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專業的基礎課。從當前我國高職院校中國旅游地理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入手,著重對該課程教學的現狀及問題作了具體分析,并就其改革思路與措施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中國旅游地理;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258-02
中國旅游地理是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它將能力培養、思想教育融為一體,對學生正確認識國情、省情,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提高綜合能力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如何推動其課程教學改革,使之更好地適應和服務中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促進學科本身發展,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中國旅游地理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新形勢下實施創新教育的必然要求
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強盛的重要舉措。高等院校是培養創新型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為此,中國旅游地理課程教學必須圍繞這一前提,力求讓整個教與學的過程充滿探究、發現和創造,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又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從而真正有利于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興趣,做到主動學習,改善教學的效果。由此可見,中國旅游地理改革必須主動適應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創新教育的新要求。
(二)完善學科體系,優化課程結構的客觀要求
中國旅游地理本身具有基礎理論性、邊緣交叉性、典型區域性、實踐應用性等特點。其基礎理論性要求我們主動吸收學科發展的新成果,主動借鑒相關學科的最新理論;邊緣交叉性要求我們放眼旅游地理學新的研究領域和范疇,不斷借鑒歷史、文化、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生態學等學科的理論研究方法;典型區域性要求我們主動根據特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不斷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手段和方式;實踐應用性要求我們圍繞旅游業發展的需要,把課程教學和旅游產業走向有機結合,進一步強化教學的針對性和應用性。
(三)適應社會生產,加強教學實踐的內在要求
從中國旅游地理課程的教學實施環節來看,教學主體、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都需要持續不斷地改革創新。對于教師,教學改革是其自身的職責和使命;對于學生,也渴求課程教學改革和創新,希望所學課程能推陳出新,有利于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從教學內容來看,旅游產業發展迅速,知識更新快,教學改革顯然是內在要求;從教學方法來看,學生們不會運用地理思維,認為地理知識就是死記硬背,眾多的地名及旅游景點混淆不清,創新教學方法早就刻不容緩。
(四)信息時代新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特別是互聯網的運用使網絡學習資源突破了傳統教材的局限性,擴展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例如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就出現了電子教科書、網上教學視頻等多形式的教學材料。現代信息技術給地理教學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改變課程的展示手段和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解決地理教學中的時空變化等教學難點,這是中國旅游地理課程教學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中國旅游地理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問題
近年來,高職旅游專業中國旅游地理課程的教學內容隨著現代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不斷充實,教學手段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對象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和認同不斷提升,教學效果總體得到了提升。但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中國旅游地理的教學還存在著一些特殊的問題。
(一)教材體系缺乏科學性,知識模塊與相關課程重復較多
中國旅游地理課程的教材版本很多,共性十分突出。一般先是旅游地理學的相關理論,然后從總體上闡述旅游資源的類別及其成因,最后劃分成旅游區域。教材的這種體系造成,一方面,旅游專業其他課程重復內容較多,課程重點不突出,如有關旅游者、旅游資源、旅游業方面的概念和知識在《旅游學概論》、《旅游規劃》、《導游業務》等課程中都有介紹,人文旅游資源在《導游基礎知識》、《旅游文化》、《中外民俗》等課程中也都有介紹;另一方面,同一內容在教材總論和分論中重復也較多,如總論中介紹各種旅游資源類型所舉典型例子,在分論中也都是所在章節的重點。學生重復學習,既浪費寶貴的時間,又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學習效果較差。
(二)教學內容過于龐雜,知識點羅列眾多,且瑣碎難記
中國旅游地理在教學過程中大多以教材為中心,而教材內容繁雜瑣碎。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整個教學過程非常倉促,重點難突出,知識點梳理不清。雖然中國地理的基本常識在中學時有所涉及,學生的頭腦中留有殘存記憶,但是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是文理兼收的,文科學生接受這部分知識難度不大,但部分理科學生就顯得很吃力,而且多數理科學生不喜歡刻板記憶,他們更愿意接受動態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旅游地理課程的教學,不能等同于傳統的中國地理課程教學,它應該是有聲有色、親切感人、動態逼真的。長期以來,如何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一直是這門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三)教學模式傳統化明顯,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由于我國旅游教育興起較晚,高職旅游專業開辦的歷史不長,開設《中國旅游地理》這門課程的時間更短。這形成了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多數時候沿用的是普通教育所采用的傳統教學模式,即教學過程主要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活動大多以課堂講解為中心,教師講解基本以教材為中心。這種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單向粗放的教學模式,必然不利于發揮學生的潛能,也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使我們的教學效果不太令人滿意,人才培養的質量也不高。
