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我決定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心理學理論,被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的研究。通過概述自我決定理論的主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分析其理論意義,并提出新課改背景下該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自我決定理論;課程改革;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58.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251-03
現行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出,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其中,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上。新課程的實施對高中學生學習英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讓學生自主學習,是每一個英語教師都關心和關注的問題。本文通過介紹自我決定理論的內容,研究其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自我決定理論的主要內容
自我決定是在了解和估計自己的基礎上,自由選擇和確定選擇來駕馭自己的生活。適應能力和環境機會影響著自我決定,隨著個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增長并且隨著環境變化獲得機會,個體有可能更多地參與自我決定[1]。自我決定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關于人類自我決定行為的認知動機理論,代表著當前動機理論研究的趨向。近幾年來,自我決定理論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重視,教育領域的相關研究也逐漸多了起來。
自我決定理論將人的動機分為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以個體的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為出發點,把這個概念看做原型的自我組織狀態(self organized state),在這種狀態中,個體努力迎接環境的挑戰,僅僅是為了從這種努力中體會一種滿足感。Deci和Ryan等人認為個體的那種行為是自動的自我整合,并且個體因此能充分地接近他的認知資源和創造性資源。他們還認為內在動機表達代表了個體的內部“機體成長過程”(organismic growth process),因為在個體長期擴展其興趣和履行其承諾的生活中,那種狀態最有可能出現[2]。自我決定理論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形成了四個分支理論:
1.基本心理需要理論
Deci和Ryan等人將個體需要分為三種:能力需要(competence),歸屬需要(relatedness),自主需要(autonomy)。能力需要指個體在所處環境中感到有能力完成所要做的事情;歸屬需要指個體生活在群體中,與他人發生聯系,有歸屬感;自主需要指個體要感受到行為產生和執行出于自身決定而不是由他人控制的。這三種基本需要是先天的、普遍的。
2認知評價理論
Deci和Ryan提出,社會事件對內在動機的影響是通過個體對事件的兩個基本認知評價過程實現的:第一,個體的能力知覺。當社會事件激發了人們的成就感時,行為的內在動機就增強,反之,則會降低行為的內在動機。第二,個體的自主感。人們在體驗到成就感的同時,必須同時體驗到行為是自我決定的,在這種情況下才能真正地對內在動機有促進作用[3]。研究者將獎勵、報酬等外在事件區分為控制性的和信息性的兩種性質并圍繞控制性質的獎勵對內在動機的影響進行了大量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威脅性的懲罰、設置期限、強制性目標、競爭等各因素都會削弱個體的內在動機;而增強個體對活動的情感認可度及自我決定的機會可以增強個體行為的內在動機[4]。
3.有機整合理論
有機整合理論(OIT)主要強調內化的概念和外部動機的發展。內部動機行為是自我決定的一個積極的天生過程,它是把外部的價值和規則轉化為自身認可的價值和規則,內化的程度取決于基本需要的滿足,尤其是自主需要滿足的情況。根據內化的程度不同,外部動機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外部調節行為、內攝調節行為、認同調節行為和整合調節行為。外部調節行為是自主性最低的一種外部動機行為,內攝調節行為是指接受了某種外在規則,但并沒有完全認可它,執行這一行為是為了避免內疚和焦慮,或為了增進自我[5]。當個體產生與其價值觀和需要相一致的行為時,就產生了整合調節。此時個體不僅認為行為有價值,而且也將其整合于自我感之中,這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外在動機形式。
4.因果關系定向理論
因果關系定向理論認為,人們對事件的起因和調節的解釋,以及人們會趨向于哪些事件,是存在先天的個體差異的。該理論分為三種定向,即自主定向、受控定向、非個人定向。具有自主定向的人以興趣為出發點,能夠主動尋找并利用機會調節自身的行為;具有受控定向的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控制和干擾,例如獎勵、懲罰和指令等,調節自身行為相對被動。具有非個人定向的人在遇到困難時不能主動調節自身的行為,把無法實現目標歸因為自身能力不夠或環境因素。
二、自我決定理論的組成與應用
Wehmeyer et al.(1998)研究提出,自我決定包含下列成分:決策制定、選擇制定、問題解決、獨立生活、目標設置和實現、自我觀察、評價和強化、自我指導、自我理解、自我擁護和領導、積極的自我效能和結果期待、內控制點、自我意識等。自我決定的每一個組成成分又可以成為單獨的研究領域[6]。Wolman Mithaug,el(1994)編制美國研究院自我決定量表(AIR’s Scale)時提出自我決定過程分為三個步驟,每一步都由兩個環節組成。第一步是思考:識別和表達自己的需要、興趣和能力;設置能滿足那些需要和興趣的預期和目標。第二步是行動:做出能滿足目標和預期的選擇和計劃;采取行動完成計劃。第三部是調節:評價行動的結果;為了更有效地滿足目標需求,如果有必要可以修改計劃和行動[7]。
自我決定理論目前被多個領域引入,展開了進一步的研究。比如說工作要求(Fernet,Guay,Senecal,2004)、培養孩子(e.g.Soenens,Vansteenkiste,Lens,Luyckx,Beyers,Goossens Ryan,R.M.,2007)、教育((Roth,Assor,Kanat-Maymon Kaplan,2007)、健康(e.g.Kennedy Nollen,2004)等。除了這些領域以外,自決理論研究也被廣泛應用到競技體育的各個方面(Fortier,Sweet,O’Sullivan, Williams,2007)。自我決定理論應用于教育領域,主要關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育的價值以及增強學生的自信,而這些結果都是內部動機和外部價值及規則內化的表現。
