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洛克在《政府論》中闡述了他的政治法律思想,描述了政府的起源、形式和目的。著重論述了洛克對國家及政府的政治權力規則的探討,規定了國家和政府的合法性的根據是保護個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并對政治權力作出了種種限制。筆者正是從《政府論》在論述政府的產生和運行的合法性中認識到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性,并由此也探討一下我國政府合法性的現狀以及如何加強合法性建設。
關鍵詞:《政府論》;政府;合法性
中圖分類號:D630.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025-02
一、對《政府論》蘊涵思想的簡要概述
約翰·洛克(1632—1704),英國哲學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自由主義最早的代表人之一。《政府論》是洛克傾注多年心血的精心之作,是他對多年政治經驗的理性思考和總結,為新政權提供了理論論證。他在書中提出的自由、法治與分權的政治原則發揚了西方近代自由與憲政的傳統,對美法革命時期的政治思想和西方政治制度產生深遠的影響,《政府論》一書也因此被資產階級奉為“圣經”。《政府論》共有兩篇30章。其中,上篇11章,下篇19章。上篇主要是對“君權神授”的駁斥。洛克選擇保皇派代表——菲爾麥作為對象,立足于菲爾麥的理論邏輯起點,即“亞當由于父親的身份而享有王權”,分析父權不同于王權,繼而層層假設,然后層層批駁,層層遞進,對“君權神授”相關理論的論點、論據進行逐一批判;下篇作者立足于自然法學說,論述了政府的真正起源、范圍和目的,他從自然狀態出發,主張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國家是基于契約建立起來的,立法權為最高權力,國家權力分立和人民有權反抗暴政等。在眾多至今仍為人們所稱贊和借鑒的政治思想中,筆者認為:洛克的《政府論》所涉及的一個核心問題乃是政府合法性問題。
二、《政府論》中對政府合法性的論述
從一般意義上講,合法性本身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符合法律,二是符合民意。而政府的合法性一般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政府形成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政府運行的合法性。
(一)政府合法性在《政府論》中的總體體現
洛克在《政府論》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到政府合法性這一概念,但處處都在探討政府的合法性。第一,關于政府形成的合法性。《政府論》下篇第八章中指出:“開始組織并實際組成任何社會的,不過是一些能夠服從大多數而進行結合并組成這種社會的自由人的同意。這樣,而且也只有這樣,才會或才能創立世界上任何合法的政府。”這一論述說明了政府形成的合法性是基于民意的,政府是基于契約而組成的旨在實現公眾福利的組織。第二,關于政府運行的合法性。《政府論》下篇第十一章中強調:“無論國家采取什么形式,統治者應該以正式公布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以臨時的命令和未定的決議來進行統治。”進而指出:國家權力應受以下限制:“(1)應該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來進行統治;(2)這些法律除了為人民謀福利這一最終目的之外,不應再有其他目的。”這些規定都充分說明了政府運行中的合法性問題,既要按照法律規定而運行,更要關注人民是否同意。
(二)政府產生和運行合法性的具體體現
洛克在《政府論》下篇中提出了他所信奉的理論,即政府必須基于人民同意的理論。洛克是從以下幾點來論證他的結論:
1.自然狀態
洛克同霍布斯相似,是從自然狀態出發構建合理的政治秩序。他強調在自然狀態下,每個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人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采取行動,處理自己的財產,所有的權力和控制都是相互的,每個人享有的權利都是均等的。自然狀態是自由的狀態,卻不是任其放任的狀態,人人受自然法(即理性)的支配——人們既然都是平等和獨立的,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去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者占有別人的財產。人們根據良心和理性而享有懲罰罪犯和充當自然法的執行人的權利;同時,受到損害的一方還享有要求賠償的權利。
在自然狀態下,不以權利為基礎的奴役造成了戰爭狀態。沒有法律,沒有裁判者,沒有執行法律的權力機構,這樣,弱者就受到了損害。避免這種戰爭狀態是人類組成社會和脫離自然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
2.訂立契約——理性人現實的選擇
正是由于自然狀態下的不便,所以人們無法長期在這種狀態中生活下去。“為了保護他們的生命、特權和地產,即我根據一般的名稱稱之為財產的東西”,人們就互相訂立契約,自愿放棄自己的部分自然權利:第一,放棄做他自認為合適的任何事情的權利,把它交給社會,由社會所制定的法律保護他自己和該社會其余的人所需要的權利;第二,把處置的權力完全放棄,并且按社會的法律所需要的程度,應用他的自然力量來協助社會行使執行權。這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公道的,因為社會的其他成員也同樣是這樣做的。
但是,人們這樣做只是為了人們的和平、安全和公眾福利,只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保護他人的自由和財產。因此,社會或由他們組成的立法機關的權力絕不容許擴張到超出公共福利的需要之外,而是必須保障每一個人的財產,以防止自然狀態下很不安全、很不方便的缺點。這就是人們加入社會的目的,除此之外再無別的目的,洛克對此反復加以強調。
3.政府的目的和權限范圍
