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產生與發展的基礎,虛擬經濟在經濟繁榮時期的過度膨脹必然形成經濟泡沫。泡沫的破滅,導致資金鏈斷裂沖擊實體經濟的運行。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機背景下冰島破產與迪拜債務危機的根源基礎之上,論證虛擬經濟必須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
關鍵詞:虛擬經濟;實體經濟;泡沫;金融危機
2007年初爆發的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沖擊,時過兩年,金融危機的陰影仍在持續蔓延。2008年10月6日,冰島總理吉爾·哈爾德發表電視講話,申明受美國和歐洲銀行業的危機沖擊,冰島正面臨全國性破產風險。2009年11月25日,作為迪拜主權投資公司,迪拜世界宣布暫停償還債務六個月,由此引發全球股市紛紛下挫。探究冰島破產與迪拜債務危機,其根源均在于金融危機背景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脫離,危機被引爆,造成經濟嚴重動蕩。
1.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內涵和關系
1.1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內涵
實體經濟是指物質資料的生產、銷售及直接為此提供勞務所形成的經濟活動,同社會生產、再生產、資金循環與周轉等經濟現象密切相關,主要包括農業、工業、商業、建筑業及交通運輸業等產業部門,為一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提供堅實基礎。虛擬經濟相對實體經濟而言,是經濟虛擬化的產物,由馬克思的虛擬資本衍生而來。
虛擬資本產生于借貸資本和銀行信用制度基礎之上,可作為商品用于買賣,實現資本增值,其本身沒有價值,但它所代表的實際資本已投入生產或消費領域,包括股票、債券等。虛擬經濟產生于具有信用關系的虛擬資本,伴隨著信用經濟的高度發展而繁榮。與以成本和技術定價為支撐的物質價格系統不同,資產價格系統基于資本化定價方式,受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虛擬經濟運行具有內在波動性。廣義地講,虛擬經濟包括金融業、房地產業、博彩業、收藏業和體育經濟等。
1.2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形成的物質基礎,虛擬經濟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兩者關系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a、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相應虛擬經濟與之配套。
首先,隨著實體經濟的發展,儲蓄額不斷地攀升,過高的儲蓄率限制了生產投資的增長,難以發揮規模經濟。虛擬經濟聚集社會閑置資金,為投資有效規模的企業提供機會,從而使社會資本配置趨于更優。
其次,在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資產的產業轉移與重組因不同產業部門,產品、技術、工藝及相應生產設備的不同,存在專業性實物資產的轉移困難和進入障礙。
虛擬經濟通過產權商品化、價值化和證券化,不僅技術上解決了實物資產轉讓的各種困難,而且可以打破所有制、地區和行政隸屬關系的界限,依據社會發展需要和資本增值最大化本性,通過產權分割、裂變、轉讓、組合和控制等復合手段,實現資產價值資本的流動。政府可以運用虛擬經濟中資本、產權的證券化,調節實體經濟運行,優化組合資金和社會資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此外,實體經濟的運行面臨多方面風險,虛擬經濟為投資者分散和轉移風險提供一定的方式,對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b、虛擬經濟嚴重脫離實體經濟危害社會經濟的發展。
早在一個半世紀前,馬克思考察以英國為代表的早期資本主義經濟,告誡人們須認清虛擬經濟的實質及其發展所帶來的嚴重危害。
首先,過度膨脹的虛擬經濟,使投資于股市、匯市和房地產的收益率較大幅度超過實體經濟,在高投資回報率的誘惑下,大量資金從生產性領域流入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減少了實體經濟的資金供給,對生產性投資產生擠出效應,造成實體經濟的萎縮。
其次,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增加實體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虛擬經濟的杠桿效應,使利潤與風險成倍增加,在預期收益影響下,導致投機猖獗。銀行作為虛擬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繁榮表象下,容易脫離實體經濟的需要,發放大量貸款提供信用,引發證券與房地產過度投機,使得證券與房地產的價值與價格嚴重脫離,出現經濟泡沫。若一旦泡沫破滅,必將引起資產價格的暴跌,企業資金鏈斷裂,實體經濟大幅縮水。
