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三農”問題是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重點問題?!叭r”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農民收入問題。本文以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鄉南宮村農民收入差距的現狀、影響農民收入增加的制約因素為分析重點,展開對增加我國農民收入的研究。研究表明,南宮村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集體經濟、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實行社區股份合作制、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強勞動力培訓等方法使原本落后的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踐證明想要走郊區城鎮化進程這條路增加農民收入,必須經過改革,找到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
關鍵詞:農民收入;新農村;股份制;產業化;鄉鎮企業
一、引言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十三億人口就有九億農民,所以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由此,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次農民收入調查分析以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鄉南宮村為研究對象,采取了“座談”和“個別交談”等調查方式,所調查農戶生活水平分別涉及“優、中、差”三個等級,覆蓋了南宮村三個較大規模生活社區,基本反映了全村農民的實際情況。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份,選取50人進行單獨訪談,調查對象為10位農村基層干部,人均純收入4000元以上;40位普通農戶,人均收入均在3000元以下。50戶調查戶中,沒有單靠第一產業生存的農戶,其中8戶家人中有從人事觀光農業,并有2戶收入較高;19戶靠第二產業生活,其中7戶收入較高;23戶靠第三產業(包括打工),其中收入較高戶10戶。經過調查和匯總分析,形成了如下調查分析報告,,以期通過對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鄉南宮村成功發展產業使農民增收的經驗,進一步探討中國農民增收及農村發展模式問題。
二、南宮村經濟現狀

豐臺區王佐鎮是北京市33個中心鎮之一,位于永定河河西地區。南宮村是王佐鎮政府所在中心村。有810戶, 2390人,1300多勞動力,占地面積4.5平方公里。過去的南宮村是一個有名的窮村,以種植業為主,從事大田農作物的生產與管理,經濟基礎差、生產結構單一、農民生活長期處于生活低水平狀態。198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只有442.6萬元,集體固定資產12萬元,農民年人均收入僅526元。
改革開放以后,南宮村依靠當時僅有的一個村辦企業——磚廠,采取“滾雪球”的方式,不斷積累資金,先后辦起養豬場、養雞場;又創辦了南天機電設備廠,航南金屬結構加工廠等一批工副業;隨后,南宮市場、南宮娛樂城等一批三產項目應運而生。
2000年以來,南宮村村級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實現了股份合作制改造,逐漸發展出了一個集團公司和11個子公司及下屬的23個企業。近年來以年均10%的速度提高職工工資水平;而且村集體還建立了職工退休金、養老金、醫療補助等社會保障制度。不僅如此,南宮村還投資近3000萬元,實施舊村改造工程,改善村民居住條件。已建成12萬平方米的高層住宅樓房和兩層別墅式住宅小區,有680戶村民搬遷上樓,原來的村莊已經變成由文化商業區、生態居住區和產業發展區組成的城鎮化社區。

對于村民就業的問題,目前,全村800名勞動力全部在村辦企業就業,安排周邊地區1000多人就業,外省市也有將近3000多人在這里工作。
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實現6.25億元,比2000年的2.5億元增長了2.5倍,利稅總額預計達到9000萬元,比2000年的2500萬元增長了2.6倍,年均增長52%,人均收入達到16000元,比2000年的8000元增長了一倍,年均增長20%。至2008年,南宮村年人均收入上升到2萬元,全村固定資產達到10億元。
南宮村的發展直接帶動了周邊鄉鎮發展,是郊區農村城市化進程中典型的代表,同時,也是新農村建設中的成功案例,專家稱之為“南宮模式”
所謂“南宮模式”,是指自南宮村改革開放以來,實行家庭承包制,依靠集體經濟發展二、三產業,同時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最終找準自己的產業和功能定位,并在改革的過程中,經過各種措施,實現了農民的城鎮化轉移,完成了由新農村建設向城鎮化發展的轉變,切實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民收入。
三、“南宮模式”發展歷程及經驗總結
1、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實行社區股份合作制,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南宮村改變單純依靠傳統農業,靠大田作物生產的生產方式,整合了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擴大了企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在股份合作制改造后,成立了北京南宮恒業工貿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改制或組建了恒拓塑鋼制品有限公司、同德利建材有限責任公司等多家企業。 村民成為股東以后,參與企業的利潤分紅,村民主動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提高了工作熱情。廣大村民真正實現了“離土不離鄉,失地不失業,生活有保障,工資年年長”的愿望。
其間,南宮村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精品農業、加工農業和觀光農業。通過利益趨動和市場的紐帶,以公司加科研加農戶的組織形式,實現了企業高效、科技進步、農民增收的目的。目前,一個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以及觀光旅游、娛樂休閑、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現代高效農業園區已經建成。
2、發展第二產業支柱型企業,打好經濟基礎,穩步提高農民收入
近幾年來,南宮村通過房地產開發業帶動相關建材業,擴大市場占有率,積極拓展企業原有產品的延伸領域,建成了京郊新型建材第一村。
