實踐活動的結合,從而實現更為理想的教育效果。
3.在課程目標上,以“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新型公民”為教育目的,以此為前提,制定學校公民教育的課程目標,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建立具有操作性和科學性的具體目標,進一步細化公民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的內容要求。
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是現代教育的終極目標。面對全球化機遇和挑戰,中國需要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而如何順應這一時代大潮,對于身處復雜轉型期背景下的中國公民教育來說,顯然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良好的公民素質是民主社會建立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在當前中國整體公民意識薄弱、公民道德低下、公民素質亟須提高的社會現狀下,學校作為公民教育的重要實踐基地,必將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傳統德育課程向現代公民教育課程轉型的重任,繼而全面提高整體公民素質,為21世紀的中國和世界培養合格的未來公民。
參考文獻:
[1]王文嵐.社會科課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2]托馬斯·雅諾斯基.公民與文明社會[M].柯雄,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36.
[3]王文嵐,黃甫全.中國公民教育課程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學術研究,2008,(12).
[4]張宜海.談學校公民教育[J].教育探討,2005,(6).
[5]王學風.學校公民教育——塑造公民道德的必修課[J].思想理論教育,2002,(3).
[6]鄭航.社會變遷中公民教育的演進——兼論中國學校公民教育的實施[J].清華大學研究教育,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