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地理標志進行法律保護,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高本國產品國際競爭力,并能保持生產者、競爭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利益平衡。我國現行法律對地理標志的保護力度不夠,因此應當從利益衡平的角度出發,在確定地理標志權法律屬性的前提下,將地理標志作為商標法的一級客體進行保護,以實現消費者、特定區域的生產(經營)者、特定區域外的市場競爭者的利益平衡。
關鍵詞:地理標志;利益衡平;商標法;一級客體
中圖分類號:D922.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124-02
一、地理標志法律保護的必要性
1.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高本國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地理標志的價值在于,地理標志是一種集體性無形財產。使用地理標志標示商品能夠增加該種商品的附加值,擴大商品銷售量和市場份額,給生產者帶來豐富的利潤和回報。對單個的經營者來說,生產和經銷地理標志商品可以比同類其他產品價格更高,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對產地來說,地理標志的利用有助于農產品的產業化、商品化,有助于農業人口改善收入,特別是可以幫助一些邊遠地區將本地固有的資源優勢變為產品優勢,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從國際市場的角度看,對于地理標志“原產國”來說,地理標志的法律保護不但可以提高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而且還能有效地阻止外國競爭產品沖擊、擠壓本國市場。
2.利益衡平的需要。“知識產權法可用一句話來概括,即它是一個在知識產權人、知識產權使用人、與權利人存在競爭關系的主體,以及社會公眾之間尋求‘利益平衡支點’的法律規范體系。”[1]46商標法中,商標權人的利益與競爭廠商的利益是直接對抗的——在相同或類似的商品上競爭者不得使用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以保障商標權人的利益,這就使得商標法必須在商標權人和競爭廠商之間進行利益的衡量,確保兩者之間實現利益平衡[2]。地理標志說到底也是對特定商品的標記,也是一種商標。地理標志讓消費者能識別那些過去一直滿足他們需求的特定產地的產品,這些消費者的重復購買行為逐漸為這一特定產地的產品積累了良好的聲譽。這些良好的聲譽顯然能為擁有該地理標志的生產經營者帶來相應的經濟價值和一種市場競爭上的優勢地位。但是在實踐中,區域外的生產者總意欲千方百計地削弱區域內生產者的這種優勢,導致產生商標法所保護的利益平衡格局被破壞:對侵權人來說,未就的地理標志財產價值的形成做過實質性的貢獻卻因此享有了這一價值,奪取了區域內生產者的市場,對區域內的生產者來說是不公的;對區域外的市場競爭者來說,侵權行為人使用已有地理標志用于自己的產品,就有可能憑借消費者將他的產品與來源于特定地域的具有較好品質的產品混淆而提升自己產品的價值,因此,損害了特定地域外其他競爭者的利益;對消費者來說,侵權行為使消費者誤以為行為人的產品與所冒用的地理標志所標志的產品具有同樣的品質和來源,損害了消費者及一般公眾的利益。因此,為了維護利益平衡的格局,必須建立對地理標志進行比較嚴格的法律保護制度。
二、完善我國地理標志法律保護制度的思考——從利益衡平的角度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就意識到地理標志的作用,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就先后制訂了《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及其實施辦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對其進行保護。并在《商標法》和《商標法實施條例》中對地理標志保護作出了相關規定,確立了中國《商標法》保護地理標志的法律制度。2007年1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頒布《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管理辦法》,同年12月農業部發布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由此可見,在中國,地理標志由多個部門管理,多種法規規范,其結果是分工不清,責任不明。這種狀況無論是對中國參與國際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還是國內管理,加強農產品與食品的監督管理都是不利的。雖然目前的商標法修改稿為此專門設立了一章,對地理標志的注冊、使用和保護進行了規定,但還有很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如商標權人與地理標志權人之間的利益平衡問題、政府和行業協會在地理標志的使用和管理中的利益沖突等問題尚未解決,如何繼續完善我國的地理標志法律保護制度仍然值得思考。
從利益平衡的角度出發,在進行法律制度的設計或選擇時,必須對該制度帶來的總成本與收益加以衡量,以實現社會集體福利的最大化,給予公平與正義以現實與自然的內涵,公平與效率兼顧,這是地理標志權利配置的總的原則[3]41。所以,地理標志法律制度的建構應當從利益衡平的角度出發,兼顧消費者、特定區域的生產(經營)者、特定區域外的市場競爭者的利益。在實現特定區域內生產者權益的同時,力求使特定區域的獨特資源價值放大,追求整體利益的最大化[1]46。基于這種考慮,筆者認為,完善我國的地理標志保護制度,至少應當明確以下兩個重點問題。
1.地理標志權的法律屬性