1998年,南宮村投資1036萬元,建成了北京市南宮砌塊廠。2000年,該村再次投資1032萬元建成了頁巖粉煤灰空心磚廠,并以股份制形式投入運營,年生產能力達到5000萬標準磚,初步形成了新興建材產業化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南宮村成立了建筑公司、汽車運輸隊、門窗廠、攪拌站等企業,依靠建筑業拉動建材業。
第二產業的發展,不僅解決了大批農民就業問題,更為南宮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農民有了依靠有了工作,生活有了保障。南宮村的第二產業還有少數是自給自足的小型企業,正是這些企業,為南宮村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工作,村里的經濟才有如此的發展。
3、以第三產為龍頭,大力發展京郊旅游業,最終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2001年,南宮村抓住契機,充分利用資源優勢,以及全鄉旅游業發展的大環境,全面啟動新農村旅游建設,形成了京郊旅游第一村的局面。隨后,又相繼建成了南宮賓館、鑫客隆超市、文化休閑廣場、食品街、花卉市場、公交總站等等,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南宮文化商業一條街,使南宮村第三產業的龍頭地位初步確立。2000年,南宮村與首都科研院所合作,成功開采出了高質量的地熱溫泉水,并相繼建成了由特種水產養殖基地、溫泉垂釣中心。南宮村充分利用地熱水的熱能和有效元素,實行梯次開發和綜合利用,廣泛用于采暖、醫療保健、洗浴、游泳、溫室種植、養殖等領域。目前南宮村已經建成了世界地熱博覽園、溫泉垂釣中心、地熱科普展覽中心和溫泉水世界等,成為了“中國地熱第一村”。實現了一次開發、梯次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促進了產業比例的優化,最終完成了由傳統農業向都市型現代農業的轉型。
4、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勞動力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是農民增收的必經之路
南宮村從1996年開始就著手于基礎設施建設。先后修建村域公路5條,全長45公里,形成了三橫兩豎的村域交通網絡。在舊村改造、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上,南宮累計投入不下 5億元。這種做法不論從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高度看,還是從打造環境品牌、積聚經濟發展后勁上看,都是具有戰略眼光的。
此外,南宮村特別注重了提升文化的影響力和滲透力。他們加強了干部職工專業技能培訓和學歷培訓,舉辦了房地產、建筑、旅游及電工、架子工、電腦、家政服務等技能培訓班,共有337人接受培訓,其中11人取得了國家勞動部頒發的建筑業項目經理資格證書。對外來務工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文明公約、法律法規等教育培訓,累積培訓人數達5500人次。共培養了40名中專生、102名大專生和4名本科生。從而大大提高了勞動人口的勞動質量,使企業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極大提高。
5、中心村在郊區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首選地點,對農民增收有重要意義
中國近年來城鄉收入差距逐漸擴大,重點鎮中心村便成為首要考慮的試點地區。南宮村近十年的發展證明,中心村的發展對郊區農村具有很大的帶動作用。郊區小城鎮雖然在農民異地遷移型城市化進程中作用不大,但在村鎮整合、遷村進鎮的改造中,卻可以解決當地農民的城鎮化轉移問題,并成為城市郊區化擴散中經濟和人口的積聚地和重要載體。
但是,郊區現在存在的問題是小城鎮的區域功能和產業定位細化或具體化不夠,缺乏科學全面的規劃,特別是重點鎮這個層次,產業和功能的特點不突出,多數雷同,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應抓緊對重點鎮里中心村按功能分區進行產業和功能定位,并進行科學的規劃指導。郊區應該選擇區位條件優越、發展基礎好、潛力大的建制鎮作為重點鎮,真正形成集聚效益和競爭優勢,帶動轄區內的農村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四、結論
發展集體經濟,是我國憲法規定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之一。南宮村的經驗證明,不論是加快城鎮化進程,還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離不開集體經濟這一重要的經濟基礎。一般來說,農村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無非是兩個演變趨勢:第一類是在農業專業化、產業化地區,隨著土地承包權的流轉和集中,大量專業農戶的形成和發展,使原來的社區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改革轉變為專業性、服務型的合作組織,為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第二類是農村城市化、城鎮化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向現代企業制度方向轉變,并完成與社區社會組織的分離,以獨立的企業形態與城市經濟、社會溶為一體。選擇有效的集體經濟形勢是一切工作的基礎。
隨著農業結構逐步向合理的方向調整,我國農民收入增加的后勁進一步增強,特別是非農產業占農村經濟的比重不斷提高,為農民收入增長提供了動力。去年鄉鎮企業增加值占農村社會增加值的比重已達64%。所以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增收主要來源。但是在第一類和第二類集體經濟形式的比例上要從宏觀經濟角度進行有效控制,中國畢竟是人口大國,如果大多數農村選擇第二類集體經濟形式雖然可以有效增加該地區農民收入卻不可取。所以,從南宮村的實踐經驗總結,沒有集體經濟不行,集體經濟不改革也不行。想要走郊區城鎮化進程這條路增加農民收入,必須經過改革,找到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
參考文獻:
[1] 付志方,關于增加農民收入問題的對策思考[J].理論前沿,2001,(1).
[2] 牛若峰,中國農業現代化走什么道路[J].中國農村經濟,2001,(1).
[3] 南宮村村委會,南宮模式帶出的王佐道路 [N].2007
[4] 農業部, 中國農業概況[N].2007
[5] 韶關市統計局, 關于農民的調查報告[R].2007
[6] 南宮村農工商聯合公司, 豐臺區王佐鄉南宮村農業結構調整材料[N].2001
[7] 劉俊杰, 析農民增收的新路徑[J].理論導報,2008,(8)
[8]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R].2008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