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中國和世界都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陜西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可由于缺乏相應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陜西文化產業并未得到充分的發展,而高校正是至關重要的人才孵化器。以咸陽師范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科建設為例,著重探討了陜西文化產業發展與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設的互動關系,旨在為陜西乃至全國文化產業的人才培養以及產業發展出謀獻策。
關鍵詞:文化產業;學科建設;互動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2.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273-02
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且已成為引領國家產業創新和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英國學者約翰·霍金斯在《創意經濟》一書中曾指出,全世界創意經濟每天創造220億美元,并以5%的年增長速度遞增[1]。在一些國家文化產業增長得更快,美國為14%,英國為12%。
盡管文化產業在中國起步較晚,但已經得到國家越來越多的重視。2000年10月,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首次使用了“文化產業”這一概念,并提出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的發展”[2]。并且,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壯大,國內的文化創意產業踏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區已成為國內文化產業比較發達的地區,而像陜西等文化資源豐富的省份,其文化產業發展的潛力也十分巨大。
一、人才不足是制約陜西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陜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非常豐富的文化資源,文化產業的發展潛力巨大。正如陜西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王長壽所總結的,陜西豐富的文化資源可歸納為五大類:1)歷史文化資源(如舉世聞名的秦兵馬俑);2)宗教文化資源(如佛教圣地法門寺);3)祭祀文化資源(如黃帝陵);4)名人文化資源(如司馬遷、商鞅);5)其他文化資源(如秦腔、安塞腰鼓)。
雖然陜西有著如此豐富的文化資源,但文化資源大省并不等于文化產業強省,目前陜西的文化產業在產業規模、產品質量、市場競爭力等方面與文化產業發達省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據統計,陜西文化產業總產值僅為北京的1/15,山東的1/6,廣東的1/4,相關上市企業僅有一家[3],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依然較低,這與陜西文化大省的身份極不相稱。
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其實是人才問題。文化產業的核心要素是創意,文化產業在有些發達國家,比如英國,稱之為創意產業。英國創意產業工作小組把“創意產業”定義為:“源自個人創意、技能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可見創意產業十分依賴個人的創意、技能及才華,沒有“創意”,創意產業的發展將舉步維艱。所以,既富于“創意”,又善于“管理”的文化產業人才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從總體上看,陜西從事文化產業經營和管理的人才數量不足、層次偏低、結構不合理,人才問題已成為陜西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
二、高校是人才培養的孵化器
實踐證明,在人才的培養方面,高校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高校除了承擔科研任務以外,還負責為各行各業培養源源不斷的人才。因此,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需要高校的大力支持。正是意識到這一點,2004年1月,國家教育部在壓縮、整頓、合并現有本科專業的大背景下,破例在山東大學的歷史文化學院首次增設了“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有了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成功實踐后,“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全國眾多高校紛紛設立。
在此背景下,咸陽師范學院歷史系與時俱進,積極向教育部申請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2007年,教育部批準咸陽師范學院歷史系(現歷史文化學院)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使得咸陽師范學院成為西北地區第一個開設此專業的高等學校。教育部批準后,歷史文化學院于2007年5月設立文化產業管理教研室,2007年9月開始招收本科生。截至目前為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招收了07、08、09級三屆四個班學生,共152人。
在咸陽師范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這些學生在學校鍛煉成才后,將在陜西省文化產業領域奉獻聰明才智,這必然會為陜西文化產業的發展增添活力,使陜西早日成為文化產業強省。
三、咸陽師范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課程建設與教學方法
(一)課程建設情況
成熟的教學大綱和體系化的課程設置,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因此,在學科建設中,我們非常重視相關工作的開展。
