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理論層面論證了和諧的內涵,并結合高校貧困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加強高校貧困學生工作的具體要求,使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與建設和諧校園形成統一內在的認識。
關鍵詞:貧困;和諧;思想政治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176-02
隨著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社會的變革發展,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問題日益引起社會、政府和學校等多方面的關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高校貧困生總數已高達320萬人,占高校大學生比例的25%。如何看待和理解貧困生問題,已經成為高校建設和諧校園的進程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多年來,各高校通過多種渠道,建立了以“獎、貸、勤、補、減、免”等為主題的資助系列,以幫助貧困大學生克服經濟上的困難,許多學校還建立了關于貧困生的制度體系和專門機構,在實踐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從整體上看,對于貧困生這一特殊群體還缺乏深入的理論研究。
一
很早以前,許多哲學家和思想家就從不同的角度對和諧進行了論證。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早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就理性地提出了一些包含著深刻的和諧思想的觀點。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提出了限度理論以及作為限度的中庸理論,即:“中庸就是自然的限度或秩序界限,而對立面必然與其相關聯。通過這種關聯,它們就在自然中變得有序,變得能夠被人所理解;在這種中庸狀態中,他們相互和解了。”[1]并將這一理論延伸到社政治學和倫理學領域,認為和諧就是對立面的協調和統一;黑格爾則認為“同一”是本質的開端,同一是包含差別的,即“具體同一”,也就是說,和諧是差異面的統一。中國傳統哲學從總體至上的觀念出發,認為和諧是善與美的最高境界(董仲舒)。這些見解,盡管具有時代的局限性,但其中不乏合理內容。
隨著人類認識世界的不斷提高,對人與社會、自然以及自身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去理解和諧:
(一)和諧的前提條件——差異性與多樣性
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按照進化論的觀點,地球生物的發展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進程。社會文化思想有機體也是如此,著名社會學家斯賓塞也將社會的分化和發展與生物有機體進行類比。沒有多樣性的發展,和諧也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和諧所必然相關的就是以多樣性為標志的發展。而差異性是多樣性的前提,這種差異性不是外在的和表面的,而是表現為有機體內部的新質的培育和形成。這種新質的差異性不是外面強加給有機體的,而是有機體發展的必然。如何發現和正視差異性,支持和培育差異性,對于和諧來說就具有本體論的意義。并不是所有差異性的出現都有利于事物的和諧,人作為自然的守護者、社會的管理者和思想的呵護者,就在于能夠甄別有利于或者不利于事物繁榮的差異性,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
(二)和諧的規定性——秩序與均衡
和諧的核心特征之一是整體與部分之間、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之間的有序和協調,這是系統保持穩定的必然要求。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不是絕對孤立存在的,都處于普遍的聯系之中;聯系是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所共有的客觀的、普遍的本性;世界是由萬事萬物相互聯系構成的統一體,每一事物都是統一聯系之網中的一個部分或環節,都體現著與整體的聯系;聯系是無限的、永恒的。“當我們深思熟慮的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交織起來的畫面”[2]。和諧概念所表征的就是世界聯系網存在和發展的應然狀態,秩序是和諧的反映和外在表現,組成要素的協調均衡是達到和諧狀態的必要條件。人與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的和諧,其實就是人作為普遍聯系之中的能動性要素,與自然法則,社會秩序以及“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則的內在統一。
(三)和諧的價值維度——真、善、美
價值是主體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客體的屬性而賦予客體屬性某種特殊的意義。主體是有需要的主體,它要求我們能夠認識客觀世界及其發展的規律,獲得關于客觀世界的真實、可靠的知識。這種“真”的知識既有自在的規律性,又有自為的目的性,能夠概括在“和諧”的概念或觀念之下,實現價值追求和科學追求的統一。
“主體是具有思維能力并運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手段去改造世界的人”[3]。價值是主體與物體之間的一種屬性,這種屬性表示物體能夠滿足主體的某種需要,與主體發生一種特定的效用關系,“價值表示物的一種屬性。……實際上是表示物為人而存在”[4]。主體的需要是價值產生的基礎,客體的屬性是價值得以生成的條件。和諧的價值就在于主體滿足自身需要的動機、手段以及結果的協調統一,達到主體與客體共榮共生的“至善”境界,這也是“善”的范疇里內在的規定性。
