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國開設英語專業的高校中,理工科高校占據著很大的比例。這類高校在課程設置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制約著其英語專業的發展,但同時又存在著其他院校無法比擬的優勢。分析了其優勢與不足,在其基礎上取精華,去糟粕,提出了關于理工科高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一些改革意見。
關鍵詞:理工科高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215-02
引言
中國高校已有本科英語專業教學點約600多個,其中200多所設置在理工類院校。可見,理工科院校已經成為英語專業教學隊伍中有力的組成部分。但英語專業在許多理工科院校中仍屬于新生力量,發展還不充分。由于受其傳統以及辦學方式的影響,在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將對其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分析優勢與劣勢,尋求課程設置的優化方案,以引起更多的思考,促進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的完善與合理化。
一、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戴煒棟(2008)指出,部分院校在對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不清楚、師資不足等辦學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英語專業倉促上馬。在專業評估中發現的突出問題之一是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大多數院校能夠按照《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2000,以下簡稱《大綱》)的要求排課,但主要以英語技能課為主,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都須進一步改進和提升。部分院校的專業課和選修課科目較少,這樣學生的知識結構包括英語專業知識結構相對有限,培養出來的學生與《大綱》規定的有一定的差距,更不要提精英式的具有人文素養的復合型外語人才。秦秀白(2006)認為,理工院校常片面地強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導向,致使不少理工院校在探索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實踐中,沒有嚴格地按照教育部頒發的《大綱》開設課程,而忽視了語言基本功訓練。學生的英語功底不是越來越扎實,而是越來越不盡人意(這在“讀”“寫”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
本文結合戴煒棟的經典總結以及自己的發現,對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安排的課時過多
《大綱》英語專業學時分配表中規定的四年的總學時為2 000~2 200個學時,但理工科高校的培養方案大多為“專業知識+英語技能”,所以總學時數往往高于大綱的要求。例如,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在2004年的《本科生培養計劃》一書中指明,英語專業四年的總學時為2 380個學時。一方面,理工科院校利用其自身特有的課程資源優勢,可以讓校內其他院系的教師為英語專業的學生傳授理工科專業知識,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過多的學時讓學生毫無自由學習的空間。課時任務過重,課下又忙于寫作業,翻閱下一節課的資料。無形中,自由支配的時間被縮短,許多感興趣的內容也難以自學。
(二)教材內容陳舊
如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04級英語本科生在大學四年級階段使用的《高級英語》這套教材是在1995年6月出版的。據開設課程的時間已經有12年之久。固然,在英語教材中一些經典的篇章值得深思和反復學習。但是,為何不將介紹當今新形勢的一些文章也融入到教材中去呢?一些大學的教材幾十年不變,教師講授的PPT也是年復一年重復使用,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于現代英語的運用。
(三)課程模塊設置存在不合理現象
《大綱》將四年的英語專業課程分為三大模塊,即英語專業技能課、英語專業知識課和相關專業知識課。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是指英語技能的綜合訓練及單項訓練課,英語專業知識課程是和英語有關的文學、語言學、社會文化課程,而相關專業知識課程是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重要環節,此類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能掌握與英語專業相關的其他專業的知識性課程。以上三個環節緊密相連,缺一不可,都是英語專業的必備課程。但卻忽略了實踐課程,而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應該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一些學校也設有暑假實踐學分,將其列為課程的一部分。而實際上一些學生只是應付老師,找一個認識的單位蓋章后自己寫實習鑒定;還有一些學生因為找不到實習的單位而放棄這個計劃。基于此情況,學校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為英語專業的學生拓展實習的平臺。如與某些公司達成協議,使其成為學生的實習基地,多給學生鍛煉和展示的機會。
(四)培養目標不明確
《大綱》中的培養目標是為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所以說理工科高校的英語專業學生兼具理工知識并能在其領域內從事翻譯的本領。但實際上,一些學校雖然開設了英語語言知識、技能課程與理工科的專業基礎知識課程,卻沒有將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由于要學習的課程數量多,一些學校將課時數進行縮減。如《大綱》中把《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納為專業必修課,每門時間為一年,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卻將兩門課程合并為一年,課時數減少了一半。所以無法達到大綱所要求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而最后的結果是各種課程都只掌握了皮毛,不能加以融會貫通和熟練地運用。
