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為導向教學是當今職業教育思想的主流,通過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實施體會到,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及其特點,在教學實踐中靈活性、創造性地使用具體的教學方法,爭取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中來。行為導向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但目前這種教育思想在我國發展還不成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合理解決,將是職業教育界繼續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行為導向;能力;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42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213-02
一、國內外的應用現狀
行為導向又為實踐導向或行動導向,是20世紀80年代起源于德國的一種職教思潮,是一種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思想,這種教育思想對德國的職業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取得巨大成功。后來,這種職教思想在教育界中受到廣泛認可,陸續在多個國家的職業教育中被開發應用,都取得了較大進展。目前,這種職教思潮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現代職業教育、培訓的主流發展趨勢,很多院校、尤其是高職院校都在進行行動導向教學的開發與嘗試,普遍反應良好,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地提升。
二、行為導向教學的開發應用
基于這種現狀,學院也著力開發行為導向教學體系。行為導向教學體系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系列教學方法的實施,包括項目教學法、模擬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及大腦風暴法等。在每次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的內容及其特點可以單獨采用一種教學方法,也可以是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筆者在上課過程中常采用的教學方法有:
1.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從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到項目的實施及最終的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通過對該項目進行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小環節中的基本要求。項目教學法是行為導向教學中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筆者在上課過程中也較多地采用了這種方法。在實施這種教學方法前,筆者首先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整合,將教材內容整合為幾大項目,每一項目都可以采用項目教學法。對于學生沒有任何實踐基礎的、相對比較復雜的操作在實施項目教學法過程中筆者還采用了看錄像教學法。
2.角色扮演法
在一個大的項目里,對于一些較簡單且學生有一定基礎的部分,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給學生布置任務后,讓學生作為老師,從課程內容的組織、教學過程的設計到課程內容的展示等都是由學生作為主角來完成的。通過角色扮演法的實施,學生能夠更牢固、更靈活地掌握知識,并能鍛煉學生的組織及心理承受能力。筆者在實施項目教學法的過程中經常采用角色扮演法,在實施這種教學方法的同時還經常采用張貼板教學法。
3.啟發引導法
這是知識性內容教學的一種主要方法,目的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基本理論、基本概念的理解,幫助其掌握理論的基本內涵,為實際教學中的運用打好基礎。講解中,注重對學生的引導,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聽課興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上課過程中經常采用的與這種方法類似的還有問題探究法。
4.現場教學法
在一些學生沒有任何實踐基礎的工藝性強的環節中,可以在實訓基地或教學工廠采用現場教學法,使學生在現場學習該環節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現場教學法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快相關知識的掌握,使教學效果大大提高。本校有完全符合現場教學法要求的教學工廠,實踐操作性較強環節的教學就是在教學工廠內進行的,那些微觀難以觀察的環節還經常采用3D動畫模擬教學法。
5.案例教學法
通過案例分析和研究,達到為今后職業作準備的目的。在分析過程中,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手段,從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在工藝性課程的故障解析環節中宜采用這種教學方法。
三、實施行為導向教學的效果
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教學法的實施,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學習的興奮點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較完美地完成上課任務。單從卷面成績來看,采用行為導向教學的班級的成績位于70~80分、80~90分、90~100分的學生比例分別是9%、73%、18%,而采用傳統教學方法的班級的成績位于70~80分、80~90分、90~100分的學生比例分別是38%、62%、0%。可以看出采用行為導向教學的班級的成績明顯優異于采用傳統教學的班級的成績,這說明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確實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當然衡量學生能力的不僅僅是卷面成績,更重要的是在實施行為導向教學的過程中所練就的能力,行為導向教學更注重于過程,當然過程的評價體系還需繼續完善。在行為導向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能力等都有所鍛煉。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通過豐富多彩的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能夠較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存在問題
1.教學設施和教學環境的建設問題。由于設備方面的原因,每組的學生較多,這樣每個學生的作用得不到最大程度地發揮,但若是增加設備,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
2.教師的工作量巨大。以前的教材是按照知識的構架來編寫的,而采用行為導向教學過的更需要按照工藝的構架來寫,所以采用行為導向教學首先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這無疑又要加大教師的工作量。上課過程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如何去設計等等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思考。
3.學習任務的完成需要較多的時間,同樣的知識,學生自己去獲取,然后組織所需要的時間肯定比老師歸納總結直接傳授需要的時間多很多。比如某些教學方法中要學生上講臺演講,若每組都講,這需要很多時間;若挑選個別組員演講,挑不到的小組的積極性會降低,以后學生鉆空子的想法也會因之產生;若小組之間分工進行,則小組成員就不能參與到整個流程。這個問題怎樣妥善、合理地解決,還需后續繼續努力。
4.學生的適應性問題。學生習慣于老師將知識總結歸納后傳授,主動獲取知識的積極性較差,認為那樣麻煩、費勁、若是自己去獲取還要老師干嗎等等想法,不善于自己去獲取、自己去總結。
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支持與適應,上到國家政策支持、學院支持,下到學生學習理念的轉變,都是需要調整的。
結論
傳統教學方法是滿堂灌方式,老師占絕對主角,學生是被動接受,這肯定是不足取的。大學是從學校邁向社會的最后一站,踏入社會后沒有一個機構或組織有義務去把知識歸納總結后主動傳授給學生,所以說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自學能力等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是變“知識型”人才為“創造型”人才的關鍵。行為導向教學法能夠非常好地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目前國內外高職院校實施的效果來看都是值得肯定的,但“照搬”德式的行為導向教學也是不足取的,無論從教學資源、教師還是學生角度都是不適合我們的,起碼是暫時不適合我們,從各個方面都有一個逐步轉變、逐步適應的過程。一線教學的體會是:打破教學常規,先整合教材內容,教師可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目標對象,在教學實踐中靈活性、創造性地使用具體的教學方法,爭取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中來。
參考文獻:
[1]馬玉青.計算機繪圖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初探[J].職業教育研究2005,(10).
[2]國家教育委員會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方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3]葉昌元,馬建平.行為導向型教學法[M].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