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法是立體幾何問題中經常用到的方法.一般步驟是:首先從結論入手,用分析的方法,通過等價推理,尋求最終解題所需要的條件;然后再在分析的基礎上,用綜合法把證明過程條理清楚地表現出來,即“逆推順證”.下面我們用分析法來分析兩道立幾題.
例1 (2010年深圳一模/文)如圖1,在長方體ABCD-A1B1C1D1中,點E在棱CC1的延長線上,且
CC1=C1E=BC=AB=1.
(Ⅰ)求證:D1E∥平面ACB1;
(Ⅱ)求證:平面D1B1E1⊥平面DCB1.
思路點撥 (Ⅰ)證明線面平行有二種思路,①是證明D1E與平面ACB1內的一條直線平行,或者說把D1E平移到平面ACB1中去;②是尋找一個經過D1E的平面,證明它與平面ACB1平行.本題中思路②的平面不易尋找,所以選擇思路①.要證D1E∥平面ACB1,只需證D1E與平面ACB1內的一條直線平行.在平面ACB1的三條直線AB1,B1C,AC中,結合圖形,只能嘗試證明D1E∥AB1.要想證明D1E∥AB1,常見有二種思路,①是轉化為線面平行;②是利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或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等.連結AD1,∵AD1BC1B1E,∴四邊形AB1ED1是平行四邊形,從而易知D1E∥AB1,原題得證(證明過程略,下同).
(Ⅱ)要證面面垂直需通過線面垂直來實現,可是哪一條直線是我們所需要的與平面垂直的直線呢?有二種思路,①是想辦法證明B1C⊥平面D1B1E;②是證明B1E⊥平面DCB1.由已知得B1C2+B1E2=4=CE2,則B1C⊥B1E.只需再找出平面D1B1E內的一條直線與B1C垂直,似乎即可大功告成了.然而在中△D1B1C,易知D1B1=,B1C=,D1C=,因此B1C不垂直于D1B1,所以B1C不可能垂直于平面D1B1E.此時千萬不要氣餒,我們還有思路②.剛才已經找到了B1E⊥B1C,只需再找出平面DCB1內的一條直線與B1E垂直,由長方體的特征可知:CD⊥平面B1BCE,則CD⊥B1E.原題得證.
啟示 (1)有的同學一見到立體幾何就會發懵,不知從何下手,沒了思路.其實證明題一般就是對線、面的平行和垂直關系的證明,首先充分挖掘題目所提供的已知條件,做到“看到已知想性質,看到結論想判定”.同時充分運用“轉化”這種數學思想進行線線、線面、面面的平行、垂直關系之間的轉換.常先用分析法尋找證題的思路,比如頭腦中要有這樣的思路——“要證明線面平行,需證明線線平行…”,再用綜合法書寫證明的過程.
(2)平行問題的轉化:
線線平行線面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問題的轉化:線線垂直線面垂直面面垂直
例2 (2010年深圳一模/理)如圖2,已知直角梯形ACDE所在的平面垂直于平面ABC,∠BAC=∠ACD=90°,∠EAC=60°,AB=AC=AE.
(Ⅰ)在直線BC上是否存在一點P,使得平面DP∥平面EAB?請證明你的結論;
(Ⅱ)求平面EBD與平面ABC所成的銳二面角的余弦值.
思路點撥 (Ⅰ)由于不知道是否存在一點P,我們不妨假設DP∥平面EAB,那么在直線AB上必能找到一點F,使EF∥DP,即四邊形EFPD是平行四邊形.因此要確定點P的位置,就是使四邊形EFPD是平行四邊形,也就是ED∥FP且ED=FP.循著這個思路不難得出線段BC的中點就是滿足條件的點P(如圖3),這里不再贅述.
(Ⅱ)問有兩個難點.一是平面EBD與平面ABC在圖中沒有交線,即“無棱”.因此,過B作AC的平行線l,∵ED∥AC,∴ED∥l,∴l是平面EBD與平面ABC所成二面角的棱.接下來是找(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就需要在兩個平面內找到同垂直于l的兩條相交直線.過C作l的垂線交l于G,連結DG,只要證明平面DCG是垂直于l的一個垂面,就說明∠DGC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得到如下思路:
l⊥平面DGCBG⊥CG(根據作圖),BG⊥CDCD⊥平面ABC
平面ABC⊥平面ABC,DC⊥AC.
∴cosθ=cos∠DGC==.
補充說明 立體幾何的探索性問題是近幾年來高考中常常出現的新題型,而這類問題尤以存在型問題居多.這類問題常以“是否存在”“是否有”“是否可能”等語句出現,我們要引起高度重視.(Ⅱ)問也可用面積射影法求解.顯然△MBC是△EBD在底面ABC內的射影,則cosθ==.但此法多用于選擇、填空題.
從上面的兩例可以看出,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從“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攏“已知”,其逐步推理,實際上是要尋找它的充分條件.同學們可以在復習過程中,沿著這樣的解題思路,親自體驗一下分析法在立幾證明中的妙用.
責任編校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