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錯別字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語言文字運用的不規范現象,針對生活中常見的錯別字現象,分析了其成因,提出了明確的矯正方法。
關鍵詞:語言文字;錯別字;成因;矯正
中圖分類號:H0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152-02
語言文字是人類記載、傳遞、交流信息的工具。使用這種工具,不論是哪一種語言文字都要求純潔、嚴格、規范。漢字錯別字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語言文字運用的不規范現象,它就像毒瘤一樣,不斷侵蝕著漢字的健康肌體,也影響著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對其予以“醫治”。
一、錯別字的形成原因
錯別字泛濫成災,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和心理上的原因,也有教育和規范化滯后等的影響。
(一)政治上的沖擊動搖了原本優良的漢語傳統
中國優良的漢語傳統流傳了幾千年,中國古代文人對語文、對漢字所持的態度是極為嚴肅慎重的,這從“敬惜字紙”的古訓中可見一斑。可惜,十年“文革”使優良的漢語傳統遭到了極大破壞,漢語的運用陷入了混亂。語文課變成了政治課,“大老粗”成了優雅的代名詞,“文革”語言天天創新,充滿了濃烈的火藥味和“假大空”色彩,漢語被嚴重污染。經歷了“文革”之后,優良的漢語傳統長期以來難以得到恢復。
(二)價值觀和心理的改變使人們不重視漢字
20世紀80年代,國門打開,國外的新事物、新觀念和新思潮大量涌入,國人的價值觀念也隨之發生了明顯的轉變,一些傳統的美好事物被棄置一邊,遭到冷落,寫錯別字更是成了人們不屑一顧的小問題了。許多人認為,漢字是“雕蟲小技,壯夫不為”,寫漢字是個人的小事兒,少一筆多一筆沒有什么關系,只要自己或別人能看懂,怎么寫都行。也有的人根本不掌握一些字的結構和寫法,就想當然地去寫。也有會寫某字,但因粗心大意而寫錯的情況。因為懶、粗心,更因為在浮躁、變化的社會中,我們丟掉了一種嚴謹精神和對語言文字的敬畏態度。
寫了錯別字后,人們的態度和反應也不一樣,有的人不聞不問,任其產生惡劣影響,當年鬧得沸沸揚揚的鐵凝寫錯“茂”字一事便是典型的例子。
在學校里,從小學到大學,強調的一直是英語等外語的學習,母語的學習被忽略了。大學語文重回大學必修課堂也不過是近幾年才被提起的事情。母語的學習怎么可以忽視呢?一個為了考出GRE高分日夜用功、卻對自己母語不屑一顧隨意糟蹋的人,會是個有文化的人嗎?
(三)語文教育滑坡使人們運用漢字的水平下降
隨著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語文教育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嚴重下降,而在此低水平教育中培養出來的一批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的人,語言文字的基本功不扎實,又對整個社會的語言文字使用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從而在整體上降低了人們使用語言文字的水準。如此惡性循環,錯別字的出現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四)相關部門工作和宣傳力度不夠變相催生了錯別字
當前社會語言文字運用混亂狀況的形成,語言文字相關部門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1986年,國務院批轉了國家語委的《簡化漢字總表》,進一步指出:“當前社會上濫用繁體字,亂造簡化字,隨便寫錯別字,這種用字混亂現象,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在國家語委的說明中,還進一步要求各級語言文字工作部門和文化教育、新聞等部門多作宣傳,采取措施,引導大家逐漸用好規范的簡化字。可惜,多年來,我們見到的這種宣傳和引導太少了,反而是現在各種媒體(圖書、期刊、報紙、電視、網絡等)上的錯別字在逐漸增多,大有蔓延之勢,起到的是不良影響。
(五)民眾法律意識淡薄
200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施行。可是,在日常生活中,類似于語言文字法這樣的“強制力較弱”的法律,往往落實得不理想。在許多地方,明顯違反語言文字法的行為比比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9條規定:“國家機關以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為公務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結果,我們看到,在2009年國務院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一位要員以一口流利的四川話貫穿全場。長期以來,這種法不責眾的慣性,消解和弱化了人們的法律意識。
(六)互聯網對人們的影響
在中國,互聯網已經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大傳播媒體,以其互動性、即時性、綜合性及超文本性等突出特點,對我國民眾日常生活特別是語言生活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遺憾的是,網絡上的錯別字要以“泛濫成災”來形容。網絡可謂是錯別字的天下,錯別字橫行。這對民眾尤其是經常上網的青少年的影響是無法估計的。
二、減少錯別字的方法
完全徹底地消滅錯別字是不現實的,即便是盡量減少生活中出現的錯別字,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加大宣傳力度
國家有關部門宜加大宣傳力度,大力宣傳語言文字規范化的重要意義,使民眾樹立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的意識。中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中宣部頒發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里列有“正確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一項。實行文字的規范化,是無須討論的,重要的是把法律和文件的規定落實在日常行為中。能否正確地使用規范、標準的語言文字,對一個人來說標志著他的教養和水平,對一個國家來說則涉及國家的主權和尊嚴,甚至影響國家的團結和統一。事關國家根本利益,誰也不可掉以輕心。
應該通過宣傳,動員全社會的人都來討伐錯別字這個全民族的大敵,而且要經常進行,堅持不懈,打人民戰爭和持久戰爭。北京市曾發動萬名小學生上街查找錯別字,這種做法值得大力提倡,全國各地都應仿效實行。
(二)提高媒體從業人員的自律意識
規范使用語言文字、減少錯別字,各類媒體應做出表率。要對媒體從業人員加強教育,使其清醒認識到肩上責任之重大,不做錯別字的傳播者。因為網絡、電視、報紙、雜志、圖書等媒體出現的錯別字現象,對錯別字的泛濫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果整天和文字打交道的媒體從業人員都對錯別字視而不見,又遑論其他?
(三)建立健全必要的檢查、監督機制
各級領導要率先垂范,不寫錯別字,積極帶頭做好榜樣。宣傳、教育、文化等部門要嚴格把關,抓緊制定并實施治理語言文字混亂問題的具體方案。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有關語言文字規范化的法規真正落到實處,對于違反法規者給予相應的制裁。在這方面,各級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應當有所作為。
(四)加強語言文字規范化教育
從教育入手,從娃娃抓起,使廣大少年兒童樹立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就是熱愛偉大祖國的觀念,從小就培養這方面的素質,增強其對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的認識,盡快提高全民族的語言文字素質,形成嚴謹的民族性格。這是慢功,是“遠水”,雖然解不了“近渴”,但也必須下大力氣去做。沒有全民特別是少年兒童的語言文字素質的提高,語言文字的管理工作將永遠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終年為補課、補窟窿而疲于奔命。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更應嚴于律己、以身作則,說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
在使用漢字這個問題上,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端正認識,高度重視,完整、準確地掌握漢字的音、形、義。一定要少寫或不寫錯別字,自覺糾正錯別字。只有正確、規范地使用漢字,努力提高文字表達能力,才能使漢字更好地為我們的生活和現代化建設服務。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