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強大思想理論武器,是加強大學生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考驗的科學指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融入到高素質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建設中、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人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創新中。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184-03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深刻指出:“要從贏得青年、贏得未來的高度,抓好大學生的理論學習,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讓青年知識分子了解和相信黨的理論,在廣大青年中培養一批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的十七大也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地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當前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加強當代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思想理論武器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一科學理論體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鄧小平理論始終貫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而基本的理論問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一科學理論促使當代大學生在理論與實踐學習中,從思想上加強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體正確認識和科學理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我們的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治黨和治國、執政和為民結合起來,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集中起來就是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這一重要思想促進了當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深刻認識,進一步弄清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是如何加強自身建設,鞏固其執政地位,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的,從而繼續堅持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科學發展觀就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以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它是對中國共產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回答的是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這一科學理論引導著當代大學生把國家的興旺發達同自身的成長成才緊密聯系在一起,引導青年人以滿腔的熱情去關心、關注我們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和科學發展,學會用這一科學理論去分析和解決現實中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和困惑,堅定社會主義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的這些重大戰略思想,從不同角度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了思想的洗滌,為進一步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促進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深化。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幫助大學生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考驗的科學指導
胡錦濤同志強調:“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緊密聯系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著眼于推進黨和國家工作,增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自覺性和堅定性。”[1]當前,在國際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全球思想文化的多樣化在交流交融交鋒中發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中國、“和平演變”中國的圖謀長期存在,在意識形態領域里滲透與反滲透的斗爭也長期存在,他們正試圖通過多種方式和各種渠道進一步加強對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文化滲透,試圖對我國青年大學生進行西化,實現分化的目的,國際政治斗爭日益復雜。在國內,隨著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轉型劇烈,社會經濟成分和社會利益、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就業方式日益多樣化,作為國家的棟梁、民族的希望的大學生們,朝氣蓬勃,思維敏捷,善于思考問題和不斷地探究,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差異性明顯增強。胡錦濤同志在共青團十四大的祝詞中指出:“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做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因此,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必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統領意識形態工作,指導當代青年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大學生的頭腦,滲透到他們的思想,引導著他們的行為,增強其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指導地位,保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二、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必須融入到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諸多方面,推動其健康有序地發展。
(一)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融入到高素質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中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尤其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指引。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2]108教師的水平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尤其是今天在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下,特別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必須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度關注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發展的最新動態,切實提高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能力,帶頭探索回答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真正理解和運用科學理論體系,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牢固植入自己的頭腦,推動這一理論體系進入學生頭腦,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率先垂范、言傳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格給大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切實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同時,教師間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可以通過進行集體說課、備課、講課、聽課、評課等形式,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有力的教學團隊,不斷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的水平和整體素質。高素質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必須堅持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并重,特別是應積極從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研究,把握學科領域發展的前沿問題,這是提升一個教師知識底蘊和教學能力的堅實基礎和前提。
(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據教育部2005年方案,現主要包括《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四門課程。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堅持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水平”。以科學的思想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不斷提高其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也是黨和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根據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課程特點和內容的不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機融入其實際教學中,堅持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重點,其他幾門課程為輔助,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深入到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具體地說,就是強調將教材基本理論內容的學習同對黨和國家一系列重要會議提出的熱點難點問題的分析有機結合,如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科學闡釋:“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等(這些內容都寫進了“概論”課的第一章總論部分),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等重要內容。將這些理論同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偉大成就,以及大學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就業等問題相結合,引導大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科學認識和準確理解在當代中國,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的歷史性變化,以此增強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實效性。
(三)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創新中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3]53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一個開放的、不斷創新的科學理論體系,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過程中,要求必須與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融合,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機和活力。具體的說,就是打破傳統沉悶的思想政治教育說教方式,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學生對現代社會發展的實際認知和所具能力,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增強科學理論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凝聚力,如:1)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相應內容,在課堂教學中以圖片、電影、錄像、政教片、紀錄片等形式展現出來,鼓勵所有學生參與到對相應問題的討論、演講,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師給予學生引導,破除過去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形成互動式教學,激發學生對基本理論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打破過去封閉式的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外,以社團、論壇、學術研討、講座、校園網絡等為載體,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主題融入到形式各異、內容豐富的大學校園活動中,尤其是加強大學生對科學的研究,通過論壇和學術研討會,在相互探討中學會以理性的思維提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深入科學的理解,以開放式的心態和教學方式教育和啟發著大學生的思想;3)跨越學校與社會的界限,引導大學生們走出學校,深入社會,以假期三下鄉等活動形式,進行大量的理論宣傳和社會調查研究,把在學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以實際行動和對社會的切實感受,解讀和檢驗這一科學理論體系,在全社會營造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良好氛圍,從國家方針政策角度對困惑的一些現實問題進行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感悟理論與現實的關系,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實現對科學理論體系的內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動態的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體系,在國家日益進步和繁榮的新世紀新階段,必將以其獨特的科學理論魅力,引領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向前發展,強有力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Z].2008-09-28.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本書編寫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