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基層黨組織、基層政府、農村社會組織和農民構成了農村社會管理的主體。由于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領導素質、領導體制、領導方式等方面的缺陷、農村基層政府在管理理念、職能定位、管理機制等方面上的偏失,農村社會組織的不健全不完善,農民自身素質和能力上的欠缺,造成了農村社會管理水平提升的主體困境,要提升農村社會管理的水平,必須加強農村基層黨的建設,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能力和領導水平、強化農村基層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村社會組織、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關鍵詞:主體;農村;社會管理
中圖分類號:C91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076-02
從哲學上講,主體是指有意識、能思維的從事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人。人是一切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是社會管理的主體。提高作為管理主體的人的素質和能力,是提高農村社會管理水平的關鍵。
一、農村社會管理主體的構成及其角色定位
農村社會管理是指農村基層政府及其他社會組織為了適應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和滿足廣大農民的需要,對農村公共事務實施的有效管理。在我國,農村社會管理是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農村基層政府、農村社會組織和廣大農民共同參與的過程。農村社會管理的主體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次的,主要包括:
1.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農村社會管理的政治領導主體
中國共產黨是我們國家的執政黨,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實現對農村的領導和執政的重要基礎。在農村社會管理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居于政治領導核心的地位,起著號召群眾、凝聚人心、把握航向的作用,她通過貫徹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引導農村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保證農村社會建設的正確的政治方向。
2.農村基層政府是農村社會管理的宏觀決策和指揮主體
在農村社會管理中,基層政府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公共權力和社會資源的執掌者,它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特殊資源,對農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等各項事業的發展進行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實施宏觀調控。因此,農村基層政府是農村社會管理的宏觀決策和指揮主體。
3.農村社會組織是農村社會管理的協同主體
農村社會組織是指除農村黨政組織之外的一切社會組織。在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基層政府的作用雖然是不可替代的,但它不是萬能的,對于那些政府管不了和管不好的問題,只能交由社會組織去解決。政府作為宏觀決策主體,它所需要解決的是那些帶有全局性的問題,而那些微觀的、基層的工作則應該由各類社會組織去完成。同時,由政府做出的宏觀決策,也需要通過各類社會組織去執行和落實。因此,在農村社會管理中,農村社會組織乃是不可缺少的協同主體。
4.農民是農村社會管理的參與主體
農民是農村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主體,農村各項事業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事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農民,都需要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和作用的充分發揮。不論是基層黨組織、基層政府,還是農村社會組織,它們在農村社會管理的作用都要借助于廣大農民及其活動才能實現。因此,農民是農村社會管理的參與主體。
二、農村社會管理水平提升的主體困境
制約農村社會管理水平提升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既有現實的原因,也有歷史的原因;既有制度體制方面的原因,又有政策方面的原因;既有政治方面的原因,又有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但就主體的視角而言,制約農村社會管理水平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領導素質、領導體制、領導方式等方面的缺陷,弱化了其政治領導核心的地位和作用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目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創造力和戰斗力不強,領導核心地位和戰斗堡壘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原因在于:一是領導干部的科學文化素質、政治法律素質、道德素質不高,觀念滯后,創新和發展能力不強;二是領導體制不完善,鄉鎮黨委與鄉鎮人大、政府職責權限劃分不清,關系不順;三是領導方式陳舊,缺乏依法執政、民主執政、科學執政等現代領導方式。
(二)農村基層政府管理理念、職能定位、管理機制上的偏失,制約了其社會管理職能的發揮
農村基層政府是農村社會管理的宏觀決策和指揮主體,農村社會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村基層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發揮的程度。目前,農村基層政府還存在著管理理念滯后,民主理念、公平理念、法制理念、服務理念淡薄;職能定位不科學不合理,重經濟發展輕社會建設、重管制輕服務、重權利輕責任;管理機制不完善,決策、執行、監督等各環節在機構設置、人員配備、關系協調等方面不科學不合理等。農村基層政府在管理理念、職能定位、管理機制上的偏失,也制約了其社會管理職能的發揮,制約了農村社會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農村社會組織不健全不完善,難以履行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內部事務自治等職能
農村社會組織是農民參與和開展與農村生產生活有關的各種社會活動的重要途徑,是參與農村社會管理的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目前,農村社會組織還存在著類型不全、數量少、規模小、結構不合理、整體實力不強、社會影響力較小、功能不全、獨立性較弱等方面的不足,還難以承接政府轉移的職能,不能充分發揮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內部事務自治等職能,也不能滿足農村社會建設和發展的需要。農村社會組織不健全不完善,也是制約農村社會管理水平提升的主體因素之一。