(五)不注重學科的人文內涵
每一門學科有其獨特的歷史與人文底蘊,而每一所學校也應有其深刻的文化積淀。在學風嚴謹、求真務實的理工科院校中,這一點往往有所欠缺。學校只注重傳授技能和文化知識,卻沒有引領學生領略其人文內涵,沒有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所在學科的魅力。其實,學科知識只是冰山中的一角,學科的人文內涵卻是水下的世界,更震撼世道人心。
二、理工科院校的優勢
(一)教學投入多,治學嚴謹
理工科院校一直相較文科院校具有較多的科研經費,在教學設施、師資投入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理工科院校也一直在追求建設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使得文、法、經管等學科也都得到均衡發展。其次,嚴謹的治學態度一直是理工科院校的傳統。對知識,學校本著精益求精的態度,力求每一門學科都穩步發展。
(二)學科之間的交叉
在理工科院校中,很早就有學科間互相交叉的傳統。教師不但要在自己所在的學院為學生講授課程,還要為其他學院的學生講授相關知識。這樣做有利于知識的融合,有利于交叉學科的發展,在此方面,理工科院校做的較為完善。
(三)年輕教師的創新精神
在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的教師隊伍中,青年教師是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并占據著教師數量中很大的比例。年輕教師在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上與老教師相比可能存在著一定差距。但是作為一支新生的力量,青年教師卻有其獨特的創新精神與不斷鉆研的斗志。這對于英語課程設置還不完善的理工科院校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四)課程的獨特性
在一些開設特色學科的理工科大學中,如中國石油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其開設的學科是其他高校中所沒有的。所以應該利用好這一優勢,在吸收別人特長的同時不忘堅持自己的特色,學習好石油、地質、礦業類的知識,以后在這些行業的翻譯和科研領域有所貢獻。
三、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一些改革建議
隨著社會的發展,課程的設置也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需要不斷地完善和改革。本文在此提出幾點建議。
(一)調整課時數,使其符合《大綱》要求,并給學生留有自由發展的空間
過多的課時數可能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和厭倦的心理,而在科學地安排課程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與需要有所側重地學習一些課程。
(二)培養年輕教師的科研隊伍
課程的設置與改革受師資水平的制約。在理工科院校中,教師的課時任務量一般較重,所以進行科研工作的時間比較少。但在英語專業課程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確實需要這樣一批青年教師承擔起科研的重任。校方應該給予大力地支持和配合,使得教學實踐促進科研成果的產生,而科研成果又為教學服務。
(三)明確培養目標,不盲從,從實際情況出發發揮自身的最大優勢。
教育部學生司司長瞿振元認為:“大學作為培養學生的主體,必須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自主調節,與未來的就業形勢很好地統一起來,在教學中把眼前要求和長遠要求、基礎性要求和應用性要求、人文教育要求和科學教育要求、學術性要求和職業技能的培養統一起來,這些都需要認真研究。每一所大學都要有自己的準確定位,全是學術性的肯定不行。”所以說,學校必須明確自己的培養目標,使之能培養出業務水平過硬的人才。
(四)注重教學支持與教師培訓
學校應該為教師創造與其他高校教師交流的機會,不斷探討最新的教學成果以及教學方式方法,請名家名師來校開設講座。此外,課程的設置與改革受師資水平的制約,所以,教師素質的提高與不斷加強也成為了課程改革的關鍵。學校應該定期送教師外出培訓,不斷提升自身,也為學校的教學注入新的力量。
(五)拓寬人文課程的選擇范圍
理工科高校應調整課程設置的比例。學校將必修課的比例設置為三分之二,選修課和限選課的比例設置為三分之一。在選修課中開設多種人文課程供在校的同學選擇。這樣一方面滿足了學生對于學習人文學科的渴望;另一方面則豐富了學校的文化積淀。
結語
理工類高校的英語專業和外國語大學、師范類大學和綜合性大學在其構成上就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應用其特有的優勢發揮自己的專長和特色。不能盲從于別人的課程設置方式。并且,課程設置需要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完善和修改,以及時的幫助教學任務的完成。
參考文獻:
[1]秦秀白.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應加強學科建設[J].外語界,2006,(1).
[2]王根順,饒慧.關于我國高校課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
[3]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4]王正勝,王正良.理工類院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個案研究[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08,(2).
[5]熊慧.關于云南省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現狀調查及研究[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