從“美”的詞源學的考察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美”是和人的存在密不可分的。馬克思在論述人與動物的區別時提出,“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的固有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5]。這段話精辟地概括了人作為主體與物的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的實質是實踐關系。人以“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是指生產的前提是人掌握“任何物種”的規律,并按照這種規律進行生產,這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合規律性”。人“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的固有尺度來衡量對象”,是說人的實踐活動的“目的性”要求制約和支配著人的生產活動,即實踐活動的“合目的性”。人在實踐活動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統一中去改造世界,讓世界滿足自己的需要,實現了人的意志,把世界變成了人所理想的現實。
二
高校貧困生是高校有機體結構分化與整合過程中出現的新的矛盾,我們應以經濟解困為切入點,把握貧困大學生思想和心理的發展規律,探索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機制、內容、原則和方法,為貧困大學生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和氛圍。
1.高校貧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尊重權利主體。高校貧困學生是高校有機體結構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在現實生活中,貧困生散落于各個年級的專業和班級,沒有維護自身權益的專門組織,所以掩蓋了自身的群體性,在工作的實踐中,很難分辨其差異性和特殊性,這樣可能導致貧困學生成為被學校遺忘的角落。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思想政治工作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手段,通過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使貧困學生明確自身的權利和義務,自覺調整與其他人或其他群體的關系,使自身的活動能夠自覺地納入到和諧的軌道中去。目前貧困生最突出的表現是在經濟方面處于劣勢,而現在較多采用的解困方式是各種補助,這實際上是在貧困生與補助發放的機構和人員之間形成了一種交換關系,在這種交換關系中,后者顯然處于“高位”,而對貧困生更多的是強調義務而忽視或掩蓋了他們的權利,使得貧困生實際上在交換關系中處于不對等的狀態。我們應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協調和處理好資助者與被資助者的關系,不要給貧困學生造成一種被施舍或被憐憫的感覺,同時受助與回報也應該是對等的,偏重權利或義務都是不可取的,盡量把國家助學貸款,作為資助的主要途徑,避免資助者與被資助者的不平衡。
2.高校貧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具有平等與公平的原則。和諧是人自身以及人與外界對立面的協調統一,那么對于和諧的評價最終必須要以“人”的尺度來評價,而善是最具人學意義的內在規定,是人對于目標、手段以及結果的最一般的評價尺度。羅爾斯在《正義論》開篇就寫到“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正義不承認許多人享受的較大利益能綽綽有余地補償強加于少數人的犧牲,所以,在一個正義的社會里,平等的公民自由是確定不移的,有爭議所保障的權利絕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社會利益的權衡。……作為人類活動的首要價值,真理和正義是決不妥協的”[6]。進而,羅爾斯提出了正義的兩個原則:平等自由原則和機會公平以及差異原則。這兩個原則對于貧困生的思想工作具有指導意義。首先,從權利角度看,在一所大學中,所有學生都是通過正式的考試或制度安排獲得了大學生的身份,獲得這種身份的起點、過程和結果在程序上是公平的,并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在倫理層面理應擁有一致或相似的權利,而貧困生由于受到家庭經濟條件等偶然因素的限制,并不能像其他學生一樣享有相同或相似質量的生活。其次,雖然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平等的機會,但是由于個人的自然稟賦各有不同、千差萬別,而且這些稟賦的培養、訓練和發展也受到個人所處的不同社會條件地影響。我們一貫堅持的“一視同仁”的思想觀念和做法對于貧困生這一群體來說,恰恰維護了這種不平等的關系。因而學校中的各種機會不僅形式上要面向一切學生,并且應該能夠使所有的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去達到它。
3.高校貧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應堅持柔性管理。柔性管理強調的是以人為本,以“人性化”為標志,其內涵是在研究人們心理和行為規律基礎上,采取非強制的方式,使人們心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志變為人們自覺行動的一種管理形式。在對貧困生群體實施管理時,一要善于溝通,增進情感統一,達到互相理解的認識;二要真情投入,以情打動人和感化人;三是投入“愛”情,柔性管理的精髓是“愛人”,愛就是竭盡全力為貧困生辦實事,解決難題,在他們遇到的困難和利益受到侵害時要真誠地幫助解決。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7]。
綜上所述,貧困生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實際上是對受到相對剝奪的貧困學生的一種有效的補償機制,貧困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設計與制度安排應體現出和諧社會所應該具備的友愛、利他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易超.和諧哲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4]阮青.價值哲學[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
[5]傅志平.和諧社會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美]喬森納·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7]阮文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踐與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249.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