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貧困大學生的數量急劇上升,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筆者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4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203-02
高校貧困生是我國高等教育收費體制改革后出現的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隨著國家對資助政策的調整和完善,高校貧困生的經濟困境得到了有效的緩解,但他們面臨的不僅僅是經濟困境,由經濟困境而導致心理健康、就業困難等問題的貧困生也急劇上升,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地方高校心理健康這一問題尤為突出。因此,如何準確地把握貧困生的心理特點及解決好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對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搞好高校德育工作,建設和諧校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從現代心理學角度分析,目前貧困生的心理狀況令人擔憂,他們已成為心理弱勢群體,大多數貧困生的心理狀況處于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他們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自閉、自卑、抑郁、偏執、敏感、依賴等方面。
1.自我封閉,不與人交往。大部分貧困生有融入集體的強烈愿望,由于經濟上的困境,害怕與同學交往,甚至拒絕與他人接觸,把自己封閉起來。
2.自卑。自卑心理是自我認知偏差等原因形成的自我輕視和自我否定的情緒感受。由于貧困生與普通大學生在經濟基礎、特長、見識,社會地位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失去了主動、積極與人交往的勇氣和信心,退縮的應對方式,消極地對待人生,導致自卑心理的出現。
3.敏感。由于經濟方面的落后,貧困生往往更看重自尊,對任何事情都比較敏感,表現在容易動怒、多疑等方面??吹街車囊磺泻孟袷窃谧I諷、嘲笑自己,別人真誠的關心當做是施舍,對于貧困的話題總是試圖掩蓋或者逃避,這種內心的敏感,給自己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煩和煩惱。
4.依賴。由于自卑和悲觀,貧困生的生活和學習一直是一種消極狀態,遇到任何事情,總是順從他人的意志,不能單獨作重大決定、過度容忍、很容易因未得到贊許或遭到批評而受到傷害,嚴重缺乏獨立性。
二、高校貧困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1.家庭經濟的影響。地方高校的貧困生大多來自農村、城鎮父母下崗職工的家庭,他們背負著家人的美好希望,父母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出人頭地并改善家庭貧困的現狀,這些過高的期望值,容易使貧困生在求學過程中產生經濟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長期生活在這種生活的重壓下,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失衡或者變態心理,導致自卑、痛苦、焦慮、憂愁、抑郁等消極情緒,從而影響他們正常的交往、正常的學習以及正常的生活。
2.學校環境的影響。一是學校環境的變化使貧困生難以適應,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明顯不同于中學階段。由“填鴨式”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由家人老師的照顧轉變為自我照顧,大學里師生關系疏遠使貧困生在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不知所措時,也不愿或者也不曾想到要尋求老師的幫助,問題易被積壓、留置,時間長了難以疏通容易導致心理問題。二是大學的評價體系也發生了變化,在中學階段學習好一切都好,而在大學里衡量人才的標準時多元的,除了學習,更看重學生的綜合能了以及未來的發展潛力。貧困生大多來自農村或山區,沒有什么特長,不敢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社團活動,無法融入到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中去,顧影自憐。長期生活在這種自我封閉的狀態中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使他們沉默寡言、情緒低落、學習能力下降等。三是同學之間的貧富差距大,使他們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極度敏感,任何細微的言語和行為都能觸動他們脆弱的心靈,他們主動縮小與人交際的圈子甚至不與人交際,生活在自我封閉的、理想的世界里,甚至還有一些同學為自己是貧困生而感到羞恥,進而生怨,從怨恨父母、怨恨家庭,發展到怨恨他人、怨恨社會。他們往往自暴自棄、不思進取,或者是不切實際地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費。
3.社會環境的影響。貧困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已經在貧窮落后的社會環境里形成了一套生活習慣及與人交往的方式,有些對城市生活相對陌生的學生就會感覺到與這個新環境格格不入,有時會遭到嘲笑,使他們自尊心受到傷害。加上一些不良的社會氣氛,給貧困生也造成了嚴重的困擾,如: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嚴重的沖擊著他們積極的主流意志與正確的價值觀,使他們產生了叛逆情緒、顧慮多疑,甚至出現了道德的滑坡,如考試舞弊、惡意欠貸等。
4.個體因素的影響。貧困生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大學時期正處于從未成熟到成熟、未定型到定型的變化時期,這個時候在生活和學習中,如果遇到不愉快或者不順利得事情更容易產生錯誤的心理認識。在現實生活中,貧困生不能正確的看待自身貧困形成的原因,往往將自身的貧困歸結于社會的不公平,這種認識的偏差,加劇了貧困生自卑心理的形成,不少貧困大學生對自己定的目標高,面對挫折的忍耐力又偏低,因此就出現了一種消極的生活學習態度。當然也有許多成功的貧困大學生,他們認識到貧困是暫時的,生活不會永遠這樣,他們選擇在生活和學習上自我完善和發展,以便使自己成為一個自食其力、對社會有用的人。
5.心理教育的力度不夠。雖然高校在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得很好,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尤其是地方高校對這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的心理輔導還遠遠不夠。
