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仙李白歷來被認為是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代表,但是細讀李白詩歌,便不難發現其詩歌中的現實主義情懷在李白的一些戰爭詩與古風中體現得尤為突出。
關鍵詞:李白;現實主義情懷;戰城南;古風
中圖分類號:I22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144-01
自韓愈《調張籍》中的名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將李白、杜甫兩位大詩人并稱之后,千載之下,李杜二人文名長存,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二人影響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李白、杜甫二人的創作是唐朝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詩歌創作的巔峰。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中曾道:“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被歷代批評家奉為圭臬。自清代開始,在西方近代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觀念引入中國后,李白以其飄逸高華的詩風,被大家自動劃歸為浪漫主義詩人的行列,并且至今都鮮有疑義。然而,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觀念是近代引入的,也就是說,在李白生活的唐朝并沒有浪漫主義這個詞出現。李白生于701年,卒于762年,與杜甫同時經歷了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以李白敏銳洞察力和其豐富人生閱歷來看,不可能對唐朝由盛而衰的社會現實沒有感觸。也就是說,李白的詩歌,整體上應該是風格靈活多變的,應該不乏批判或揭露的現實主義名篇。的確,縱觀李白在今存的近千首詩歌當中,細讀其中許多文章,其現實主義情懷便不難發現。在這一點上,首推李白的名篇《戰城南》。在大唐帝國興盛階段,大唐帝國的邊境屢有戰事。在漫長的邊境線上,從東北到西北,從西南到東南,各處都不太平。這其中與唐玄宗窮兵黷武,一心想開邊拓土有很大關系。統治者一心開邊,恣意消耗唐朝強大國力,殊不知“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戰城南》寫道:“烽火然不息,征戰無已時。野戰格斗死,敗馬號鳴向天悲。鳥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這其中,誰知有多少敵人,多少唐朝部隊!可以說,李白創作此詩,是很有現實依據的,“去年戰,桑干源;今年戰,蔥河道”是針對“天寶元年北伐,與奚怒皆戰于桑干河,三敗之。”(《舊唐書·王忠嗣傳》)和“天寶六載,詔仙芝以一萬步騎出討”(《新唐書·高仙芝傳》)二事而作出猛烈抨擊。其中,“敗馬”“鳥鳶”“枯樹枝”等意象的重疊,交織出一片凄慘景象,震撼人心。正是出于對唐玄宗窮兵黷武的反對與對邊疆戰士的深切同情,詩人在全詩的最后發出“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呼喚,即是為人臣的勸諫,同時也是一首反映現實的悲歌。這其中不乏詩人悲天憫人的胸懷和對現實深邃的觀察和認識。
同《戰城南》反映戰爭之苦相對的,李白還有反映民生之苦的《丁都護歌》,全詩為:云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一唱督護歌,心摧淚如雨。萬人系盤石,無由達江滸。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看到此詩,我們仿佛見到了列賓筆下《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中拖船纖夫的形象。詩人通過纖夫“吳牛喘月”般的外觀描寫,通過“壺漿半成土”的細節刻畫,將纖夫的勞苦向大眾傳達。“拖船一何苦”飽含了詩人的悲嘆,是真正對勞苦大眾有深切同情的自然感情的流露,與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有異曲同工之妙。結尾“磐石芒碭”點明勞役性質,反映了當時百姓兵役之苦之外,亦有勞役之困。宋代學者朱熹曾言道:“李白詩不專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緩”。從《丁都護歌》中,大概可以見其緩底之處。其實,現在對現實主義的理解眾說紛紜,其特征普遍的理解為批判現實主義的特征,簡而言之即反映現實,揭露和批判現實生活。李白的詩歌中,雖然全篇都是單純描寫現實的篇章較少,但是從李詩的字里行間,尤其是那些描寫戰爭的古風,不難讀出其中飽蘊的詩人的現實主義情懷。
與杜甫拿手的排律相比,李白的古風寫的奇絕高妙,最是為人稱道。李白古風,尤以反映兵禍戰亂者為多。如“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描寫安祿山攻破洛陽后的慘象,發人深省,催人淚下。再如“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直接影射唐朝天寶年間對外戰爭頻繁引起的邊禍,讓人仿佛看見黃沙莽莽,邊城凋敝的情景。李白通過這種戰后場面的描寫,讓人可以直面開元盛世時存在的巨大隱患和安史之亂年間全國上下民不聊生的實況。與杜詩相比,李白的古風以古體詩的形式反映唐朝的民生疾苦,別出心裁,場面宏大而不失沉痛,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余秋雨在《尋李白》中寫道:“而無論出門向西哭,向東哭,長安卻早已陷落。”李白為何而哭?這位曾經笑傲九天,夢游天姥的詩仙,是在哭那雄偉的長安城一朝陷落,哭那千里之地盡荒蕪,哭那“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撐如亂麻。”(《扶風豪士歌》)的哀鴻遍野。我們看到,那位身處盛唐轉衰時期的大詩人,外表是放曠的酒神,是“斗酒詩百篇”的謫仙,骨子里卻充滿了心懷憂戚的悲天憫人,他具有一顆浪漫天真的童心,但是也從來不缺少那種“樂亦天下,憂亦天下”的現實主義情懷。
詩仙李白的名作,具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雙重特征。筆者認為,在今后應該給予這位大詩人的那些具有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以更多地關注,以此來紀念他那份心懷百姓的熱忱,紀念他那份為時代而放聲大哭的沉郁。
參考文獻:
[1]郁賢皓.李白與唐代文史考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袁世碩,張可禮.中國文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