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課教師應重視在高職學生心里健康教育中的角色扮演。思想政治課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將有助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順利開展,有助于學生心理問題的及時處理,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真正確立。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教師;心里健康教育;角色扮演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269-02
一、高職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表現
1.新生入學適應問題
進入大學后,面臨的是陌生環境、生疏的人際關系,對于絕大多數首次遠離家門、離開長期依賴的父母和熟悉的生活環境的青年學子而言,今后怎樣獨立生活、怎樣適應新環境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內心或多或少感到擔憂,當對這種因環境改變而出現的焦慮、不安、孤獨感超過限度時會產生心理問題,出現失眠、食欲不振、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
2.人際交往心理問題
大學生對人際交往更加重視,并試圖提高這方面的能力。但出于缺乏經驗與技巧,在交往過程中溝通不足、社交恐怖、關系失調、人際沖突等時有發生,從而易導致心理失調。
3.學習心理問題
正確的學習態度,適當的學習動機,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多數高職高專學生學習基礎差,適應能力不強,缺乏應付各種變化的心理準備,產生了諸多學習上的心理問題。諸如,學習目標不明確、動力不足,學習信心不足、存在焦慮現象,等等。
4.戀愛與性心理問題
青年男女由于性機能的成熟,性意識的籠醒,性心理發展,大學生活又創造了諸多交往的機會,渴望交友,向往愛情的學生常常會進入戀愛的實踐。但出于缺乏經驗和指導,有些學生出現單相思,被動地卷入戀愛、失戀等苦惱。也有人因性壓抑、性幻想、性自慰而產生心理異常。
5.求職擇業方面的心理問題
盡管專科學生職業走向清晰,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選擇能發揮自身潛能、滿足個人興趣、適應個人發展的工作并不容易。由于對自己不了解,對職業不了解,對走上社會缺乏心里準備,擇業渠道不通暢,等,都可以引發心里沖突而出現心里問題。
加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要求,事關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成敗。高職學生應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而那些事業失敗、人生遭受挫折的人,也往往是與情感意志比較薄弱,經不起困難、挫折乃至成功的挑戰和考驗有關。因此,加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高職學生良好的個性心里品質、提高高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促進他們的心理素質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是新時期培養高素質“實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二、思想政治課教師在高職學生心里健康教育中的角色扮演
1.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間的聯系。我國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目標就是要培養“四有”新人,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目標的總要求,它包括思想素質目標、政治素質目標、道德素質目標和心理素質目標。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不難看出,二者具有一致性,都是為了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且,從內容來看,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沒有心理健康教育就沒有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
2.思想政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與德育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相結合。目前,在德育課程設置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時很少,某些高職院校獨立系統地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這并不是將心理健康教育從思想政治教育中孤立出來,而是更好地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思想政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德育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相互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課與德育課雖有各自的側重點,但是處在復雜環境中的大學生,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思想和心理矛盾經常是混在一起的,僅靠單一的教育方式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將德育課和心理健康課在內容上應該有所滲透,而不能各自完全孤立。比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組織一些能激發學生感情體驗的課堂討論。教師要洞察社會,及時捕捉社會發展的脈搏,密切關注時代風云的變化,在對各種社會現象、人生心態的了解、分析、比較之后,提供可供討論的事例或話題,引導學生思索、分析和判斷,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展開廣泛而深入的討論甚至辯論,通過相互交流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我們可以把現實生活不同道德價值觀沖突、社會道德困惑中的問題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內容巧妙地結合起來,組織學生自主參與解疑,讓學生在分析和判斷中受到啟發和有所體驗,從而逐步地把德育的要求內化為自己的品質,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還可以通過學生自己的“現身說法”來達到自我教育,如學生社會調查的匯報、熱點問題的辯論等,都將會造成一種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遼寧工大職業技術學院組織大學生參加“愛我校園”活動,愛護學校的一花一木、一磚一石。開展高質量高品位的文化活動,鼓勵大學生為同學、班級、校園、社區做好事,開展“我誠信,我美麗”活動,反對作弊行為,舉辦“講述發生在我身邊的道德故事”的演講會,等等。使大學生在良好的道德氛圍中接受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共同理想、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自覺排除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從而形成團結互助、求實進取、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
3.思想政治課教師要重視教師心里健康的角色效應,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個性心里品質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在情感的溝通和培養方面,教師的角色將對學生產生的影響遠比想象的重要。一個合格的思想政治課教師,其職責不能只停留在傳授給學生道理,教給知識和解決疑難。作為與時俱進的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情感和健康的個性心里品質,要堅信馬克思主義,努力去實踐“三個代表”,特別是對自己所教的學科有滿腔熱情,這樣才能以自己充沛的情感點燃學生的思想火花;要對教育事業和學生充滿火熱的愛,使師生間的知識情感處于相互交融的狀態。這樣才能在知識傳授上“共振”,在情感交流上“共鳴”。教師還要自覺地克制消極情緒,防止把不好的情緒和言行帶進教室,因為那樣只能給學生心里品質造成負面影響。不難想象,一個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良好的情緒特征、堅強的意志品質、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的教師形象,往往成為學生活生生的學習楷模,新世紀的思想政治課教師應十分重視教師在塑造學生良好的個性心里品質方面的角色效應。
4.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才能充分發揮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個性心里品質的角色效應。首先,要有科學的心理輔導理論、心理輔導方法,從而對“問題學生”進行恰當的啟發誘導。心理輔導的成效,歸根結底,決定于輔導教師的修養和素質。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具有充滿愛心的健全人格、廣博的科學知識與豐富的生活閱歷、心理輔導的能力與技能。在這些條件中,對學生無條件地關愛、愛護與幫助,具有良好的品德與正派的作風,摒棄獵奇的心態等是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個性心里品質的前提。其次,在能力和技能層面上,要有善于探索學生的內心世界,洞察學生心理問題的癥結的能力;要通過多次談話,綜合運用心理輔導的各種理論與方法,促使學生達到真正的心理轉變和自我發展;要經常保持清醒的頭腦,注意自我的“言行效果”,加強自我認識、自我調控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5.學校應注重對教師心理健康維護的探究
教師的理想人格可以幫助學生創造和維持一種舒適而有動力的學習氣氛,教師和學生人格的相互作用將影響學生對教師、對教師所教課程及學校的態度;教師在進行知覺、整理和儲存信息方面的獨特而穩定的認知方式,不僅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教學行為及其效能,而且會有效地改變、影響學生的認知方式,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可見,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是當前師資隊伍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首先,應強化教師的角色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教師的角色意識是教師個人對社會、團體所規定與期望的教師典型行為的系統認識。教師對其角色認識越清晰、客觀、準確,其活動就越主動和自覺,越能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發展適應角色所需的心理素質,減少心理沖突與壓力,提高與角色相適應的能力。其次,要正確對待教師的需要。需要是個體在生活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需要如得不到滿足,往往使人處于心理緊張和不平衡的狀態。不僅會降低人的行為的積極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的心理健康。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教師無論是在物質需要方面,還是精神需要方面,都有比過去更高的要求。這是社會影響的必然,也是教師需要的新特點。作為管理者,就應當首先承認教師基本需要的重要性,了解教師的需要,弄清其需要的種類、結構和性質,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
總的來說,思想政治課教師在高職學生心里健康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思想政治課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將有助于學生心理問題的及時處理,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真正確立。
參考文獻:
[1]林紅.運用情感啟發教好政治理論課[J].中國高等教育,2000,1(36 -37).
[2]陳丁,陳潔.對教師心理健康維護的探究[J].校園心理,2009,(12).
[3]張梅姿.論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的有機結合[J].學理論,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