再次,虛擬經濟的跨國擴張給國際經濟帶來動蕩和危機。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度逐漸提高。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程度遠高于實體經濟,一國與地區的經濟波動不僅影響本國實體經濟,而且通過國際市場傳播引發全球性波動。在迪拜宣布為期半年的“停頓償還”計劃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全球金融市場普遍下跌。其中歐洲三大指數當日下跌均超過3%,香港恒生指數下跌4.84%,日本跌幅3.22%,國際金價下跌2.5%,國際油價下跌4.5%。
綜上所述,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虛擬經濟的產生源于實體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虛擬經濟的發展必須與實體經濟相適應。適度的虛擬經濟有力地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但虛擬經濟的規模和發展速度若大大超過實體經濟,形成虛擬資產價格泡沫,一旦遭受外界沖擊,陷入流動性缺乏的困境之中,會嚴重影響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轉。
2.對冰島破產和迪拜債務危機的思考
冰島位于格陵蘭島和英國之間,被視為北歐五國之一,人口僅31.3萬。從產業結構來看,漁業是冰島傳統的經濟支柱產業,工業以漁產品加工和煉鋁業等高能耗為主,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其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
近年來,在金融全球化浪潮下,冰島走上一條“棄實業,金融膨脹”的發展之路,社會經濟資源向扶植金融產業方向傾斜。為快速發展金融業,實施了高利率、低管制的金融政策吸引外資,并在國際資金市場大量借入低利短債,為此冰島三大銀行所欠外債超過1000億歐元。2005年至2007年,冰島金融業迅猛發展,銀行業向私人部門提供的信貸增長額占GDP比重居全球第一。金融、地產及建筑業逐漸占據經濟主導地位,2006年在GDP中的比重高達37%。與此同時,漁業這一傳統的主導實體產業持續萎縮,在GDP中的比重從1996年的13.8%下降到6.6%。2008年9月,冰島銀行業資產總值高達該國GDP總量的8倍。冰島的發展已不再主要依靠本國的實體經濟,轉而尋求國際金融業,大力拓展虛擬經濟規模。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金融市場流動性緊縮,貨幣市場融資停滯,銀行業陷入流動性危機。人們喪失對銀行償債能力乃至整個國家的信心,紛紛拋售冰島貨幣。冰島克朗價值暴跌,引發通貨膨脹,嚴重打擊了這個依賴進口國家的貿易。
迪拜位于阿拉伯半島東部,北瀕波斯灣,西鄰卡塔爾,西和南與沙特阿拉伯交界、東與阿曼相連,海岸線長734公里,人口226.2萬,約占全國人口的41.9%。迪拜實行開放的政策,目前迪拜常住居民約80%為外來人口。地處沙漠和海洋中的迪拜曾以漁業和駱駝運輸為生,這種落后的生產方式曾讓這個國家處于貧困的狀態,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石油的發現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迪拜石油存儲量雖十分有限,僅占GDP的6%,但迪拜政府充分利用石油所帶來的資金發展城市基礎建設,將迪拜建成了中東地區金融、商業與航空中心。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迪拜就著手建造一系列世界級的基礎設施。七星級酒店、世界島等各種驚世駭俗的現代建筑。世界最大的機場,最大的購物中心等項目為迪拜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也使這個彈丸之地吸引來大量外來人口,導致迪拜內需猛增。與此同時,石油財富催生海灣國家增加信貸,大量熱錢急于尋找出路,使迪拜成為理想的投資地。在巨額的經常性帳戶順差和高通脹刺激下,迪拜逐漸在熱錢投機推動下從貿易經濟轉向房地產經濟。
隨著高端房地產項目的不斷擴張,地產價格的飆升又吸引了更多熱錢,迪拜虛擬經濟持續膨脹。2008年1月,整個海灣地區規劃及在建項目總額達1.6萬億美元。2009年1月已達2.54萬億美元,其中沙特和阿聯酋的項目占70%,阿聯酋的項目則主要集中于迪拜。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熱錢開始迅速逃離,由于缺乏流動性,銀行收緊抵押貸款閘門,凸顯出迪拜巨大的債務危機。
