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國際關系的進程在二戰后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從美蘇對抗的兩極格局到20世紀90年代初兩極格局的解體,再到以多極化發展趨勢為基本特征的冷戰后時代。當前這一過度性格局將持續較長時間,在全球化發展的時代,國際政治向全球政治的轉型必將對21世紀國際關系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從格局體系的演變及全球視角來透視國際關系發展變化的內在邏輯。
關鍵詞:當代;國際關系;邏輯
中圖分類號:D80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037-02
當代國際關系的內容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至今,已發生的和正在發生的各國之間和國際社會主要行為者之間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交往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歷史面貌。從世界格局結構的演變及國際關系體系的發展來看,當代國際關系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和邏輯。從兩個階段來認識的同時也從二戰后整個國際關系的全局與整體來把握其內在邏輯。這兩個階段即(1945—1991年)從二戰后到前蘇聯解體的第一階段和(1991年—至今)冷戰后時期的第二階段。
一、從格局演變與國際關系體系變化來看,二戰后到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國家間關系的發展都是緊緊圍繞兩大集團對抗而展開
即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與以蘇聯為首的華約成員國家間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的對抗為主線。美蘇之間的對抗成為各成員國間發展對外關系的指導方針與制約因素;離開兩極體系的歷史現實就無法正常開展國家間的外交關系,各國對外關系的發展都受到這一格局的制約與影響。東西方之間的政治較量、經濟對抗、軍事競賽與意識形態的沖突構成國家間關系發展的主要內容。“冷戰”成為這一時期國際關系體系的基本特征。
二、從1991年兩極格局解體到現在,多極化格局正在形成,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各種力量都積極參與到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上來;近年來各國間軟實力的較量也日趨激烈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集團化的發展與深入,各國的發展都越來越多地受到全球因素的制約。能源、資源、氣候變化、糧食危機、貿易沖突、民族與宗教、恐怖主義、環境污染等全球性問題日益成為國家間關系發展的重點與制約因素。地區經濟、政治集團的活躍與國家間伙伴關系的興起也日益影響著國家間關系的發展。如:北約、歐盟、東盟、阿盟、非統、上海合作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安第斯條約組織等。伙伴關系如中俄建立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美共同致力于的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及目前的建設性合作關系。多極化的趨勢成為各國發展國家間關系的一面鏡子與秉承的理念。
三、從總體上來看,二戰后國家間關系的發展都緊緊圍繞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都圍繞著建立新的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而展開;國家間以及國家集團間力量的較量與博弈都緊密地圍繞著這兩大中心來展開
第三世界的崛起、新興國家的發展與新興組織的壯大都在向人們展示著自己的力量。望眼全球,世界變得日益緊密而又多姿多彩。西方式的民主不是主導全球的緊箍咒,世界在走向一體化的同時也更多地向我們展示著多極化、多元化與文明的多樣化。世界正在努力達到新的平衡與穩定,處在這張網上的各個國家與地區都離不開地球引力的作用;國際關系在多樣化、深入化、全面化發展的同時,更注重實效化、時效化與利益化的目標。南南合作的不斷加強與發展,南北關系的矛盾與沖突,國家間利益至上的原則都將對國際關系的發展產生影響。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是威脅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要建立國際政治經濟發展的新秩序及保持全球的長期穩定與共同繁榮,要實現國家間的平等與和諧世界的構想,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與奮斗。
四、當代國際關系的特點也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和體現國家間的關系與斗爭,受世界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大環境的制約
國際關系的演進與發展同時也是各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斗爭與表現,各個國家為了本國和本民族的利益都各盡所能,不遺余力。各國都運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等手段積極參與到國家間的博弈與角逐當中來。在兩極格局解體之前主要是運用政治、軍事與外交的手段來發展國家間的關系;而冷戰結束之后更多地運用經濟與科技的手段,更多地是各國綜合國力的較量;各國在世界交往的舞臺上都在充分考慮自己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外交利益、軍事安全與國家安全。本國與本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則是首要原則,國際關系的發展與變化無不首先受到這一原則的支配。
