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時間的嘈雜施工之后,拆除圍蔽,校門內側出現了一段并不算長但非常漂亮的風雨長廊。開始不明就里,感覺有點莫明其妙。因為在校門這樣重要的地方建這樣一段長廊還是很少見的。后來才知這是給那些來校為自己的孩子送湯送水的家長們提供一個暫時歇腳之地(為了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幾乎所有的中學都有不成文的規定,除非極特殊的情況,正常教學時間是不允許家長到教學區內找孩子的,所以來校的家長們往往只能在了無遮擋的校門處徘徊)。有了這個長廊,陰可擋雨晴可遮陽。家長們自可安然暫歇,靜待孩子下課放學。知此,讓我們不得不嘆服主事者慮事之細。
可若事情僅止于此,嘆服之外,似乎也不會牽扯起太多的思緒。一日,廊上赫然懸一漂亮精致的牌匾,上書“銘恩廊”三字。這三個字恰如三粒珠玉落入心海,一下子濺起心中無盡的思緒。
孩子再大,似乎永遠也走不出父母牽掛關切的目光。于是,盡管在職場中奔波太久腳步已顯疲憊,家長們仍然提上一壺暖暖的湯水來到學校,靜候辛苦求學的孩子下課放學。于是,只要是下課或放學,在這個不算太長的校門風雨長廊里,總可以看到一對對父子、母女依傍而坐,整日埋頭于書海的學子們在父母慈愛的目光中飲完味美意濃的湯水,吃完噴香無比的飯菜,抑或老老實實地吃下因身體欠佳而必須按時服用的藥物……只是,在生活的蜜罐中泡大的孩子們已經很難真正體悟到這種來自父輩的恩情,更多的視之為普通與平常,除心安理得地享用之外一無所思。懸于廊下的這塊牌匾顯然是在時時提醒同學們要牢記父輩的養育之恩、哺育之情。主事者時刻不忘學校乃育人之所的精神著實讓人佩服。
作為長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分子,我們整日都在忙碌,盡心盡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這樣一個供家長與學生使用的風雨長廊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可乍一停下來去匆匆的腳步,駐足凝望銘恩廊,似乎也總能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在這樣一個略顯浮躁而喧囂的時代,我們或主動或被動地都專注于各自的教學這塊一畝三分地,精心耕耘,差不多從知識上把學生武裝到了牙齒,以便讓他們適應各種各樣的名目繁多的考試、競賽。可捫心自問,我們到底花了多少心思關注過學生的情商、德商呢?當學生連父母的生日都說不出來時,當學生連今天是老師的節日都不太關心時,當同學因病住院同班卻少有人想起要去看望一下時,除了感嘆現在的孩子冷漠自私,難道我們自身就沒有責任么……每思于斯,總覺汗涔涔而心戚戚。學校乃育人之所,一草一木皆有教化之意。作為教師,自然更需時時記起肩負的育人之責。
愿暫歇長廊下的人自此無風雨,更愿凝望長廊的人自此心頭永無名利的風風雨雨,時時不忘培才與育人并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