(四)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較低,難以發揮其農村社會建設主力軍的作用
農民作為農村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主體,是農村各項事業的參與者和推進者。由于受到農村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制約,目前中國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整體上還處在一個較低的層次和水平,科學文化素質、政治素質、法律素質普遍較低,政治參與能力、市場經營和管理能力、自我發展和創新能力較弱,從而制約了廣大農民參與農村社會建設的能動性和主體作用的發揮。
三、主體視角下農村社會管理水平提升的具體途徑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一切社會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作為主體的人,沒有人就沒有社會,沒有人的發展就沒有社會的進步。因此,提高農村社會管理的水平,加快農村社會建設的步伐,必須提升主體的素質和能力。
(一)加強農村基層黨的建設,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能力和領導水平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農村社會管理的政治領導核心,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提高其領導能力和領導水平,是提升農村社會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首先,基層黨組織要更新領導理念,要樹立發展意識、創新意識、服務意識、法制意識等;其次,加強對黨的領導干部的選拔、教育和培養,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再次,完善領導體制,鄉鎮黨委要按照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要求,正確處理與鄉鎮人大、政府的關系,建立起有效服務農村社會建設的管理體系;最后,改進黨的領導方式,要把堅持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依法執政,民主執政,科學執政。
(二)強化農村基層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提高農村基層政府的社會管理水平
提高農村社會管理的水平,必須強化農村基層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首先,農村基層政府要實現職能定位的轉換,必須從經濟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從行政控制型政府向依法行政型政府轉變,從權力政府向責任政府轉變;其次,農村基層政府要更新政府管理理念,要樹立法治政府、有限政府、服務政府、責任政府的理念;再次,要創新政府管理運行機制,努力建構一套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的決策、執行、監督的政府管理運行機制;最后,要切實加強對農村基層公務員的培訓,通過培訓工作法律化制度化、培訓機構職業化、培訓內容科學化、培訓方式多樣化、培訓手段現代化等措施,提高基層公務員社會管理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三)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村社會組織,完善農村社會組織的類型、結構和功能
農村社會組織在農村社會建設和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群眾性社會組織對農民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所以,提高農村社會管理的水平,除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府的作用外,還必須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村社會組織,完善農村社會組織的類型、結構和功能:一是要大力培育新的社會組織,特別是培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科技組織、文化組織、社會中介和服務組織等,擴大農村社會組織的規模,完善農村社會組織的類型和結構,提高農村社會組織的整體實力;二是加強政府對社會組織的指導和管理,通過對農村社會組織的工作人員和從業人員進行教育和培訓,提高其政策素質、法律意識和業務水平,增強社會組織的活動能力、組織和管理能力、資金籌措和運作能力;三是加強農村社會組織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努力實現農村社會組織管理的法制化。
(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發揮農民在農村社會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必須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首先,要培育農民的主體意識。主體意識是農民對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自覺意識,培育農民的主體意識有助于增強農民的市場意識、權利意識、自主意識、民主意識、創新意識,有助于提高農民參與農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的自覺性,是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的前提。其次,要提高農民的市場經營和管理能力。經營管理能力是指農民在農村商品生產經營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素質和水平,包括市場預測和決策能力、農業生產的組織和管理能力、市場營銷和開拓能力等。提高農民的經營和管理能力,既有助于發揮農民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也可以為農民參與農村政治、文化等活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再次,要提高農民的政治法律素質和政治參與能力。現代社會是民主法治社會,通過制度化的途徑,依法參與社會的政治生活,是公民的基本權力。提高農民的政治法律素質和政治參與能力,可以充分發揮農民在農村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推動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最后。要提高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自我發展能力,是農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斷謀求自身生產生活改善的能力,包括對新知識、新觀念、新技術的接納和運用能力;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創新的能力;創業和事業拓展能力等。農村社會管理貫穿于農村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提高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可以為農民參與農村社會管理提供持久的動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