三、解決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基本對策
激烈的競爭、繁重的學業、反差巨大的生活方式、陌生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以及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念的沖擊,使一些貧困生產生了自卑、沮喪、敏感、自我封閉、不與人交際,常常給人以難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覺,會造成性格上的嚴重缺陷,對前途失去信心,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解決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是刻不容緩的。
1.建立健全的貧困生資助體系。貧困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源于經濟困境的影響,因此物質資助是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的基礎。一是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要擴大貸款比例,延長還款時間,通過助學貸款的形式,培養貧困生的社會、國家的責任心和感恩品質;二是完善各種獎學金制度,激勵貧困生努力學習、力爭上游、爭取高額獎學金。獎學金的設立,大大地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使一部分全面發展的貧困生得到了資助,并依靠獎學金順利的完成自己的學業,培養他們樂觀自信、積極進取的精神;三是提高困難補助和學雜費減免的力度,困難補助和學雜費減免是資助貧困生的有效途徑,切實解決一部分貧困生的經濟困難,使他們感受到學校和社會的溫暖,好好學習,立志成才,將來回報國家和社會;四是拓寬勤工助學的渠道,通過勤工助學活動可以使貧困生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取報酬,幫助他們克服心理依賴性,培養自立、自強、自尊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使貧困生們意識到他們可以依靠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克服困難,建立自信心,可以有效的改善他們的自我意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建立完善的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礎,是形成良好品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貧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消除心理問題的主要途徑。一是開展心理咨詢工作,通過開展“一對一”的咨詢,對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進行有效的疏導和幫助,及時的消除去心理障礙;二是開設心理咨詢課程和心理健康講座,通過系統的學習,了解自身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和特點,學會調節和控制情緒,及時地解決心理問題;三是開展心理健康調查,及時了解貧困生的心理變化,進行相對應的心理輔導,同時建立詳細的貧困生心理檔案,關心貧困生的內心世界,準確地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個性特點和心理素質,做好貧困生的調查、登記和資助等工作,對出現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要特別的關注;四是開展高校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心理培訓工作。
3.加強校園的文化建設。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環境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是學校要倡導一種平等、關愛、和諧、健康的文明校園氛圍,要讓貧困生感受到社會和學校的溫暖,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二是加強班風、學風、教風的建設,發揮各類群體組織的作用,積極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和心理互助活動,為貧困生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構建和諧校園努力。同時,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多開展集體活動,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其中,營造一種平等、友愛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克服消極想法,增進同學之間的聯系和友誼。此外,還要加強班級、宿舍等小環境的建設,為貧困生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的環境。
4.提高貧困生自身的綜合能力。俗話說:“解鈴還須系鈴人”,貧困生個體的自我調節能力是解決其心理問題的化解主體,貧困生在這方面要有清醒的認識。一是需要貧困生自己能樹立正確的認識,努力提高自身素質,貧困我是我們的錯,我們無法改變,把目前的貧困看做是對我們人生的一次考驗,要用我自己的雙手改變這種狀態,當我們獲得國家和社會的資助后,要知道感恩,成才后回報社會;二是積極主動參加學校組織和各項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吸取經驗,總結教訓,建立廣泛的社交圈和人際關系;三是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努力養成健康、向上、文明的生活習慣,有事多向老師、同學請教學習,形成開放外向型的心理性格。
總之,貧困生的心理問題與他們的成長成才關系十分密切,通過正確的方法和策略引導貧困生正確對待貧困,妥善地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他們走出物質困境和心理困境,引導他們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面對貧困、消除自卑、增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使貧困生們順利完成學業并健康的走向社會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