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主任工作是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紐帶,班主任的價值理念、工作思路、方向及投入程度直接影響到班級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影響到學生學習、實踐的著眼點及班風的好壞。所以,重視與加強班主任工作,對營造積極向上、和諧共榮的校園文化氛圍是有益的,對于學校的長遠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
關鍵詞:民辦高校;班主任工作;學生特點;學生成才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5-0180-02
高校常規的學生管理是以校學工處—院黨支輔導員—班主任為主線的三級管理模式,班主任處在學生工作的最前線。班主任的價值理念、工作思路、方向及投入程度直接影響到班級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影響到學生學習、實踐的著眼點及班風的好壞;而班級建設的好壞又直接影響到整個學校的校風及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地開展。所以加強班主任工作,對營造積極向上、和諧共榮的校園文化氛圍是有益的,對于學校的長遠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
學生是學校的主體,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直接對象,所以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就是了解學生。民辦高校的學生是高校大學生中相對特殊的群體,他們既有大學生的共性特點,也有著顯著的不同點,故民辦高校的班主任工作也應有其差異性。筆者結合所在學校學生管理工作與近年來的班級管理思路與實踐,提出幾點粗淺的思路。
一、民辦高校學生的特點
民辦高校的學生是“三本”及專科學生,他們相對于一、二本的學生來說,差異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遠大理想的不足與現實物欲追求的強烈
考入民辦高校的大部分學生自初、高中以來成績都不甚優秀,長期以來被標記為“校園弱勢群體”。學習上長期“弱勢”的挫傷與自我否定,導致位數不少的學生喪失遠大的理想,進而缺少學習、成才的內在動力,特別在學習上有“破罐破摔”的心理傾向,另一方面,又由于大部分學生家境相對優越,家長對孩子從小的溺愛與養尊處優,也使得他們從小對金錢有種天生的依賴與渴望,導致學生有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傾向。平常總會不時地用純粹的經濟效益來衡量個人回報,對物欲追求就異常強烈。
(二)自卑與自信的矛盾綜合體
部分學生由于長期以來成績較差,“鏈狀效應”導致在校園班級內不“合大群”,自建“小群”,形成惡性、甚至痞性“小團體”,后通過其他非學習成長型路徑尋找存在的“價值與尊嚴”,從而獲得所謂的心理滿足與虛榮;或集體沉迷于網絡游戲,通過網游實現虛擬世界的成功,找回現實中失去的尊嚴。主生活圈里的自卑與非正常路徑的盲目自信交織融合成一個矛盾的綜合體,在矛盾中迷失自我,最后容易形成“回頭是岸”、“和尚撞鐘”、“社會危害”型三類不同的群體。
(三)習慣性無所謂與偶發性有所為的心理沖突
學生的主體生活就是在校園內學習。校園內的習慣性挫敗,讓部分學生對學習相關的事情從失去信心、到不感興趣、到完全放棄,上學聽課成為例行公事或完全是出于應付父母與學校的壓力,內在學習動力缺失;偶發性事件對其心靈的觸擊與老師的引導教育只能給學生短時間的驅動力,其自身缺少持續的內在動力源,教師的引導與思想教育效果欠佳。
(四)自控力較差,但思維、交際活躍
部分學生正是因為內在動力不強,自控力差,導致學習成績不好,而淪為班級里的“差生”。他們對第一課堂的無所謂,進而傾向活躍在第二課堂,對這部分學生來說,課余活動能力增強、思維相對活躍、社會交際能力優于其他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反而促成其社會競爭的優勢能力。
(五)安逸環境下的進取心與個人責任感的缺失
部分學生家境相對優越,從小的“蜜罐”生活和家庭啟蒙教育的缺失,及后期的寵愛甚至溺愛,讓部分學生根本不需要吃苦、努力就可以獲得想要的東西,導致其成長過程中逐漸喪失了進取心與責任感,平時又害怕吃苦,不愿進取,又貪圖安逸享受。
二、針對特點,制定方案,重在落實
筆者以“長遠為成才”和“短近促就業”為總體思路,依據學生及心理專業特點,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班主任工作:
(一)以就業和成才為導向的理念教育
在人才市場化、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社會背景下,就業將始終是大學生的頭等大事,也是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核心目標之一。所以班主任開展工作,也同樣要圍繞這一核心,一切工作都要以學生專業水平、職業素質、社會工作能力提高為落腳點,確保落實短近為促進學生就業,長遠為學生成才發展的理念。就業是基礎,成才是發展。就業與成才是同一問題的兩個層面,它們的內在要求是一致的。只有通過提升學生在就業中的核心競爭力,為學生樹立自信,找回自我,才能扭轉其長期形成的習慣性“陋習”,進而逐步引導學生自覺自發、自主地學習,確立人生奮斗目標,實現自身價值。