地理標志權本質上是一種民事權利,在性質上屬私權,但是,地理標志權是一種特殊的私權,其特殊性在于:地理標志保護的一個特定區域內的所有具有共同獨特性的產品,所有該種產品的生產者都應該受到保護,所以地理標志權的主體應該是產品產地的生產者集體,產區內的生產者集體,是一個由所有生產者組成的抽象存在。其所保護的權益被一個集體的權利人所專有,具有排他權利,其他人未經法律規定或權利人許可,不得使用。而地理標志法律保護的實踐證明,地理標志權利人比政府更熟悉市場,更了解自己的產品,也更有積極性維護自己的利益,基于此,行業協會、團體或其他組織應該是地理標志的注冊人,是地理標志保護的主體。
2.保護模式
地理標志在本質上是一種商業標志,這種本質屬性決定了它可以也應該通過商標法予以保護。實踐證明,我國《商標法》對地理標志的保護是行之有效的。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統計,截至2009年12月31日,國家商標局共核準地理標志商標注冊申報666件,其中外國31件,已經獲得地理標志注冊的農產品收購價格普遍上漲了15%~20%[5]。但是,現行規定難以有效地規范地理標志的使用和保護地理標志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不能為地理標志提供科學的保護。因此,應當結合我國國情,綜合考慮地理標志權人、特定產區的生產者、競爭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對地理標志的商標法保護模式進行重構,并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在商標法中設立專章來保護地理標志,將地理標志作為商標法的一級客體進行保護。我國目前利用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來保護地理標志,這種做法是借鑒美國的相關法律所得,然而美國式的證明商標和集體商標在保護地理標志方面的作用與美國商標法的普通法基礎是離不開的[6]。如果直接將這種具有濃厚的普通法特色的制度一成不變地“移植”到我國這樣一個具有大陸法傳統的國家里是肯定行不通的,結合中國的現行法律制度,筆者認為,應該把地理標志從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中獨立出來,使之與普通商標、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并列,成為商標法的一級客體,并相應地建構一套具體制度,從而科學和完善地保護地理標志。這種模式也能很好地解決地理標志權人與商標權人的利益沖突的問題。
第二,明確界定地理標志保護的地域范圍。因為地理標志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征取決于特定區域內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以地理標志法律保護商品的生產加工的地域范圍如何確定,這是現實中相關利害關系人對地理標志爭議的主要問題。商標法應立法明確地理標志制度保護的“特定區域”是自然區域而非行政區劃,以便于確定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征,挖掘特定區域內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并判斷這種關系的存在。
第三,對主要出口特色產品進行更高水平的保護。出于保護本國特色產品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維護國家和生產者的利益,歐美對葡萄酒給予比其他產品更高水平的保護,無論是認證標準、質量標準、市場監督都比一般的產品要求嚴格,這些嚴格的措施不僅成為這些國家開發農村地區潛力的有效手段,而且保證了這些國家原產地葡萄酒享譽世界的品質和獨特的酒文化。我國是農業大國,豐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資源,為我國打造地理標志品牌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支持。因此,在地理標志立法符合國際公約、國際慣例的同時,應當充分考慮我國優勢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特殊需要,如對絲綢、瓷器、茶葉等賦予優勢產品更高水平的地理標志保護,給予地理標志及其利益人以高水平的保護,以提升我國地理標志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帶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結語
在中國,地理標志由多個部門管理,多種法規規范,導致分工不清,責任不明。這種狀況無論是對提高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國內管理,還是實現消費者、特定區域的生產(經營)者、特定區域外的市場競爭者的利益平衡都是不利的。地理標志法律保護就是要在實現特定區域內生產者權益的同時,力求使特定區域的獨特資源價值放大,追求整體利益的最大。未來,中國應建立和完善統一的地理標志法律體系,使地理標志成為最具國際競爭優勢的知識產權之一。
參考文獻:
[1]王肅.集體專有與個體共有—地理標志制度的權利配置[J].商業現代化,2009,(2).
[2]楊明.知識產權與反不正當競爭中的利益衡量[EB/ol].民商法律網競爭法專題http://www.civillaw.com.cn/wenzhang/default.asp?id=1709,2007-03-20.
[3]馮曉青.商標權擴張及其利益平衡機制探討[J].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6,(8).
[5]中國已注冊地理標志名錄[EB/ol].2010-1-29.doc.http://sbj.saic.gov.cn/exHTML/document/
[6]地理標志的性質和保護模式選[EB/ol].[2010-1-29].http://zgdl bz.com/NewsList.asp?SortID=34SortPath=5.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