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課”教學在高等教育中其地位舉足輕重,語言幽默風趣作為一種藝術手段在“兩課”課堂教學中意義重大:它是“兩課”課堂教學的內在要求,是烘托“兩課”課堂教學氣氛的重要手段,是優化“兩課”德育效果的催生藥劑,是加速大學生社會化進程的推動力量。
關鍵詞:語言幽默風趣;“兩課”;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238-02
“兩課”是指我國現階段在普通高校開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和形勢與政策等8門課程。“兩課”的課程設置,是高等學校人文精神教育的完美體現,是教會學生學習知識,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兩課”課程具有跨學科范圍大、概念抽象、理論晦澀、理論聯系實際難以到位等共同特點。正因為如此,積極進行“兩課”課程開發與改革,探索“兩課”課堂教學的科學方法和操作性強的藝術手段,改變教師厭教、學生煩學的現狀成為“兩課”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實踐證明,“兩課”課程內容廣泛,歷史人文兼備,“兩課”與社會經濟、文化、藝術、軍事等聯系緊密,又貼近生產生活實際,語言幽默風趣作為一種藝術手段在“兩課”課堂教學中意義重大。
一、語言幽默風趣是“兩課”課堂教學的內在要求
人們一談到“兩課”二字,就自然而然地把它同“嚴肅”、“刻板”、“冷酷”等字眼聯系起來,這種先入為主的思想既沒有抓住“兩課”的本質,又將對“兩課”課堂教學產生誤導。從中國的基本國情來看,“兩課”教學在高等教育中其地位舉足輕重,極力渲染“兩課”的嚴肅呆板不是高校“兩課”教學的初衷,努力創設“兩課”教學的愉悅情境,運用輕松活潑的教學手段把“兩課”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深厚的理論素養,才是“兩課”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實際上,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意識形態,是對社會經濟、文化、藝術、軍事、科學等進行綜合、抽象的客觀反映,貼近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生產生活實際,“兩課”課程其本身的表現形式就隱含輕松幽默的特點,作為傳授“兩課”理論知識主渠道的“兩課”課堂教學,其教學形式也應該是多姿多采、寬松愉快的。現代教學追求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和“樂于學習”。腦神經生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大腦皮層處于優勢興奮中心時,建立和恢復條件發射聯系的效率最高,神經暫時聯系突然接通的可能性最大,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性。因此學生在心情愉快時的學習效率最高,課堂語言要求幽默風趣,教師講的有趣,學生聽得有味,就能以趣激學,寓教于樂[1]。所以,語言幽默風趣是“兩課”課堂教學的內在要求。
二、語言幽默風趣是烘托“兩課”課堂教學氣氛的重要手段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用心教,學生用心學,都需要良好的心理環境,這種環境主要是課堂教學的熱烈氣氛。在調控課堂教學氣氛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主要的調控手段是課堂語言。烏申斯基說:“語言是一條最生動、最豐富和最牢固的紐帶,它把古往今來世世代代的人連結成一個偉大的、歷史上活生生的整體。”[2]兼有教育性、科學性、藝術性和情感性的教學語言,能排除語境的不良影響,打破單調沉悶的氣氛,創設和諧輕松的心理環境,使學生從教師語言的心靈美、知識美、教法美、情感美中獲得審美的愉悅;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變為美的化身,取得崇高地位,產生光環效應;使課堂洋溢著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熱烈氣氛。
在這里,一個關鍵問題是要正確把握“兩課”教學語言幽默風趣的本質特征。幽默是思想、才學和靈感的結晶,是哲理和情趣的統一。風趣幽默的語言是從生活中或藝術中的素材提煉而成的,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既有“漫畫夸張法”、“笑話引趣法”、“趣聞逸事法”、“相聲小品法”等藝術手段,又有“正話反說法”、“言外埋意法”、“自相矛盾法”、“諧音轉換法”和象聲詞、對偶句、順口溜等語言形式。教學幽默具有幽默的一般特點—機智性和趣味性,又具有其特殊的規定性,即在教學中的教育性。教學幽默具有極強的情緒感染力,能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趣味性是教學幽默的顯性特征;同時教學幽默蘊涵著深刻的思想或哲理,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教育性是其本質特征。