鑒于以上的理念,新生入學初的第一次班會就應該開展討論諸如題目為“上大學為了什么?該做些什么?”等主題班會。通過班會讓學生了解當前的就業基本形勢與現狀,讓學生知道提高自身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性,使學生的學習目標得以明確,學習態度得以端正。樹立大學時代是要為獨立人生而準備,為成人、成才而打拼的思想。同時扭轉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以學習成績為核心的價值衡量體系,轉變為以促進能力提升為核心的價值衡量體系。
其次,讓學生了解自我,找準與之匹配的職業目標。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了解自我——性格大交流”和性格測評技能培訓,讓學生了解自身性格及能力的優弱勢,鼓勵學生加入適合自己和感興趣的社團,彌補各自的“短”與“缺”,進行職業定位與規劃。
再次,建立“讀好書、明是非”的班級文化載體。開展每月一次“讀一本好書”主題交流班會,讓每個學生上臺通過PPT演講的形式,分享精彩篇章與個人收獲。
通過多種活動的開展,潛移默化地讓很多學生自覺地認識到自身的長處與不足,優勢與劣勢,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發展方向與人生定位。
(二)以職業素質養成與提高為目標的能力教育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工作生活、服務社會。學生在大學期間的生活學習中逐步養成和提升自身職業素質,對提前適應社會、順利就業、進入良好的工作狀態都是有益的。為此,在落實《學生手冊》相關規定的基礎上,需要制定班級管理制度,把學生校園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納入班級管理體系,形成班級特有的、個性化的管理制度。比如曠課達五課時,在班會上作檢討并接受班級同學提出的懲罰性節目等;班委及寢室長輪流值周制度,培養學生的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服務意識;通過硬性指標要求學生每學年參加集體活動不少于十次,以提高班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定期組織學生集體觀看《員工精神》、《個人管理》、《時間管理》、《金正昆講禮儀》等職業視頻講座,引導、培養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職業操守與職業道德意識等等。
(三)以社會實踐為主體的體驗教育
社會實踐讓學生可以及早接觸社會,了解行業及各類職業特征,感受企業日常管理與工作流程與考核,同時也可以體驗工作帶來的樂趣,品嘗生活的艱辛與不易,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及處世態度,也同時可以讓學生在各類實踐中根據自身特點,確定職業方向。為此,為了鼓勵學生社會實踐,筆者在所轄班級開展實踐月、實踐周等實踐活動,規定每學年每生社會實踐次數不少于十次;為了鼓勵全員參與,每兩個月開展一次社會實踐成果報告會,現場隨機確定發言同學,讓學生上臺講述實踐的收獲與體會、得失與成長,共同分享工作帶給他的歡樂與痛苦,并接受同學們的提問。經過實踐為主體的體驗教育,使整個班級的學生對社會、企業都有不同程度的新認識,形成了良好的社會實踐氛圍。
(四)以關注困、留、退、復為核心的愛心教育
弱勢群體的問題是班級管理的一項重點工作。班級弱勢群體的狀態直接影響到整個班級的穩定,而只有班級穩定才能更好的開展各項工作。我們把班級弱勢群體基本可分為經濟困難、學習困難、心理困難、就業困難四類。這一群體雖然人數少,但影響大,所以班主任要一對一關注、幫扶、跟蹤與反饋。對經濟困難的學生,及時了解家庭經濟困難程度,除了提供助學金和校內勤工儉學崗位外,鼓勵其利用課余時間去校外兼職,既解決生活問題,又豐富工作經驗。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在班級里開展“一幫一結對子”活動,采取自愿互助的原則,并持續跟蹤,定期考核,避免“學伴”變成“玩伴”。對心理困難的學生,班主任在幫扶時要具有很強的技巧與專業技術,做疏導工作時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否則事倍功半。筆者堅持利用空閑時間談心、聊天、幫助尋找知心朋友的方法,使學生逐步形成自信、自愛、自強的健康心理狀態。留級生與復學生要發揮學校與家長的聯動作用,齊抓共管。留級、復學生往往會在新班集體里顯得格格不入,心理壓力大,班主任除了要充當同學交流、學習的“黏合劑”與“潤滑劑”外,也必須通過學生家長和任課教師的作用,共同關注、特別輔導,讓其逐漸融入新班級體中去,使其在新集體中健康成長。
結束語
班主任工作是直接面對個體對象的工作,工作必然千頭萬緒、瑣碎繁雜。又由于工作對象的個體差異,所以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的方式方法更是千差萬別,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筆者總結四個字:“眼高手低”。就是視角要高,要把握民辦高校學生特點,站在為學生成才的高度,來制定班級建設方案,而出手要低,就是要能全身心投入,去了解學生,愿意做雜事、做細事、做小事,引導扶助學生成才。
參考文獻:
[1]章清,金勁彪.民辦高校學生特點及思想政治工作[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4,(2).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