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82年憲法頒布以來,中國開始采用憲法修正案的方式來修改憲法,由此形成了中國現有的憲法文本體系。從中國1982年憲法原文與其后的憲法修正案的編排組合等問題入手,對中國現有的憲法文本予以探討,明確其存在的一些缺陷并給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憲法文本;憲法修正案;完善
中圖分類號:DF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119-02
憲法文本,作為囊括有關憲法內容的一種載體,其在成文法國家和不成文法國家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按照中國著名學者鄭賢君的觀點,成文憲法國家的憲法文本一般包括憲法典、憲法修正案、憲法判例和國際條約;不成文憲法國家的憲法文本則包括憲法性法律、憲法判例和國際條約。而前者的憲法文本又有廣狹義之分,狹義的憲法文本僅指憲法典和憲法修正案[1]。為避免出現憲法文本界定的混淆不清,本文在探討中國現有憲法文本的過程中均采用此狹義說,即主要考察中國現有的憲法典及其憲法修正案。
一、中國現有的憲法文本
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鞏固新生政權和發展國民經濟,中國于1954年頒布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憲法,此憲法的制定也被部分學者稱之為中國制憲權的唯一一次運用。此后,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變化,該憲法也經歷了數次修改,分別形成了1975年憲法文本、1978年憲法文本和中國現有的1982年憲法文本。在1982年現行憲法實施的二十多年過程中,中國先后又通過了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四部憲法修正案,以上構成了中國憲法文本的一種新的模式,即由1982年現行憲法和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通過的四部憲法修正案構成的憲法文本模式。
利用憲法修正案來修改憲法的這種方式源自于美國,而當時為我們所采用主要基于:1)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憲法文本變化太過頻繁,先后頒布了1954年憲法、1975年憲法、1978年憲法和1982年現行憲法。憲法文本的這種不斷變動不利于保持憲法的穩定性和維護憲法的權威;2)美國憲法修正案的實行為我們尋求憲法的穩定性提供了一個成功范例。在美國實行憲法修正案后的二百多年里,其憲法原文一直未發生變動,也沒有重新頒布新的憲法文本。此外,中國采用憲法修正案修改憲法的實踐也表明,憲法修正案的實施改變了中國憲法文本不斷更迭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憲法應有的穩定性。
二、中國現有憲法文本存在的問題
盡管憲法修正案的實施對于保持憲法的穩定、維護憲法的權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從目前中國使用的憲法文本即《1982年憲法》和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四次憲法修正案來看,這些憲法文本之間以及在適用這些文本時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其主要包括:
(一)憲法原文與憲法修正案編排組合格式不一
查看中國目前出版的憲法文本,1982年憲法原文與其后的憲法修正案的組合呈現出多種形式。如2004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將1982年憲法原文、憲法修正案置于前,將按照憲法修正案修改后的憲法文本置于后同時刊出;2000年全國人大法工委編、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憲法單行本則將按照憲法修正案修改后的憲法文本放置于前,將1982年憲法原文和憲法修正案置于后同時刊出;200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編、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典》將1982年憲法原文和修正案作為憲法正本,將根據憲法修正案修改的憲法文本作為附錄;2001年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的憲法中英文對照單行本將1982年憲法原文置于前,后另起一頁附上第一批通過的修正案,然后又再起一頁附上第二批通過的修正案,其余的依次類推等[2]。
(二)憲法原文與憲法修正案受重視程度不一,憲法修正案法的規范性尚未真正確立
憲法修正案作為中國憲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獨立的憲法規范價值,有著與憲法一樣的法律效力,我們在援引憲法的同時也可直接援引憲法修正案的條款。但從某些具體的憲法條文表述來看,憲法修正案似乎失去了其應有的規范性。現舉以下數例予以說明:1)1999年憲法修正案第15條規定:“憲法第8條第1款:‘農村中的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生產、供銷、信用、消費等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參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經營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業和飼養自留畜’修改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村中的生產、供銷、信用、消費等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參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經營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業和飼養自留畜’”[3]39。