三、新課改背景下自我決定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培養學生興趣,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有些教師認為學生僅僅把課程學好就夠了,而根據實際教學經驗卻并不是這樣。讓課堂生動有趣,并且讓學生樂在其中是教師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創造讓學生愉悅的課堂環境并促進學生的學習對于老師來說是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根據自我決定理論,在激勵學生學習方面,自主性是一個尤為關鍵的因素。Gardner和Lambert(1959,1972)兩位學者提出了一種激勵理論來檢驗個體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以及對所學語言的文化的態度。基于他們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學習一門外語的動機可以歸為工具型動機和融入型動機。學習外語如果反映出更多的功利主義價值,這就是工具型動機。例如一名學生選擇學習英語,是因為他相信這會促進他未來的職業發展或者這是他畢業或升學的要求。與之形成對照的是,一名學生如果具有融入型動機,那么他期望學習更多有關另一種文化群體的知識,這是因為他用開放的思維思考問題,對此從內心感興趣,最終想要成為所學那門語言社會中的一員。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抓好每個學段開始的導入、每個學期開始的導入以及每個模塊開始的導入;所選語言素材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具有時代性,既要反映英語語言的最新發展,又要反映時代發展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要求;運用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引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接下來的自主學習。
2.把滿足學生的基本心理需要作為教學實施策略
按照自我決定理論,每個學生都有能力需要、歸屬需要和自主需要。第一,滿足學生的能力需要。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掌握必備的英語基礎知識及靈活運用的能力;注重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積極的探索精神;注重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第二,滿足學生的歸屬需要。傳統的課堂教學采用的是“教師—學生”的教學活動模式,新課改提出要以學生為主體,那么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主導和引領的作用,形成以學生活動為主,例如個體活動、小組活動、同伴活動和集體活動等,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師—生”、“生—師”以及“生—生”等多層次的互動模式。學生只有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才能產生歸屬感,滿足自身的歸屬需要。第三,滿足學生的自主需要。學生學習英語,既是掌握基本知識、逐步提高運用知識能力的過程,也是開拓視野、啟發心智、拓展思維能力、豐富生活經歷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高自主定向型的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靈活變通,啟發學生思考,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自我決定的內在資源;相反,高控制定向型的教師則會以自己的意志為主導,阻礙學生的自我決定性。
3.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建立新的評價體系
新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出,新課改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建立多元、開放的英語課程評價體系,使評價真正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傳統英語教學中的評價單一,學生的水平完全由教師決定。而新的評價體系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要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按照新的評價標準和評價工具引入行為評價,建立學生學習檔案。教師可以通過恰當的獎勵、增強學生對學習的情感認知度來增強學生的內在動機,著重評價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以及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除了教師的評價外,學生的同學、家長和朋友等等都可以參與到對學生的評價中來,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中,學生自主發展,既能提高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增進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又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這樣有利于學生監控、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也有利于學生增強英語學習的信心。
當前,在強調個性化教學和自主學習的新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充分運用自我決定理論的研究成果,為學生創造一個支持性的外部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Field S.Self-determination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youth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J].Journal of Learning Di- sabilites,1996,29:40~52.
[2]黃晨.高校外語教師教學過程中自我決定程度與其教學行為的關系[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67~68.
[3]Deci E. L.,Ryan R.M.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 search[M].Rochester,NY: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2003.
[4]林樺.自我決定理論——動機理論的新進展[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3:72~73.
[5]王燕,鄭雪.自我決定研究述評[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1:80~82.
[6]Browder,Diane M.,Wood,wendy M.Reviewing resources on self-determination[M].Remedial Special Education,2001.
[7]張向葵,暴占光.國外自我決定研究述評[J].中國特殊教育,2005,9: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