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兩個主要源頭即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來源之一——黑格爾哲學為出發點,論述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辯證法思想。文章共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馬克思走向黑格爾哲學,第二層次是馬克思走近黑格爾哲學即吸收了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的思想,第三層次是馬克思揚棄黑格爾哲學即拋棄了其唯心主義成分,吸納了黑格爾真正的內在精神實質——辯證法思想。
關鍵詞:走向黑格爾哲學;走近黑格爾哲學;揚棄黑格爾哲學
中圖分類號:B811.0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131-02
馬克思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原因在于馬克思具有超人的天賦、非凡的智力和常人沒有的勤奮。馬克思將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有機結合是一個驚人之舉。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學習歷程,分為三個階段:走向黑格爾哲學、走近黑格爾哲學和揚棄黑格爾哲學。
一、走向黑格爾哲學
馬克思在大學時期的主要工作是,試圖把法學和哲學結合在一起,建立一個龐大的法哲學體系,并使這個哲學體系適用于整個法的領域。馬克思在吸收薩維尼老師的觀點的基礎上,向前推進一步,認為羅馬法的原則不僅對于羅馬法,而且對于一般法都具有決定的意義。他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把羅馬法中具有普遍意義的法學原則,包容在自己的法哲學體系之中。與此同時,馬克思還十分推崇康德和費希特的法學思想。他贊賞康德和費希特的關于國家是社會契約的產物的思想,以及主權屬于人民、從專制君主制過渡到立憲君主制的可能性和社會革命的合法性思想。在馬克思看來,康德和費希特的理論既不同于黑格爾理論,又不同于歷史法學派的理論,而是一種對于他來說更為實用的理論。在吸收其理論的基礎上,馬克思企圖構建有導言和法的形而上學、法哲學兩個部分組成的新體系。
可是,當他寫了一部分之后,他才意識到這個體系的嚴重錯誤。首先出現的障礙是現實的東西和應有的東西之間的對立。他認為:“這種對立是唯心主義所固有;它又成了拙劣的、錯誤的劃分的根源。”[1]10所謂的法的形而上學的東西,也僅僅是脫離了任何實際的法和法的任何實際形式的原則、思維和定義。“這一切都是按費希特的那一套,只不過我的東西比他的更現代化、內容更空洞而已。”[1]10現實世界的情況完全不同,事物本身形成一種多方面展開的生動的整體。因此,“我們必須從對象的發展上細心研究對象本身,決不應任意分割它們;事物本身的理性在這里應當作為一種自身矛盾的東西展開,并且在自身求得自己的統一。”[1]11與此相反,法哲學部分卻把形式法和實體法分割開來,錯誤地認為實體和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各不相干地發展,結果得到的不是實在的形式,而是像帶抽屜的書桌一類的東西。從總體上看,這個體系是極不成功的。馬克思寫道:“在實體的私法的結尾部分,我看到了全部體系的虛假,體系的綱目近似康德的綱目,而執行起來卻完全不是那樣。”[1]13在這里,馬克思看到康德、費希特理論的缺陷。為了彌補這一缺陷,馬克思試圖尋找一種更好的理論。在甘斯的引導下,他走向了黑格爾哲學。他認真通讀黑格爾著作。通過這次通讀后,馬克思改變了以往的看法,決定“把黑格爾真正的珍珠拿到陽光中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促使他走近黑格爾哲學。
二、走近黑格爾哲學
黑格爾哲學的真正“珍珠”在于它用辯證的觀點觀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今日看來還是合理存在的事物,到明日它也許就喪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取代它的則是過程中更新、更高的事物。黑格爾的辯證法不承認絕對靜止和終極真理,這就是黑格爾哲學的革命因素。但是黑格爾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他同時又把一切發展規定為“絕對精神”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絕對精神”到了黑格爾哲學便達到了自己的終點,并在經過改良的普魯士君主立憲政體中登上了頂峰。這顯然是一種極端保守的立場。1838年黑格爾學派分裂成兩個對立的陣營:青年黑格爾派和老年黑格爾派。前者發展了其革命性的一面,后者則發展了其保守的一面。其中,馬克思是青年黑格爾派中的一個派別。青年黑格爾派的主要陣營是“博士俱樂部”。馬克思深受博士俱樂部的學術氛圍影響,很快便參加了這個俱樂部。他轉向黑格爾哲學主要是通過與該俱樂部成員的討論實現的。
促使馬克思最終實現向現代化世界哲學即黑格爾哲學轉變的關鍵人物是“博士俱樂部”的領袖人物鮑威爾。在鮑威爾的影響下,馬克思當時也相信自我意識的絕對創造活動。不過他沒有把這種活動歸之于自我意識的主觀形式,而是歸之于自我意識借以和具體現實發生有機聯系的存在。當時馬克思主要是鉆研古希臘哲學,他試圖通過在古希臘哲學中找到與黑格爾哲學的聯系,決定把黑格爾哲學作為自己理想與現實的紐帶。在這一決定的推動下,促使他全方位地鉆研黑格爾的體系和學習發展了的黑格爾理論——青年黑格爾派的觀點。
三、揚棄黑格爾哲學
恩格斯曾經說過,馬克思是青年黑格爾派別中唯一結出果實的派別。雖然費爾巴哈是青年黑格爾派中獨樹一幟地一個流派,但他的唯物主義是“半截子的唯物主義”,因而費爾巴哈的哲學也是不徹底的。