洛克反復強調:“人民聯合成為國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和主要的目的,是保護他們的財產。”這里的財產為廣義的財產,它包括生命、特權和地產。洛克又說,人們之所以同意建立一個政府統轄的國家,目的是為了人們的和平、安全和公眾福利。
洛克在批判菲爾麥的“君權神授”、“君權至上”的理論時提出三權分立的主張。他認為,在君主專制下,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都沒有保障,人們無法避免自己的權利遭到剝奪。因此,他認為只有把立法權、執法權和對外權分開,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才能保障人們的上述權利,才能實現國家的目的。
4.政府解體
洛克指出,人們在簽訂契約建立國家時,社會仍始終保留著一種最高權力來罷免或更換立法機關,以保衛自己不受任何團體(即使是他們的立法者)的攻擊和謀算。
洛克指出,如果執政者違背了建立政府的目的,不能保護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那政府就可以解體,人民就可以起來革命。洛克認為下列幾種情況會引起政府的解體:第一,當立法機關變更時;第二,握有最高執行權的人玩忽職守或者放棄行使職權時,以致已制定的法律形同虛設;第三,立法機關和君主這二者的任何一方在行動上違背人民的委托時,即當他們力圖侵犯人民的財產時。
(三)政府合法性的內涵
洛克的理論使政府合法性有了新的內涵。政府合法性不再是神的允授,而是每個人,即全體人民的授予,政府是人們自愿放棄一部分自然權利的結果;人民與政府之間是一種契約關系,雙方都有明確的權力規范,人民賦予政府以權力,政府為人民的福利服務。當政府違背這一目的時,人民有權不服從,甚至可以推翻其統治,重新建立新的政府來維護這個目的。
三、對我國政府合法性建設問題的啟示
1.我國政府合法性的發展歷程
縱觀中國政府合法性的發展歷程:一方面,具備了堅實的政府形成與起源意義上的合法性,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腐朽的封建統治,驅逐外國侵略勢力,并在“基于人民同意”的前提下,建立了中國政府,這符合《政府論》關于政府的起源與目的;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更是具有運行與發展意義上的合法性。這一點是相當可喜的。但是,政府合法性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對于政府的形成與起源意義上的政府合法性已經毋庸置疑,也不需再作解釋,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維持和增強政府運行和發展意義上的合法性問題。
2.對于加強我國政府合法性建設的思考
《政府論》所強調的合法性,是人民內心對政府的一種信念。政府作為執掌國家公共權力并提供公共產品的組織,為人民服務是其內在要求。如何使政府更加體現民意,合乎民意。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是理念層。樹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即真正以人為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真正做到以人為中心,一切依靠人民群眾,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只有充分尊重人性,并以人為本,才能真正符合民意。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正是體現了這一需求。科學發展觀的精髓即是“以人為本”,它的提出為政府合法性提供了理論支持。
二是操作層上。貫徹人本的理念,充分體現民意。筆者認為,體現人本,合乎民意,關鍵在于滿足人的需求,既包括當代人的需求,還包括后代人的需求。人的需求是復雜多樣的,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生存需要,交友需要,社交需要,尊重和愛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生存需要是居于第一位的。因此,首先要滿足人們生存的需要。這就要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以此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其次是滿足人發展的需要。通過建立服務型政府、責任政府、學習型政府,提高政府的服務能力,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以上就是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言的。滿足人的需要還包括滿足后代人的需要。這要求政府注重環境、生態的保護,甚至將環保等指標納入政府政績管理之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涉及到政府合法性的持續性問題。“和諧社會”的提出正體現了這點,政府務必使“和諧”理念深入人心,確保政府的可持續性發展。
政府的合法性建設是個長期的過程,在《政府論》中我們已經看到,政府運行的權力限制和政府產生以及運行的根本目的。而我國政府的合法性建設也將從中得到一些可借鑒的啟示:即建立一個以人為本、一切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服務性政府和以“和諧”理念為核心的可持續性政府。我們已經具有堅實的政府形成和起源意義上的合法性的政府,但是,如何建立一個在實際運作中充實和強大的合法性政府,需要我們今后繼續努力探索。
參考文獻:
[1]洛克.政府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2]顧肅.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4]劉紅卿.洛克《政府論兩篇》中兩種政府合法性理論的對比分析[J].河南社會科學.2001,(1).
[5]陳麗紅.試評《政府論(下篇)》[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