在這一條所規定的內容中,“農村中的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生產、供銷、信用、消費等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參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經營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業和飼養自留畜”實際上是1993年第6條修正案對憲法第8條第1款加以修改后的內容,而此條仍將其歸為憲法第8條第1款的內容,并沒有直接表明是第6條修正案的內容。2)1999年憲法修正案第16條規定:“憲法第11條:‘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城鄉勞動者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通過行政管理,指導、幫助和監督個體經濟。’‘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修改為:‘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對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3]39-40在這一條所規定的內容中,“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城鄉勞動者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通過行政管理,指導、幫助和監督個體經濟。”“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實際上是1988年第1條憲法修正案對憲法第11條加以增補后的內容,而此條仍將其歸為憲法第11條的內容,并沒有直接表明是1988年憲法修正案第1條的內容[4]。3)2004年憲法修正案第30條規定:“憲法第98條‘省、直轄市、縣、市轄區的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人民每屆任期三年。’修改為:‘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3]45與上述事例一樣,其實際上將1993年憲法修正案第11條對憲法第98條修改的內容仍歸為憲法第98條的內容。
三、中國現有憲法文本之完善
對于憲法原文與憲法修正案的編排組合,許多采用憲法修正案的國家都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從荷蘭學者亨利·范·馬爾塞文和格爾·范德唐對15個采用憲法修正案形式的國家所作的調查來看,這些國家在處理憲法正文與憲法修正案之間的編排問題上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1)少數國家如泰國根據憲法修正案的內容修改憲法原文,并將憲法修正案附于其后;2)大多數國家則保持憲法原文不變,將憲法修正案逐條附于其后[5]。
對于上述的第一種方式即根據憲法修正案內容修改憲法原文,再將憲法修正案附于其后的做法,使得人們能夠及時了解、掌握修改后的憲法全貌。但同時卻抹殺了采用憲法修正案最原始的意圖,使得憲法修正案的存在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對于第二種方式即保持憲法原文不變,將憲法修正案逐條附于其后的做法,發揮了憲法修正案應有的作用,實現了憲法穩定性與靈活性的統一。
鑒于此,中國在對待憲法原文與憲法修正案組合的問題上應堅持保持憲法原文不變,將憲法修正案逐條附于其后。對于不同的憲法修正案條款之間的具體編排刊印可以由權威機構授權出版社頒布一個統一的文本。
而憲法原文與憲法修正案受重視程度不一的問題,其主要是針對憲法修正案在中國未完全受到重視、其規范性尚未真正確立而言的。從中國憲法修正案的產生來看,其最初的功能在于在不重新頒布憲法文本的情況下對憲法原文中的有關內容予以增補。對此,中國的韓大元教授還作了個形象的比喻:憲法典和憲法修正案之間的關系就如同合同法中的原合同和補充合同之間的關系。原合同中詳細規定了各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但經過實踐,發現原合同中的一些條款不再適應現在的情況。此時,各方可以締結一個補充合同來彌補原合同的不足。補充合同中規定需要變更的內容,但并不包括原合同中其他的內容。補充合同的出現并不改變原合同的效力,原合同中的內容依然有效,只是在其內容與補充合同的內容發生沖突時,應當優先適用補充合同的內容。這里的原合同就好比是憲法典,而補充合同就如憲法修正案[6]。而隨著以后的發展,憲法修正案的功能不斷地得到擴展,其對憲法原文的內容還可予以刪除、變更。因此發揮著這些功能的憲法修正案,當憲法原文沒有規定或憲法原文規定的內容與其發生沖突時,其應該可以被直接適用。同時,憲法修正案作為中國憲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成為以后憲法修改的對象。對于中國現有憲法修正案中所出現的部分不直接引用憲法修正案的表述,有關機關應相應予以更改,改變憲法修正案這種不受重視的局面,使憲法修正案能夠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鄭賢君.如何對待憲法文本[J].浙江學刊,2006,(3):1-9.
[2]童之偉.中國憲法原文與修正案的組合問題[J].中國法學,2003,(3):1-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9.
[4]胡錦光.中國憲法修正案的技術性和規范性評析[J].法商研究,1999,(6):1-7.
[5][荷蘭]亨利·范·馬爾塞文,格爾·范德唐.成文憲法的比較研究[M].陳云生,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195.
[6]韓大元,屠振宇.憲法條文援引技術研究——圍繞憲法修正案的援引問題展開[J].政法論壇,2005,23(4):5.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