怎樣做到趣味性與教育性的和諧統一呢?第一,教學幽默要契合教學目的和內容。教學幽默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獲取知識、增長才智。如果置教學目的和內容于不顧,東拉西扯,為幽默而幽默,那就會既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又給學生以油滑之感。第二,教學幽默應符合當代大學生實際。教學幽默與一般的幽默藝術不同,它的場所是課堂,對象是學生。教學幽默的深淺度應與學生對幽默的理解力和接受水平相一致。如大學生與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存在差異,中學生的抽象思維主要靠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而大學生生的抽象思維已逐步進入理論型,辯證思維發展迅速,能夠理解深層次的語言內涵,因而幽默運用的層次應有所不同。如果不考慮學生生活閱歷、文化知識的背景差距,不考慮如何引起師生雙方的心靈溝通,學生就無法領略幽默所散發出來的妙趣,幽默的審美價值也將蕩然無存。第三,教學幽默應把握分寸。如果一堂課幽默不斷、笑聲不絕,會沖淡教學內容;如果教學幽默為逗樂而幽默甚至低級趣味,就失去了幽默應具有的審美價值和教育價值。如在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關于給事物下定義的問題時,講了兩個哲學家的故事。一個哲學家問另外一個哲學家:“什么叫人?”答:“人是兩條腿的動物。”再問:“難道雞也是人嗎?”再答:“人是沒有毛的兩條腿的動物。”追問:“褪了毛的雞也是人嗎?”答問的哲學家無言以對。幽默風趣的語言闡述的一個小故事創設了一個愉悅的課堂情境,使學生在妙趣橫生的氛圍中懂得了看問題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的哲學道理。
三、語言幽默風趣是優化“兩課”德育效果的催生藥劑
“兩課”的首要功能是德育。“兩課”學科德育是在“兩課”教學活動的同時,將“兩課”教材蘊藏的德育因素,通過各種教學方法,滲透于各個教學環節中。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中心,要保證德育放在首位,就要以“兩課”學科德育為學校德育的主渠道。“兩課”德育的載體是“兩課”教材,主要手段是課堂語言,尤其是幽默風趣的語言,能寓理于樂、寓情于樂,從而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德育是心育,需要師生之間的心心相印,“兩課”學科德育的語言既受“兩課”教材的制約,又反作用于“兩課”教材,優化德育效果:幽默風趣和富有藝術性的語言,娓娓而談,巧譬善喻,寓教于樂,以美啟真,能使學生對德育內容樂學不疲,克服厭學心理;幽默風趣和富有藝術性的語言,聲聲如絲入耳,句句扣人心弦,即使偶爾停頓,也讓人感到“此時無聲勝有聲”,能使學生將“兩課”德育當良師益友。此外,語言幽默風趣能克服逆反心理,產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催生劑的功效。
四、語言幽默風趣是加速學生社會角色形成的推動力量
社會化是大學生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必由之路,認識社會的能力和人際交往的水平是其必備條件。認識社會與人際交往密不可分,社會是人的社會,不了解人就不了解社會;人是社會的人,不參與人際交往就不成其為真正的社會人。認識社會和有效進行人際交往,語言是最重要的工具,口語表達能力是最有力的武器。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句話可以使人發笑,一句話也可以使人發跳。一中國女大學生因自己不是美籍華人而耿耿于懷,旁邊的男生提醒她:“你雖然不是美籍華人,但你是華籍美人啊。”女生立刻轉悲為喜,同時也對這位男生產生了好感。語言直接影響人際關系,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學生不盡人意,語言成為其人際交往的絆腳石,進而產生人際交往的自卑心理,甚至引發人際交往恐懼癥。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就難以成為較好的社會角色。“兩課”教師的課堂語言為學生反復示范,能使學生掌握人類社會的交往工具,排除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增強認識社會的能力,正如皮亞杰所說:“語言無論在廣度、深度、速度上增長認識能力是毋庸置疑的”[3];“兩課”教師幽默風趣的語言,使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態和開朗樂觀、積極幽默的性格,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學生一旦擁有健康的人格,就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敢于宣傳真理,出口成章,語言詼諧幽默,成為人際交往的潤滑劑,能不斷改善人際環境,加速自身的社會化進程。
概而言之,講究“兩課”課堂教學語言的幽默風趣,是對教育心理學規律的積極運用,是現代教育教學中造福教師和學生的頭等大事。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索里斯曾說:“當一個人有了要達到所提出的那些目的的真正欲望時,當存在真實的內在動機時,盡管學習者對于有效學習的較為精細的特點一無所知,以及并不具備許多其他促進學習速度的條件,也能獲得卓越的成果。”在“兩課”課堂教學中使用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努力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這種求知欲望,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在課堂中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因而更加輕松愉快地學習,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高校“兩課”教師要力求克服種種對“兩課”課堂教學的偏頗心理,走出教學方法傳統模式的誤區,積極探索“兩課”課堂教學語言幽默風趣的手段和藝術,使“兩課”課堂真正成為學校教書育人的主陣地和學生流連忘返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胡淑珍.課堂教學技能[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3,(8).
[2]烏申斯基.教育著作選集[M].莫斯科:國立教育出版社,1945.
[3]皮亞杰.兒童心理學[M].北京:商務印刷館,1980.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