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承擔著極為重要的責任。心理健康教育課有別于其他課程,它更要求以學生為本,一切服從和服務于學生的心理需要,幫助他們克服心理疾病,解決成長心理困擾,同時更要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增強克服困難、承受挫折的能力,有效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個人成長、成功。為此,在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上,需要充分考慮到各個環節可能對學生的影響,既需要做好充分了解學生心理需求的課前準備工作,又需要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幫助學生解答疑惑、拓展理論思維、提升心理境界,更需要采取適當的考評方式有效地檢驗和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263-02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是提高個人整體素質(包括心理健康素質)的關鍵期。近些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妨礙一些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和保持心身健康的重要障礙。許多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偏低,在校大學生出現心理障礙傾向的比例在三成左右,而存在較嚴重心理障礙的約占一成左右。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已成為高校工作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其中,課堂教學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承擔著更為重要的責任。認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點,探索教學各個環節可能對學生的影響,改善教學思路,對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點
心理學上普遍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積極的、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對社會作出良好的適應,能充分發揮身心潛能,而不僅僅是沒有心理疾病。這個概念包含心理健康的三個層次:其一是最低要求,克服心理疾病;其二是基本要求,能適應社會;其三是最高理想,身心潛能的充分發揮,也即自我實現。對大學生總體而言,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是少數,這些學生可以通過教學、個別心理咨詢或團體心理咨詢等方法進行針對性的解決;大多數大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或多或少也存在某些心理困惑(這些心理困惑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十分渴望心理健康教育,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點是幫助大學生解決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困擾,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并在此基礎上激勵個人的身心潛能,以達到更理想的健康狀態。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有別于其他課程,它更要求以學生為本,一切服從和服務于學生的心理需要,包括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他們克服心理疾病,解決成長心理困擾,同時更要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增強克服困難、承受挫折的能力,有效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個人成長、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課開設的目的是讓大學生“學有所獲,獲有所用”,因此,課程還具有這樣的特點:重內化、輕灌輸;重能力、輕知識;重參與、輕旁觀;重實效、輕形式。對有關的知識的理解及某些觀念、意識的形成,需要學生主動內化,簡單地灌輸無法達到效果;教學更需要重視學生自我心理素質的培育能力和心理保健能力的形成,而不能僅滿足于心理學知識的掌握;教師不能唱獨角戲,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學生的成長,而需要作為一個幫助者,達到“助人自助”,因此課程更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不必拘泥于傳統方式,可以多樣、靈活,只要能夠達到實效,切實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那就是可行的策略。
二、增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效性的幾點思考
如前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需以學生為本,一切服從和服務于學生的心理需要,以促進學生的心理成長作為根本目的,因此,課堂教學中必須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讓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起來。
(一)聆聽學生心聲,從學生的心理需要組織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組織若不能以學生的心理需要為導向,幫助學生切實解決燃眉之急,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學習本課程的興趣也會降低,為此,任課教師得花些心思來了解到底學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們對這門課的期望是什么,解決好這個問題是上好這門課程的關鍵。
比如,可以通過布置作業的形式,讓學生把最困惑自己的心理問題寫出來,告訴學生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教師更好的組織教學內容,可以幫助學生解答心理問題,同時教師一定會為他保密,以消除學生的后顧之憂。一般來說,學生對書寫的表達方式還是很樂意的,因為這本身也是一種宣泄,可以使個人的心理得到些平衡,而且這種方式也能比較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待收集完學生提出的心理問題后,教師就可以將問題進行分類,做好共性與個性問題的區別,并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進行整合。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日常的交談或訪談來了解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期望,為改善教學提供服務。
要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教學內容的組織還需要對特殊群體學生進行關注,比如新生、畢業生、經濟貧困生、學生班干部、自卑生、學習困難學生、人際關系不良學生、網絡迷戀的學生、失戀學生等,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及心理難題,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與幫助。
(二)解析心理現象,幫助學生曉知以理
