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成敗的關鍵在于作者對觀點的闡述和證明;不能證明,或證明不力,觀點就會倒伏。正確地闡述和證明觀點,除了使用恰當的論證方法以外,主要就看作者的語言功力了。議論文對語言的最基本要求是“極強的針對性”,或者說是“鮮明的指向性”。具體來講,就是作者敘述事實和分析論證的言語,必須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觀點”,不枝不蔓,稍有偏離,即會影響文章的說服力!
2008年的《不要輕易說“不”》、2009年的《常識》,廣東考生大部分選擇了議論文體。據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柯漢琳教授介紹,2009年寫議論文的考生比例高達89.86%,寫記敘文僅占4.4%。但是,從高考閱卷場提供的有關數據,以及網絡發布或結集出版的高考高分作文甚至滿分作文來看,考生的議論文寫作水平并不高,語言表達方面存在的問題比較突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語言規范準確的優秀讀物的閱讀“量”不夠,語言積累“淺薄”;二是從初中開始,就不再繼續小學階段堅持得很好的“造句”練習了,再加上初中語文淡化語法、修辭教學,常見常用的知識基本空白,遣詞造句和運用正確的句型寫句子的能力欠缺;三是時下的語文教學研究“寫了什么”比較多,而“怎么寫的”則處于被遺忘的狀態;四是學生對議論文的語言表達要求不甚明了。所以,讀高中學生的議論文,感覺其語言與初中學生沒什么太大的區別。
證明觀點經常用到的是“事例”,好比法庭上的“物”證、“人”證和“書”證。有了證據,還要對證據進行鑒別以確認其真實性。議論文寫作中運用“證據”時也需要這樣。這是由議論文的特點決定的——虛假的證據不能證明任何問題。現在的高中學生,對“論據的真實性”的認識并不全面,以為“真實性”只是指材料本身有出處可查,歷史上確有其人其事,而從來沒有想到,即便是真人真事,如果敘述不當,也可能會導致“事例失真”,結果不能有力地證明自己的觀點。所以,寫作議論文,必須牢固樹立以下三個認識:
一、準確地敘述事實,用語恰當,不夸大,不縮小,力求原因、過程、條件、步驟、范圍、數量、程度、關系、性質、結果不走樣,保持事例的“原生態”,以“真實”來確保和增強論據材料的指向性
2008年高考,有一位作文獲得了較高分數的考生在論證“不要輕易對理想說‘不’”這一分論點時舉了愛迪生的例子。他是這樣敘述的:“愛迪生在摔倒了一千多次后依舊可以重新站起來,繼續前行,最終不是看到了黑夜里的光明嗎?”這句話作者可能原本打算用“比喻”的說法,但由于缺乏語境的支撐,就變成了“平實”的客觀敘述,有“敘例不準確”的嫌疑。真實的情況是,愛迪生為了找到最適合做電燈泡燈絲的金屬,前后一共試驗了一千多種材料,最后選擇了“鎢”。作者把這一事例中的要素“試驗一千多種材料”改換成了“摔倒了一千多次”,把“最后選擇鎢做燈絲材料”改換成了“站了起來”。不明真相的讀者很可能會誤認為愛迪生腿腳有殘疾。而且,本例是講愛迪生發明電燈的,語言中沒有出現相關的字眼,只有“光明”這個詞語打了個擦邊球。這樣敘例就使得論據與事實真相有了很大的出入,整個例子的指向發生了重大偏差。請問,它能擔當得起證明“不要輕易對理想說‘不’”這個觀點的重任嗎?
