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群體動力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成人教育理論角度分析了體驗式心理教育的研究成果,發現它適應了時代完善人格、提高素質和回歸自然的需要。
關鍵詞:體驗式心理教育;群體動力;建構主義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201-02
一、體驗式心理教育的含義及形式
體驗式心理教育是這樣一個過程:學生通過在真實或模擬環境中的具體活動,獲得親身體驗和感受,并通過與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達成共識,然后通過反思、總結積累為理論或成果,最后將理論或成果應用到實踐中,它由五個密切關聯的環節組成:體驗、分享、交流、整合、應用。在活動、實踐中學習是體驗式心理教育的精髓,常見的方式有:
1.拓展訓練。國際上戶外拓展的形式豐富多彩,比如“魚市”,讓學生置身“魚市”,從中體驗學習銷售、溝通等社會經驗,這種活動達到的目的主要是態度、人生觀及團隊精神等方面的積累。
2.沙盤模擬。訓練中,學生們被分配在若干個相互競爭的模擬公司里,“經營公司”,分析經營結果。活動中學生們學會如何分析外部環境、如何分析市場和產品……通過訓練,提高學生適應高度競爭的心理承受力和創業的自信力。
3.教練。主要著眼于激發學生的潛能,利用教練技術反映學生的心態,提供一面鏡子,使學生洞悉自己,從而理清自己的狀態和情緒,使學生及時調整心態,認清目標,以最佳狀態去創造成果。以談話溝通的形式促成學生主動改變心態是教練技術的基本方式。
4.戶外探險活動。融合了國際旅游、探險、文化探索、獵奇和野外旅游等課程,它能給學生一段重新評估自己人生的機會,或者開發年輕人的領導潛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二、國內外教育專家對體驗式心理教育的研究
教育專家普遍認為,體驗式心理教育是一種與傳統式心理教育不一樣的學習方式,兩者的主要區別表現為如表1所示:
從上表中可以發現,體驗式心理教育對比傳統式心理教育,它更加注重人作為一個平衡體而存在。傳統式心理教育以理論的講授為主,教師比較主動,而體驗式心理教育倡導的理念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經驗是學習的重要資源,學習的提供者關鍵是給學生創造一種情景,在這個情景當中,學生能把過去學習工作當中的經驗煥發出來,在教師的帶領下,引導學生去運用知識、常識,并在一定層面上得出總結、提升和整合,最終使學生發揮自己的所有潛能為日常學習工作服務。不是通過理論灌輸的方法,而要通過活動、體驗的方式來達到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
三、各理論流派對體驗式心理教育的研究
1.從群體動力學理論角度看體驗式心理教育
群體動力學理論學派認為,體驗式心理教育能把所有學生匯成一個具有無限團體動力的集體,該學派把團體看做是一個動力整體,其中,任何一部分的變化都必將引起另一部分的變化。這種部分與部分或團體成員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是勒溫團體動力學的核心。勒溫指出,個體與他的環境構成了心理場,與此同時,團體和團體的情境構成了社會場。個體的反應決定于個人場內各個區域間的相互關系和壓力;在民主互動的團體氛圍下,集體的決定和目標成為規約,并引導團體,使其成為一種更富內聚力又更具創造力的團體。團體行為隨著涉及到的個體的自身變化而發生改變。然而在一個確定的團體中,個體成員們的動機通常是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的,以致很難把團體的目標和個體成員間的意圖截然分開。所以一般來說,要改變個體,應先使具體社會團體發生變化,這遠比通過直接改變個人要容易得多。在研究中也發現。團體決定比單獨做出的決定對團體中的個人有較持久的影響。
群體動力學理論指出體驗式心理教育以小組活動為主要形式并提倡小組合作學習,注重小組內成員的交流。在小組活動中,個體的參與既能夠影響其他個體的發展,也能影響整個學習者群體的整體發展。參與對群體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提高群體的生產效率,增強群體的凝聚力,改善群體氣氛,增強成員對集體的認同。如果所有成員都能夠參與群體活動,群體完成任務的質量和效率都能得到提高。體驗式心理教育相比于傳統式心理教育,它更能促進群體內成員的參與意識和相互交流。
2.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角度看體驗式心理教育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學習是個體建構自己的知識過程,這意味著學習是主動的,學生要對外部信息做主動的選擇和加工。知識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其中,每個學習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識又因為新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學習并不簡單是信息的積累,它同時包含由于新、舊經驗的沖突而引發的觀念轉變和結構重組。學習過程并不簡單是信息的輸入、存儲和提取,而是新舊經驗之間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有些問題即使他們還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但當問題一旦呈現在面前時,他們往往也可以基于相關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并且,這種解釋并不都是胡亂猜測,而是從他們的經驗背景出發而推出的合乎邏輯的假設。所以,學習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應把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他們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學習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呈現者,他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這不是簡單的“告訴”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與學生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并在此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調整。由于經驗背景的差異,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在學生的共同體中,這些差異本身便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教學就是要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與他不同的觀點,從而促進學習的進行。
該理論學派認為,體驗式心理教育,無論是學習情境的設置、學習者以主體身份通過活動獲得體驗,還是學習的指導、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和最終成果的形成,都充分體現了學習方法是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學習。因而,體驗式心理教育克服了傳統式心理教育的學生被動接受的弊病。
3.從成人教育理論角度看體驗式心理教育
成人教育理論強調成人教育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成人是主動的學習者,自主性強,能夠自我指導。如果他們為了一個特定的目標自己決定來參加學習,效果會更好。2)成人通常為了學習而來。如果他們的學習動機沒有被激發,會主動封閉自己,或今后不再參加學習。3)成人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并會把許多的經驗帶進學習中,因此,他們既可能作出貢獻,也可能失去一些東西(例如自信心)。如果學習者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經驗,并將學習內容與其結合起來,學習會更有成效。4)成人希望參與。如果他們在一個需要行動起來的環境中學習,有大量動手操作的機會,學習效果會更好。5)成人如果在一個安全的、被接受的環境中學習,自己過去的成就得到認可,學習就會更有效。6)成人的個性差異大于兒童,其學習習慣具有較大的異質性。7)成人通常對學習缺乏自信,小心謹慎,害怕失敗,易產生沮喪情緒,對變革持懷疑態度。
該理論學派認為,體驗式心理教育重在相互啟發和合作指導,將學習者的經驗作為范例和應用材料,根據學習者的興趣和能力進行開發指導,并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習主題為中心,符合成人的心理要求,相比于傳統式學習,更加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而且學習過程非常輕松,形式非常生動,營造一個更加寬松、輕松的課堂氛圍,消除學生的阻抗心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學習中,從而更好地達到目的。
綜上,體驗式心理教育適應了時代完善人格、提高心理素質和回歸自然的需要,并使學生樹立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團隊精神和整體意識;形成積極向上的組織氛圍;挖掘班級的內在能量,使之聚合,在學習和工作中全部釋放出來,形成從容有序的團隊協作風格,體驗式心理教育將成為學習的新時尚。
參考文獻:
[1]楊慧.在體驗中建構價值觀之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4,(20).
[2]張斌.活動,體驗,分享——心理健康教育課活動體系的三要素[J].遼寧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