1.不斷完善教學計劃。文化產業管理是一門新興的專業,在國內高校開課不過五年的時間。因此在課程建設上,還處在探索和試驗階段。歷史文化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2007年制定了教學計劃,主要參考了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教學計劃。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對一些課程進行了調整,比如,因《經濟法》、《文化市場營銷與管理》兩門課程與《文化法規基礎》、《文化產業管理》課程內容有較多重復,建議取掉,增加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簡史等課程,旨在強化教學的專業性、前沿性,力求學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2009年,我們對2008年教學計劃執行情況進行了研討,并及時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2.逐步改進教學大綱。在完善教學大綱、提高教學質量方面,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集體討論教學大綱,加強教學大綱建設工作。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現在只有三個年級,已經開設的專業課程主要有《文化產業管理概論》、《管理學基礎》、《世界文化產業概論》、《信息技術與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專業英語》、《文化經濟學》、《文化資源開發與規劃》等。這些課程多數都是新課,國內其他高校也在探索中,還沒有已經成型的教學大綱可借鑒。因此,我們在帶課的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先制定教學大綱,教研室在教研活動中再根據實踐情況進行討論并修改,力求摸索出符合本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的教學大綱。
第二,借鑒其他院校相關課程的教學大綱。雖然各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高校相關課程的教學大綱也處在摸索階段,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任課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借鑒,再根據實際,探索適合我們自己的教學大綱。
(二)教學方法
教學質量的提高,是學科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賴于教學方法的改進。文化產業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真正理解教學內容,并學以致用,我們采取多種方式,探索多條途徑,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科的基礎建設工作。一是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問題式、探究式教學方法,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興趣和熱愛;二是采取案例教學法,將文化產業管理的案例滲透到教學中,增加討論,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三是帶領學生外出實習。分別組織07、08和09級學生赴秦兵馬俑博物館、乾陵博物館、革命圣地延安、山西世界文化遺產地古城平遙等地實習;四是組織學生在使用實驗器材后舉辦作品展覽,展示、交流學習心得和成果,訓練其動手能力等。
四、高校與產業發展的互動與雙贏
企業是產業發展的基本力量之一,限于篇幅所限,以下主要通過探討高校與企業的互動關系,從而探討高校與產業發展的互動與雙贏。
(一)高校與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基地
一方面,這可以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使企業降低相關成本,從實習的學生中,企業還可以挖掘其所需要的人才并聘為正式員工;另一方面,學生到相關企業實習,可以鍛煉其實踐能力,學以致用,把課本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為以后正式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目前,咸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正積極和陜西的相關出版社、文化產業園區以及各相關企業聯系建立文化產業專業學生的實習基地,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二)學者和企業管理人員到高校授課或舉辦講座
高校的發展一方面要依靠本身所擁有的師資力量,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上各學者和企業管理人員的大力支持。到高校授課或舉辦講座,是各學者和企業管理人員支持高校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具體來說,以企業管理人員為例,通過授課或舉辦講座,他們可以把自己豐富的管理實踐經驗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不僅掌握課本知識,而且能掌握實踐要領。國內的北京大學,平均每天都有幾場學者或企業管理人員舉辦的高水平講座,這大大擴展了學生的視野,對學生將來找工作或進一步從事學術研究大有裨益。
高校與企業都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企業的發展需要高校提供各種人才,高校的發展也離不開企業的支持,兩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具有廣泛的合作基礎。高校與企業的共贏,需要雙方采取各種有效的方式進行互動與合作。
結語
陜西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要依靠其豐富的文化資源,更需要優秀的文化產業人才來對其進行開發和管理。高校是人才培養的孵化器,陜西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高校提供人才支持,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正是為適應這種需求而設立的。從另一個角度講,高校應該服務社會,與時俱進,根據社會以及經濟發展的需要,及時調整學科與專業建設,培養真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高校與產業的發展是互動雙贏的關系,通過高校培養出的優秀文化產業人才,再加上陜西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陜西的文化產業必實現大發展,陜西必將由文化資源大省發展成為文化產業強省。
參考文獻:
[1]約翰·霍金斯.創意經濟:如何點石頭成金[M].洪慶福,孫薇薇,劉茂玲,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2]2000年中國國務院公報[EB/OV].http://www.gov.cn/gongbao/
content/ 2000/content_60538.htm.
[3]陜文化產業總產值僅為北京1/15[EB/OV].http://www.cnci.gov.cn/content/2009716/news_49152.shtml.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