二、有意識地連續使用“關鍵語”“核心詞”,形成“路標”式的句流,以“密度”來凸顯論據材料的指向性
用過搜狗瀏覽器的人都知道,它的桌面的右上角設置有“高亮關鍵字”工具圖標,在編輯文檔的時候點擊它,所輸入的文字就會因為亮度很高而格外引人注目。議論文寫作也可以借鑒這個方法。就是在敘述事例或分析證明的過程中,多用與論點緊密相關的字詞句,并讓它們反復出現,以起到強化語言“指向性”的作用。還是上文提到的那篇考場作文,作者在舉了愛迪生的例子后,緊接著還敘述了兩個事例:“袁隆平在失敗之后,依舊充滿斗志,繼續鉆研,最終不是看到了碩‘果’累累嗎?閔恩澤院士幾十年如一日,忘我研發,最后不是看到了金一般的催化劑嗎?”這樣敘述論據,因過于籠統整個材料絲毫都看不到“不要輕易說‘不’”的影子,哪里還會產生指向論點的作用呢?讀者還以為作者是在證明“堅持就是勝利”之類的觀點。其實,作者只需要在行文時使用幾次關鍵字詞就完全可以避免這些不足,使事例直指論點。比如袁隆平的事例可以這樣敘述:為了實現幫助人類戰勝饑餓的夢想,袁隆平義無反顧地一頭扎進了“培育雜交水稻”這個世界性難題之中。幾十年間,從圖紙上的理論到水田里的累累稻穗,雜交水稻研究走過的是一條充滿荊棘的艱辛之路:他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疾風暴雨,人為的毀禾,地震的死亡考驗,以及試驗技術上的三次重大失敗。但是,在天災人禍面前,袁隆平從來沒有動搖過自己的理想,從來沒有產生過退縮的念頭,而是憑著一股大無畏的科研勇氣和深厚的遺傳理論功底,毅然沖破“水稻雜交無優勢”這一經典理論的禁區,最終取得了重大突破,榮膺“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農民科學家”的稱號。改寫后的事例中,突出了“義無反顧”“充滿荊棘”“文化大革命的疾風暴雨”“人為的毀禾”“地震的死亡考驗”“從來沒有動搖過理想”“從來沒有產生過退縮的念頭”等關鍵詞句,緊緊扣住了分論點“不輕易對理想說‘不’”,事例的指向性明顯加強。
三、注意“起承轉合”,用“順暢”保持句流的指向性
話語是一句一句地說的,話與話之間跟篇章中的段落之間一樣也存在“起承轉合”的關系,如果不注意話題、陳述對象、句型的一致,不理順復雜句子內部的事理關系,就有可能出現因句子“斷流”而導致表意重心偏移論點的現象。有一位考生在《不要輕易說‘不’》的開頭寫了這樣一段話:“當積蓄力量的幼芽在我們腦海中萌現時,不要輕易把它的根抽掉。沒有經過理性思考,大膽嘗試,不要輕易說‘不’。”作者的本意應該是想說“沒有經過理性思考,沒有大膽嘗試過就不要輕易做出某種行為”,那么,照此推論,就跟前一句說的意思相沖突了:“大膽嘗試”的“嘗試”表示一種行為動作,在語境中明明就是指“要大膽抽掉(在我們腦海中萌現的幼芽)”。這樣的話,“不要輕易把它的根抽掉”一句就不好理解了。兩個句子傳達出的是兩種相互矛盾的意思,到底舍誰取誰呢?讀者無法決斷。應當刪除“大膽嘗試”這一句,并在“幼芽”的前面加上表示確定類屬的定語,比如“思想”等,將整個句子變成:“當積蓄了力量的思想的幼芽在我們腦海中萌現時,不要輕易把它的根抽掉。沒有經過理性思考,千萬不要輕易說‘不’。”這樣修改之后,語言順暢多了,而且消除了歧義,使人一讀即能抓住句子的核心意義“不經過理性思考不要輕易說‘不’”。
由于時間及場合特殊,考場議論文的語言很難達到精準的要求,其表意的指向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訓練的時候應該有足夠多的時間去講究去推敲。
作文講評課上,老師對議論文寫作的不足批評得最多也最模糊的一句話就是“觀點與材料脫節”。至于什么是“脫節”,為什么會“脫節”,怎樣才能“不脫節”,多數時候都是語焉不詳,學生不明就里,動起筆來當然就會出問題了。所以,高考議論文寫作訓練,必須強調敘例、分析的語言表述直指“中心論點”,這是確保議論文寫作成功的關鍵之一。
責任編校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