(四)實踐環節的缺失,使理論部分更加空洞,難以鞏固
《中國旅游地理》“既是旅游科學與中國地理相互交叉、滲透的綜合學科,又以服務于中國旅游業發展為宗旨。歐美一些旅游業發達的國家,也都把各自國家的旅游地理視為應用性很強的科學。所以,高度的綜合性和顯著的應用性是本學科的兩大特點,也是推動其不斷發展的主要動力。”[1]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要加強實踐和應用環節,重視同外界的交流與協作,從而使學生擴大視野、增長見識、提高實際操作和創新能力。
三、中國旅游地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與措施
(一)明確教學目標,逐步調整教學內容
如前所述,由于我國旅游教育始終處在探索階段,包括《中國旅游地理》在內的教材都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鑒于此,我們必須針對過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從而逐漸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整理和取舍,如加強同其他課程教師的溝通和交流,對于其他先期課程重復的內容可以簡化處理或者只用結論性的語句,重點放在新內容上,避免過多和重復;對教材前后內容進行融合,區域旅游景點提前放在總論相關旅游資源類型中作為典型例子講解過的,重復部分可以略過;選擇部分內容讓學生利用網絡課程自學,只利用少量時間進行總結和輔導。調整后教學重點突出了,節省下的學時則加強實踐環節。另外青少年學生的求知欲很強,在教學中往往不滿足于課本所講的內容,而是希望教師結合教材,補充更多的新知識。所以教師要不斷吸納新的知識和營養,不斷增減和調整教學內容,及時把最新的信息充實到教材中去,增強教材的活力,開闊學生的視野。
(二)革新教學手段,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
中國旅游地理課程涉及大量旅游景區景點,立體感強,相關知識的講授需要大量的圖片、地圖、視頻、音頻等材料。而多媒體教學旨在彌補傳統授課方式的局限性,使教學內容圖文并茂,更加形象直觀、豐富多彩、生動活潑、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對于中國旅游地理學課程而言,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生動直觀地呈現我國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多視角展現我國旅游區各具特色的旅游活動,使靜止圖文視聽化、復雜內容簡明化、抽象思維過程可視化,從而創造立體教學空間,也增強了學生們聽課的積極性和興趣。
(三)改革教學方法,大力推行互動式教學
長期以來,中國旅游地理的教學因為強調理論闡述及大量信息傳遞而主要采用課堂講授法。但是其單向的信息傳遞方式容易造成學生思維和學習的被動,不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及創新。這與《中國旅游地理》是一門應用性的學科及旅游專業重實際操作的特點極不相符,導致學生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差。鑒于此,我們需要對教學方法作一些改革嘗試,推行互動式教學。如大量采用啟發式教學法、提問式教學法、討論教學法等,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強化實踐環節,積極進行實地現場考察
在教學過程中,越是直接具體的經驗,就越容易學習和掌握。實踐教學中的現場教學、實地考察是地理學最傳統的、行之有效的學習研究方法。因此,在中國旅游地理的教學中,也應強化實踐環節,要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到景區現場考察,研究各地旅游資源的自然條件與開發利用狀況,從而啟發思維,鞏固理論所學,也提高自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旅游地理關于景區知識的介紹,也要到旅游景區去實地考察,才能感同身受,有切身的體會,無形中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家鄉,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如講述山岳景觀時,可以帶學生到黃山風景區,體會“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曠野情懷以及堅韌好客的黃山松精神。同時,這也可以作為學生積累社會經驗的一種途徑,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走向工作崗位打下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田喜州.旅游創新教學探討[J].重慶商學院學報.2001,增刊:72-73.
[2]馮瓊蘭,肖艷玲.關于中國旅游地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高教論壇,2008,(2).
[3]李德明.旅游地理課程教學改革創新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08,(10).
[4]盧芳.談高職旅游地理課程的教學改革[J].遼寧高職學報,2009,(6).
[5]江燕玲.中國旅游地理教學改革目標取向及實現路徑研究[J].經濟師,2009,(8).
[6]蔡淑華,譚穎.《中國旅游地理》教學改革探討[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1).
[7]趙慧嫻,陳蔚珊.《中國旅游地理》教學實踐探討[J].廣西輕工業,2007,(6).
Analysis on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Tourism Geography
SANG Qing-qing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Anhu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Hefei 230051,China)
Abstract: As we know, Chinese Tourism Geography is the basic course to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s.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statement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hinese Tourism Geography in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s in China, focusing on specifically analys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in this course, and presents th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thoughts and measures as well.
Key words: Chinese Tourism Geography; teaching ;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