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向量是高中數學新增內容,它具有代數形式和幾何形式的雙重身份,能與中學數學內容的許多主干知識相結合,形成知識交匯點.基于高考數學重視能力立意,和重視在知識交匯點上設計試題的特點,平面向量與解析幾何相互融合、相互交匯的試題便應運而生,并成為考查的主要熱點之一.這類試題往往以解析幾何為載體、以向量為工具,探討解析幾何中直線和圓錐曲線的位置關系,從而考查解析幾何中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綜合解題能力.
例題:如圖所示,已知A、B、C是橢圓E:+=1(a>b>0)上的三點,點A的坐標為(2,0),BC過橢圓的中心O,且AC⊥BC,|BC|=2|AC|,.
(1)求橢圓E的方程;
(2)若橢圓E上存在兩點P、Q,使得∠PCQ的平分線總是垂直于x軸,證明與共線.
點撥:(1)此題關鍵是利用平面幾何知識求出點C的坐標.由橢圓的對稱性和條件|BC|=2|AC|、BC經過中心O(即原點),可得|OC=|AC|.再由AC⊥BC,即可計算出C(,).而由點A的坐標可得a=2.將C點坐標代入橢圓方程得+=1, 計算出b的值,便可得到橢圓E的方程為:+=1.
(2)由條件“∠PCQ的平分線總是垂直于x軸”可得到直線PC與CQ方程的關系.即關于直線x=對稱,其斜率相反,因此在設其方程時可做到減少所設未知數.設直線PC的方程為y=k(x-)+,則直線CQ的方程為y=-k(x-)+,將直線PC與橢圓聯立可得(1+3k2)x2+6k(1-k)x+9k2-18k-3=0,利用韋達定理可得xp·=,即xp=.用同樣的方法可以得到xQ=,再將這兩個橫坐標的值分別代入所在直線方程得到其縱坐標,此時可以將用k表示出來:=(,).在計算縱坐標的值時計算量較大,注意計算過程中要細心運算,不要出錯.利用橢圓的對稱性和點C的坐標可得B(-,-),所以=(-3,-),計算×(-)-(-3)=0,根據向量共線的坐標表示可以得到向量與向量共線.
啟示:兩向量共線(或平行)是平面向量中的重點與難點知識.證明兩向量共線一般用向量共線定理或向量共線的坐標表示.即向量=(x1,y1)與=(x2,y2)共線的充要條件為=或x1y2-x2y1=0,先將與用坐標表示出來,然后利用其共線的充要條件即可.值得重視的是,求直線與直線CQ的方程時應該注意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
練習:如圖,點F(a,0)(a>0),點P在y軸上運動,點M在x軸上運動,點N為動點,且·=0,+=.
(1)求點N的軌跡C的方程;
(2)過點F(a,0)的直線l(不與x軸垂直)與曲線C交于A、B兩點,設點K(-a,0),與的夾角為,求證:0<<.
提示:(1)用相關點法求點N的軌跡C的方程.分別設出P、M與N點的坐標,將已知向量坐標化,再由條件得到關系式,消去中間變量便可得到點N的軌跡C的方程y2=4ax.(2)利用向量的夾角公式可知,要證0<<,只要證·>0即可.
反思:既體現“形”的直觀位置特征、又具有“數”的良好運算性質的向量,是數形結合與轉換的橋梁和紐帶.而解析幾何也具有數形結合與轉換的顯著特征,所以在向量與解析幾何知識的交匯處設計試題題型,已成高考數學命題的一個新亮點.向量與解析幾何相結合的證明題,能創設較佳的問題情境,綜合性強,具有一定的數學思想深度,因此,要解決這類問題,應從整體著手進行分析處理,充分把握平面向量與解析幾何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知識綜合,巧妙運用向量方法有效化解解析幾何問題.
責任編校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