五、冷戰后,由于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聯合國的作用不斷加強、各種國際組織的空前活躍,使得國際關系的發展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約
國家間關系的確定與調整在考慮各國自身利益的同時也不得不考慮他國的利益,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要作出重大讓步與犧牲。國際政治的民主化進程的發展也使得各國很難在當今的世界只獲得本國利益的單贏,而更多地是體現兩國利益的雙贏與反映多國利益的多贏。在處理國家間關系的過程中既要考慮自身傳統的利益,又要考慮地區與世界的和平與安寧,考慮世界的和諧。任何國家或國際組織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都很難獨善其身,誰也無法逃避世界政治與經濟博弈的大舞臺。近年來,東盟的發展、10+3的進程、上合組織的成熟、亞太經合組織的廣泛影響與中非論壇的開展以及東亞的崛起告訴我們國際關系的發展正日益受到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各種國際組織的影響,特別是新興組織的崛起備受關注。世界的和諧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需要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更多地支持與關注,需要相互的容忍與讓步。“地球村”是一個國際大家庭。
六、國際關系的發展與國家間的斗爭在一定時期與背景下還很激烈與復雜
新興世界力量的崛起與傳統世界強國的不甘衰落、核國家的增多與核力量擴散使得世界政治更趨復雜。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就農業與農產品問題以及氣候變化問題與發達國家之間談判與較量的復雜性也說明了各國間斗爭的激烈程度。在處理朝鮮核問題、伊朗核問題、南亞核問題的進程中單靠武力威脅與恫嚇或使用雙重標準與多重標準只能使問題更加復雜。美國作為世界的頭號強國不甘心自己的衰落,在許多重大國際問題上都沒有認真考慮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使得許多難題的解決愈加困難。西方強國在很多時候尋找多種借口干涉別國內政,蓄意破壞發展中國家間關系,造成局部地區與國家間關系的緊張甚至引發戰爭也使得國際關系趨于復雜。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南聯盟內戰、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中東危機、南亞危機、非洲國家的動蕩與部族沖突都離不開世界大國的參與及影響。近年來,中俄關系的碰撞與近期中美關系的冷卻與諸多問題都突顯出國家間關系的復雜進程,同時也告訴我們大國間關系的發展與變化必將對國際關系的發展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
七、戰后國際新舊秩序抗衡與共存的局面長期保持,新的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的建立任務還很艱巨,道路還很漫長,問題還很復雜,環境還很多變;但新秩序的建立是大勢所趨
自戰后以來,新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長期盛行,舊的經濟體系與新殖民主義長期并存,廣大發展中國家與落后國家忍受多重壓迫;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與信息時代的到來,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這些國家在取得民族國家獨立的前提下都紛紛尋求與主動開拓與創造建立新的國際政治與經濟新秩序。雖然道路曲折,但是他們能團結一致共謀發展與進步的大計,南南合作不斷深入和加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力量不斷在強大,中國的發展與崛起,金磚四國、遠景十國的突起都將對國際關系的發展與世界力量的均衡與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產生重大作用。西方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中對發展中國家的依賴就是證明,廣大發展中國家已看到前進的希望與曙光,新秩序的歷史潮流不可逆轉,國際關系的發展也將迎來多極化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1]俞正梁.21世紀全球政治范式[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顧關福.戰后國際關系[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
[3]劉廷忠.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段炳麟.世界當代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5]紀勝利,郝慶云.戰后國際關系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6]李慎明,王逸舟.2006: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7]李慎明,王逸舟.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0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8]李慎明,王逸舟.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09)[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9]馮紹雷,潘世偉.國際關系新論[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
[10]林利民,張浩.現代國際關系[J].現代國際關系,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