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實踐教學則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體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它對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結合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與高職學生的特點,探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分析影響實踐教學的主要因素及如何提高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實踐教學;實效性;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242-02
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決定了其辦學特色重在突出實踐環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占有極其重要地位。如何培養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較強的職業能力的合格人才是當前高職教育的目標和要求。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1]實踐環節是促進學生實現由“知”到“行”轉變的中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單純的理論灌輸而應當側重實踐。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當成為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指導思想。
一、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實踐教學既包括社會實踐教學,也包括課堂實踐教學和校園實踐教學,狹義的實踐教學僅指社會實踐教學。因此,筆者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外延不能太窄,如果僅僅把實踐教學界定為社會實踐教學,那就極大地限制了實踐教學的范圍和渠道,據了解,目前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由于時間、經費、交通、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經常組織走出去,大規模的實踐教學形式大多高職院校很難做到的。
高職教育的特點是直接面向職業崗位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與培養學術型、工程型人才的學科型教育相比,最本質的差異是其職業性。所謂職業,就是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獲取合理報酬,作為物質生活來源,并滿足精神需求的工作。雖然學科型教育也越來越注重培養對象的就業問題,而職業教育的任務,是使受教育者最直接、最簡潔、最迅速地獲得職業能力,盡可能使受教育者實現畢業與就業間的零距離銜接。因此,實踐教學是學生在校期間獲得實踐能力和職業綜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徑和手段,在整個高職教育教學體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也是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遵循的一個重要教學原則。
二、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主要因素
實踐教學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整個教學中的重要性,從目前全國的總體情況來說,理論上大家都能認識,幾乎每門相關課程教學都進行了一次或二次的實踐教學活動。不過,教學效果不理想,實踐教學活動大多流于形式,實效性并不明顯,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實踐教學的目的不明確、內容不規范
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沒有一個統一的教學大綱,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注重活動本身,而對活動的內容、最終的目的,并沒有作科學的安排與評定;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多以參觀者的身份,不能以建設者的身份積極投入到社會實踐單位,因此,難以達到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目的,當然也就無法真正體現出社會實踐的知與行相結合。
2.實踐教學未納入整個教學計劃,缺乏學生全員參與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一般是利用周末的時間,學生分布于各系,時間方面難以統一,學生參與上缺乏廣泛性;另外,這種時間段的活動不計入學生的學時,也不計入教師的工作量,這種狀況直接影響了教師和學生的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因此,一學期每門課程也只能進行一兩次實踐教學活動,沒有持續性和穩定性。從而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實踐教學形式單調,大多以參觀、考察為主,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多是被動地聽、看,以接受者的身份為主。這樣的社會實踐難以為學生提供真正“實踐”的機會,學生難以在社會實踐教學活動中獲得鍛煉和提高。
3.實踐教學沒有穩定的經費保障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過程中,由于經費的不穩定,成為了各校實施實踐教學的瓶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很難選擇形式多樣、地點較遠和比較具有典型意義的活動內容,從而限制了師生互動。學生也往往處于敷衍了事的態度,不深入,收獲也不深刻,使活動流于形式,缺乏實效性。
4.實踐教學評估體系不完善,考評方式單一
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效果的評估,仍然采用理論教學的考評方式,只注重考核結果,沒有注重對大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等做出綜合評價。另外,考評方式單一,目前,“思政”課主要采取的是“平時表現+期末筆試”的評價方式。從表面上看,這種既重過程又重結果的考評方式,可以對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效果做出客觀全面的評價,但這種考評方式仍然存在如下弊端:一是期末筆試成績所占的比重過大(通常占70%),以致學生只重視知識的暫時內化,而不注重能見諸行動的知識外化,結果往往只是“考前進頭腦,考后出頭腦”,當然也就難見諸永久的行動了。二是在對學生平時表現的評價方面,評價指標往往只局限于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及其作業情況,而沒有將考評的重點放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外化方面。
三、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的幾點思考
第一,明確實踐教學目的,規范教學內容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在教學的目標上是一致的,即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為目標,這樣才有可能正確地處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實踐教學能不能順利開展,理論教學是關鍵,把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鞏固理論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使大學生在參與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深刻體會蘊涵在各門課程中反映人類文明成果、弘揚民族精神、體現科學精神、揭示事物本質規律的內容,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每門課程都有各自的教學任務,相應地,實踐教學也應有與之對應的教學任務,實踐教學應該圍繞理論教學開展。如:本學期開設的課程是《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那么實踐教學應該圍繞此理論課教學的內容進行,讓學生根據課程相關理論選擇實踐內容,運用所學理論來分析社會現象,一是提高理論分析能力,二是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的認識和理解。由于實踐目的明確,實踐內容具體,學生就不會感到無所適從,從而能收到滿意的教育教學效果。
第二,實踐教學應納入整個教學計劃,加強實踐教學基地系統化建設
各高職院校在制定思想政治理論課各課程教學計劃時,應根據相應地課程制定一個系統的、與課程相對應的實踐計劃來規范實踐教學內容。另外,還應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因為實踐基地是社會實踐教學順利開展不可缺少的平臺,為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課程社會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應根據不同的課程建立了不同類型的實踐基地。在教學過程,學校還應與實踐教學基地共同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制訂相應的實踐教學設計,讓每個實踐教學基地可按照實踐教學的既定內容進行組織活動,使實踐教學基地的教育內容和過程系統化。從而切實解決學生學習理論與實際相脫離的問題,幫助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拓寬視野,并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良好契機,各教研室應根據各門課程的教學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實踐教學基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
第三,建立實踐教學經費保障機制
一直以來,實踐教學經費投入不足、后勤保障不力是困擾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具體實施的難題。許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都因此很難充分有效地開展起來。因此,各院校要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注入經費,保障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大多采取利用假期學生返鄉進行社會調查的方式來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活動,就是因為這種方式經費投入低、學生參與廣泛、時間充裕、可利用的社會實踐資源豐富,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第四,制定科學的實踐教學評估體系是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效的重要條件
科學的實踐教學評估體系對實踐教學的開展以及教學實效的取得都具有重要的導向和促進作用,實踐教學需要與之相匹配的教學評估體系的支持。實踐教學的評估體系要以能調動學生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為指導思想。通過調查表明,學生對接受現場教育和外出參觀學習有很濃厚的興趣,而對校內各項實踐活動興趣要小一些,對社會實踐調查則只有一部分同學能主動地參加。如何通過教學評估的改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變被動學習參與為主動學習參與,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效果的基礎。因此,各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時,必須引導學生從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的高度來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使他們意識到理性思辨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使他們終身受益,將是他們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這樣,才能從理性和感性方面真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達到自覺主動學習參與的目的。總之,建立一套適合高職教育發展需要、符合高職教育課程改革基本理念的實踐課程評估體系是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時效性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選編[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9.
[2]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Z].中青聯發[2005]3號,2005-02-01.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