增強學生自我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是本門課程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在課堂中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不是簡單地告知他們方法或對策就行了,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對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有深刻認識,從而在老師的引導下找到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大學新生普遍存在這樣的心理困惑:學習不像高中時那么有勁頭了,自由支配的時間很多,不知道該做些什么,茫茫然地過了一天,感覺到生活不充實、空虛。這個問題主要是由適應大學新環境過程中個體的角色轉換尚未做好而引起的,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讓大學新生談上大學的感受,一方面,讓他們感受到不僅自己有這種感受,其他同學也有同樣的苦惱,在表達中無疑也平衡了不少心態,另一方面,讓他們意識到大學生活與高中生活的區別,明確大學生活的特點及重要任務,樹立獨立自主的精神,從而引導學生自覺地調整生活。
再如,對于自卑心理問題,這也是許多大學生很困惑的問題之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五花八門的自卑表現來讓學生有初步了解(可以從布置給學生的作業中找到豐富的材料,隱去學生的姓名),然后從這些現象中啟發學生思考導致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既有客觀的原因(如身體欠缺、出身不好、家庭經濟貧困、遭遇挫折等),也有主觀的的原因(如自我評價不正確、夸大缺點而忽略優點、過分完美要求自己、不能接納不完美的我、歸因不正確等),最后集思廣議,發揮學生的參與性,尋找到提高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總之,關于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學生最具有發言權,教師一味地傳授知識和方法不一定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興趣,對提高他們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也幫助不大,因而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在教師的引導下探明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則更能提高學生對心理問題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而且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更好地將這些能力遷移到日常生活中。
(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豐富課堂生活
本課程與其他理論課教學不同,寬松、愉悅、豐富的課堂生活本身對學生的心靈成長就是一種很好的促進,因而在組織教學方式上,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是必要的。同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多采用體驗式的教學方法,正如西方一句諺語所說“我聽到的會忘掉,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體驗式教學可以將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所獲得的成長保持得更深刻、更持續。
例如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制作精美的教學課件,或將某些頗具啟發意義的小故事制作成聲像齊備的課件,或播放一些典型的視頻心理案例、心理電影等,豐富學生的主觀感受和體驗。需注意的是所選擇的視頻材料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同時播放完之后還需要挖掘該材料的啟發意義,這樣才能更好的地增強學習的效果。
通過心理測試,如氣質類型測試、性格測試等,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特點,同時還要注意啟發學生思考不同個性的人在人際交往、職業選擇、學習、工作中可以有什么應用與幫助,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通過心理游戲(如“20個我是誰”、“我的重要他人”、“我的支持系統”、“鼓掌游戲”、“心有千千結”等),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領悟成長的真諦。
采用角色扮演或心理劇表演的形式,真實反映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提高學生參與性及實際應用能力。
采用團體心理輔導和朋輩心理輔導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中獲得更大的成長,如學生將自己最困惑的心理問題寫出來,在小組中挑選一些問題來進行討論,思考如何幫助解決,之后把小組討論的成果在班級中發言,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加以補充,最后教師點評。
通過一些心理訓練(如放松訓練、自信心訓練、人際關系訓練等),增強學生自我調節的能力。此外,在課間休息時間,還可以播放一些輕松的音樂或幽默、有趣的Flash動畫,可以緩解學生的學習疲勞。
教學手段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盲目、簡單地照搬某種教學方法,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還會破壞課程在學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因此,教師在采納某種教學手段之前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綜合考慮其效用,解決目的是什么、可行性如何、可能會出現什么問題、對學生有什么不利影響以及怎樣控制等問題,盡量發揮其積極的效能。
(四)采用以學生“自我反思性評價”為核心的考評方式
由于本課程主要是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服務,并且每個學生的心理需要有差異,因此課程最終給學生成長帶來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傳統的單一考試量化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并不能很好反映本課程的特點及目標,因此在進行學生學業評價時還應該充分考慮該課程的特殊性。我們認為,該課程的性質和目標要求我們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大學生經由教學之后對自己在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建立一種以“自我反思性評價”為核心的新的評價體系,這不僅是課程評價的基本要求,而且是課程實施和發展的基本要求。學生在自我反思中是獲益良多的,既能將所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在一起,使知識得到廣泛地運用,又能增強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心理素質。因此,“自我反思性評價”的考評方式也是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一種方式,而且它也是反映教學實效性的一個體現。
綜上所述,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不是某個方面簡單的改變就能實現的,需要充分考慮到教學各個環節可能對學生的影響,它是一個全面、整體的過程,既需要做好充分了解學生心理需求的課前準備工作,也需要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幫助學生解答疑惑、拓展理論思維、提升心理境界,更需要采取適當的考評方式有效的檢驗和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希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張金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課教學模式探討[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3]高艷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初探[J].文教資料,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