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是反對民族分裂斗爭的前沿陣地。針對民族分裂勢力的滲透,新疆高校如何保證陣地不失,如何將敵對勢力擋在校門之外、國門之外,這是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因此,筆者著重從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基層黨組織以及高素質的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和專職政工干部隊伍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疆;高校;民族團結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3.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各種思潮相互激蕩,對高校師生的思想產生深刻影響。高校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陣地,社會上各種思潮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高校里來,不同意識形態的影響和較量都會在高校有所反應。對新疆而言,高校如何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是我們必須高度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國內外敵對勢力不斷向高校進行民族分裂主義思想滲透、歪曲新疆歷史,煽動狹隘民族情緒、反漢排漢、在校內傳教、建立民族分裂組織,進行非法宗教活動,煽動學生參與分裂破壞活動、暴力恐怖活動。因此,新疆高校要把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放在首位,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采取生動活潑的教育方法不斷加強反對民族分裂、維護民族團結的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新疆的歷史,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為祖國的富強和新疆的繁榮發奮求學,同民族分裂主義進行不懈的斗爭。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
高校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的主陣地,思想政治課在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反對民族分裂、維護民族團結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主渠道作用。針對新疆特殊的社會環境,高校必須不斷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有效抵御民族分裂主義和非法宗教活動的滲透,要繼續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中央關于維護新疆穩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核心,以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為基礎,以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為主旋律,始終堅持把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三愛”、“三個離不開”、“四個認同”、“六好”和新疆歷史、新疆區情、民族團結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內容。進一步加強思想品德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發揮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斷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斷加強和提高思想品德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國情、黨情和區情。
事實上,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不僅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責任,也是其他課教師的職責。每門課實際上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反對民族分裂、維護民族團結的內容,教師應下工夫去深入挖掘,而又在課堂上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反復進行教育,傳道與授業解惑并重,一舉多得。
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突出民族團結教育的主旋律
校園文化是極為重要的育人載體,深刻影響著各族教職員工及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認識。因此,高校要強化校園廣播、報刊、網絡、宣傳櫥窗等宣傳載體的輿論引導功能,進行正面主題教育,唱響主旋律,要充分利用好有利的教育契機,在一些特別的節日都應舉辦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動。高校要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形式新穎的思想政治、文化體育、學術科技活動,提高廣大青年學生同各種封建迷信及反科學、偽科學作斗爭的自覺性,營造崇尚科學、嚴謹求實、團結向上、不斷創新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其在維護穩定和育人工作中充分發揮重要作用。要密切關注網絡文化對校園文化產生的重大影響,加強網絡隊伍的建設,結合高校實際,建立和完善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和服務性于一體的有關網站或網頁,主動占領網絡陣地,利用互聯網開展正面教育。同時,要加強網絡監督員和評論員隊伍建設,做好網上輿論引導,形成網上正面輿論宣傳的強勢氛圍。對于極少數人利用互聯網下載并保存反動文章,或私自建立非法網站、利用網絡進行危害國家安全、破壞民族團結違法活動的,學校要配合公安機關,依法嚴肅處理,絕不給西方敵對勢力和境內外“三股勢力”企圖利用網絡進行滲透破壞活動留下空隙。
同時,高校還應當建立健全學術報告、講座活動的管理制度。學術報告和講座要宣傳正確的政治觀點、科學知識和先進文化,嚴防有人打著學術交流的幌子,杜撰歪曲新疆歷史,公開散布民族分裂思想、宗教教義,影射攻擊社會主義制度和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永遠保持學術講壇的純潔性。高校還應加強對學生社團的管理和監督,定期清理整頓學生社團組織,對于不接受管理和監督的社團組織,要依照規定堅決取締,嚴防西方敵對勢力和境內、外“三股勢力”利用學生社團進行滲透性的破壞活動。
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進行民族團結教育
社會實踐活動是促進理論與實際、學生與工農相結合,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高校應重視實踐環節,把社會實踐活動納入教學、教育計劃,組織學生參加軍事訓練、生產勞動、勤工儉學、社會調查、科技文化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逐漸培養他們開拓進取、平等競爭、自強自立、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增強他們對工農兵的感情和對國家的責任感。社會實踐是對大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形式,高校和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結合新疆實際,精心策劃社會實踐中對各民族大學生開展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教育的實踐方案,增強針對性與目的性;注重將專業實習、實踐、大學生三下鄉、進社區、勤工儉學、參觀考察結合起來,形成有效的社會實踐模式;健全機制,加強領導,形成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的長效機制。還可以利用黨、團組織生活,開展具有民族團結內容的社會實踐專題報告會、演講會、征文和知識競賽等活動,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
四、借助新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大學生實施民族團結教育
新疆地處祖國西北邊陲,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為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英雄人物,具有較豐富的民族團結教育資源。
根據新疆高校的分布特點,注重高校周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開發和利用,可使大學生就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設也需要增添新的內容,反映時代特征、民族特征。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斗爭中取得的成就、新時期民族團結先進事跡、少數民族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成就、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的繼承與發展、游牧民族定居后的生活狀況、疆內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的開辟、大學校史館建設等都是新的亮點。借助新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設特別是以反映新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為特色的基地建設,并通過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的挖掘、解讀和利用,著力構建校內外相互溝通、書本與實踐相銜接的教育運行機制。
五、加強高校基層黨組織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基層黨組織要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明確基層黨組織的發展方向,堅定黨員的政治立場,引導各族師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新疆高校的指導地位,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
基層黨組織要長期對各族黨員、師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旗幟鮮明地反對民族分裂主義,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強化“四個認同”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的歷史任務。開展強化“四個認同”,在內容上要做到歷史和現實相結合,包括中國歷史與少數民族歷史教育、政治理論教育、法制教育、前途教育等。其中,少數民族歷史教育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要通過歷史教育,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有關本民族歷史的一些重大問題上形成共識,達到“認同”。
根據少數民族學生政治覺悟、理論水平、受教育程度、文化程度差異,以及由民族差異、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不同而形成的民族心理狀況的差異,有層次性、有針對性地開展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真心實意地幫助、關心少數民族學生,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
六、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和專職政工干部隊伍
在抵制“三股勢力”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響的過程中,建立一支思想政治過硬、理論水平高的專業教師隊伍非常重要。這樣一支隊伍是堅守馬克思主義主陣地的中堅力量,是確保意識形態領域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依靠力量,是高校當中堅守思想政治理論陣地的“衛士”。如何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理論水平高、素質強的教師隊伍,如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革教學法,既能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變得生動、活躍,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加深學生對國內外政治形勢的理解,增強其馬克思主義的政治信仰,建立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一致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我們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需要認真鉆研的課題。唯其如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才能發揮作用,對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素質以及保證年輕一代形成堅定的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的信念起到應有的作用。
同時,政工干部隊伍是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維護學校穩定的骨干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根據學校發展需要,制定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長期規劃,配齊、配強政工干部隊伍,特別是要加強專職輔導員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紀律嚴明、作風正派、素質高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
綜上所述,針對新疆特殊的社會環境,高校必須不斷加大民族團結教育的力度,有效抵御民族分裂主義和非法宗教活動的滲透,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深入持久地開展反分裂斗爭的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