縱觀冰島破產和迪拜債務危機,皆由繁榮時期過度膨脹的虛擬經濟嚴重脫離實體經濟,引發金融泡沫。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全球信貸縮緊,資金鏈斷裂,資產流動性不足,虛擬經濟的破裂最終使實體經濟受到拖累。正如馬克思所言:“信用制度的發展和虛擬資本的擴張孕藏和積累著危機因素,正是信用制度在繁榮時期的驚人發展,正是對信貸資本的需求在繁榮時期的巨大增加,以及這種需求在繁榮時期容易得到滿足,造成了停滯時期的信用緊迫,這必然會引起經濟的劇烈動蕩”。
3.結論與啟示
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為解決現實資本的流動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交易費用,分散實體經濟風險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制度安排。虛擬經濟產生于實體經濟,然而虛擬經濟一旦形成后相對實體經濟有一定獨立性,虛擬經濟的擴張會不斷脫離實際生產過程,但是虛擬經濟的發展應以實體經濟為基礎,虛擬經濟的良性運行要以服從和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為條件。虛擬經濟的規模和發展速度大大超過實體經濟使得部分資產市價嚴重脫離其實際的預期收益,經濟泡沫不斷產生,在虛擬經濟虛假繁榮的表象下,金融和房地產領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資金。實體經濟因受投資遏制,生產效率不斷下降,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矛盾不斷尖銳,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矛盾被引爆。虛擬經濟的資金鏈斷裂,過度膨脹的金融資產喪失價值基礎,最終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與經營,抑制實體經濟的增長。不足為奇,冰島總理在這次國家破產后無奈地說:“我們還是去多捕一點魚吧”。
探尋國外經濟問題的原因歸根結底是要從中能夠得到有益的啟發。中國資本市場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在推動經濟體制和社會資源分配方式變革以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國資本市場政府參與度大,監管體制落后,法律體系不健全,難免在發展的過程中脫離實體經濟,滋生以投機為主的虛擬經濟,形成經濟泡沫。因此,金融部門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對貨幣供給量的控制,引導資金向實體經濟轉移,防止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脫離,促進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
a、逐步規范金融市場。虛擬經濟的發展依托金融市場,金融市場的發展受實體經濟和金融總體進程制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要求金融市場體系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序開放,完善基礎金融市場,確保基礎資產的質量。加強同業拆借、票據、外匯、股票債券市場的規范建設。加速金融市場的立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加強信息披露和市場透明度,規范證券交易,在發展中逐步完善金融市場。
b、增強宏觀調控有效性。宏觀調控部門需要努力調節全社會資源總量,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協調配合,有效調節社會的均衡發展,增強實體經濟發展動力,以實體經濟的發展帶動虛擬經濟發展。
c、加強金融監管。加強金融監管不僅要加強金融監管部門的協作配合,健全虛擬經濟的運行規則,還要加強對虛擬經濟的監測和預警,建立以可承受虛擬程度系數為主要指標的虛擬經濟預警系統,如信貸風險預警機制,嚴格控制貸款質量,對銀行貸款進行貸前審查和貸后監督,控制貸款發放質量,盡可能避免虛擬經濟的波動給實體經濟造成破壞。
參考文獻:
[1] 鄧學衷,顧寧.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機制及建議[J].金融與經濟,2000(10) :24-26.
[2] 賴文燕.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金融與經濟,884IJ:39-42.
[3]張敏.冰島,國家破產?[J].世界態勢,2008(21):32-33.
[4]王家強.冰島金融危機的起因,教訓與啟示[J].貨幣市場,2008(12):44-48.
[5]陳斯佳,錢聰.迪拜的發展模式[J].環球視點,2009(08):36-39.
[6]李燕然.迪拜夢醒[J].韜略天下:44-49.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