(一)把握黑格爾哲學的精髓——辯證法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思考,馬克思在黑格爾哲學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點,即黑格爾的辯證法,把握了黑格爾哲學的實質。在他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著作中,馬克思第一次運用黑格爾辯證法思想分析重大的理論問題。馬克思把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同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比較研究,不僅指出了他們的共同性,而且分析了他們的差別。從總體上看,伊壁鳩魯與德謨克利特一樣,也把原子論作為自己自然哲學的基礎,即認為世界上的萬物只是在空虛中運動著的原子的不同組合。馬克思在揭示伊壁鳩魯與德謨克利特兩者原子論的主要差別時,考察了自由與必然、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關系。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在空虛中的直線降落和互相排斥,都是由于特定的原因必然地發生的,在這決定萬物生滅的運動中沒有任何偶然因素。而伊壁鳩魯摒棄了這種決定論,把原子理解為活的、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元素,理解為個別的自我意識的象征。他們各執一端,前者注重必然性,后者注重偶然性。馬克思不同意上述兩種極端的看法,認為必然性與偶然性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系,偶然性為必然性提供條件和原因,必然性通過偶然性展現出來。他寫道:“在有限的自然界里,必然性表現為相對的必然性,表現為決定論。而相對的必然性只能從實在的可能性中推演出來,這就是說,存在著一系列的條件、原因、根據等等,這種必然性是通過它們作為中介的。實在的可能性是相對必然性的展現。”[1]205馬克思關于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法觀點克服了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在這個問題上的形而上學的片面性。
馬克思雖然對于伊壁鳩魯從原子的偏斜運動推導出個別的自我意識的能動性原則十分贊賞,但他對伊壁鳩魯通過使個人脫離世界、獻身哲學的途徑而獲得自由的觀點持批判的態度。伊壁鳩魯說:“要得到真正的自由,你必須為哲學服務。凡是傾心降志地獻身于哲學的人,他用不著久等,他立即會變得自由,因為服務于哲學本身就是自由。”[1]202馬克思認為,他對自由作了抽象的理解,不能通過把人同周圍環境分開并使二者對立起來實現自由,因為在這種環境下人將不能作用于環境。只有把人不被視為抽象的個體,而是以他同周圍環境的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來加以考察的時候,自由問題的解決才是可能的。
馬克思把世界歷史理解為哲學和世界之間相互作用的辯證過程。當哲學作為意志反對不合理的現象世界的時候,體系便降低為一個抽象的整體,即成為世界的一個方面,而世界的另一個方面就與它相對立。哲學體系同世界的關系就是一種反映的關系。這時,哲學便在世界的哲學化或哲學的世界化過程中實現自己并揚棄自己;而當世界再次變得不合理時,哲學又重新以意志的形式產生出來,“一個本身自由的理論精神變成實踐的力量,并且作為一種意志走出阿門賽斯的陰影王國,轉而面向那存于理念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現實。”[1]258當然,這只是過程的一個方面即客觀方面。另一方面是過程的主觀方面,即哲學同它的精神承擔者、同個別的自我意識的關系。由于哲學的實現是世界的哲學化和哲學的世界化的雙重過程,所以,“這些個別的自我意識永遠具有一個雙刃的要求:其中一面針對著世界,另一面針對著哲學本身。”[1]259個別的自我意識在其內部的這種雙重性,在外部則表現為本身分為兩個對立的派別:自由派和實證哲學。馬克思認為:“在內容上,只有自由派,因為它是概念的一派,才帶來真實的進步。”[1]260
馬克思高度評價了黑格爾辯證法的革命性原則:“哲學把握了整個世界以后就起來反對現象世界。現在黑格爾哲學正是這樣。”[1]242同時,他又批評了黑格爾辯證法缺乏一貫性的毛病。
(二)拋棄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
馬克思吸收了黑格爾哲學的革命性,繼承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越來越關注現實。自認為在黑格爾的學說中找到了解釋和解決現實問題的鑰匙。用黑格爾的理論原則揭露普魯士國家及其政策的反動實質。但事實證明,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理性原則在現實面前是軟弱無力的。1859年1月,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序言》中承認,這個時期在他的思想中產生了“苦惱的疑問”。黑格爾的理性主義可靠嗎?存在著一種比理性的國家更高、更強的東西嗎?正是這種思考在哲學上最終將他引上了唯物主義道路,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最終使馬克思從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中解放出來,站在了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從而形成了他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