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資源中的不可再生資源與其他資源相比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的特征,因此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進行資本價值的損耗計算,這樣才能得到國民經濟真實水平的反映,更為重要的是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本文以我國1980年~2008年石油天然氣資源開發利用數據作為對象,利用使用者成本法對其進行實證計算,分別計算了幾種不同折現率下我國油氣資源的資本價值損失量,發現我國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造成了嚴重的價值折耗而未得到補償,據此得出加快我國油氣資源可持續利用刻不容緩的結論。
關鍵字:使用者成本法;油氣資源;價值折耗
引言
中國能源資源總量比較豐富,但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低。2006年,人均煤炭資源擁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氣資源擁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經濟快速發展是一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高能耗、高投入、低附加值是增長特點,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導致了對能源需求的迅速上升。中國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產及消費國,經濟正處于以資源密集開采和快速消耗為特征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加快的進程中,能源資源的有限性與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
能源資源開采利用的外部性主要體現為環境污染和資源耗減。能源在生產、運輸和消費各階段會不同程度地損害環境,產生外部環境費用,這一外部性已受到重視,而且相應的治理政策措施不斷出臺。然而,資源耗減的成本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常常被忽略,由于沒有進行資源價值補償,資源開采帶來的代際損失非常驚人。本文運用國際上考察代際補償最為常用的方法——使用者成本法,對我國油氣資源進行價值折耗的計算,針對分析結果提出我國油氣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建議。
1、使用者成本法的原理
使用者成本概念最早是由Marshell提出,后來Keynes將其定義為由于設備使用造成的設備價值的減少,目的是想通過這樣的定義將現存的非現實主義的經濟理論帶回到現實中來?,F在,使用者成本則常常被用來分析非再生資源的實際生產流問題。使用者成本的含義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理解。廣義使用者成本是指經濟活動當事人為稀缺資源的正常使用而支付的費用。它是用某種方式使用某一自然資源時所放棄的以其他方式利用同一自然資源可能獲得的最大純收益。而狹義的使用者成本是從資源的動態有效配置角度考慮使用者成本,認為它是指現在使用一單位資源對未來使用者造成的機會成本,或者說是現在使用資源所放棄的將來使用可產生的收益,也可稱之為資源使用的跨期機會成本。對使用者成本這一理解類似于Hotelling的自然資源開發的經濟租和Hicks的“可持續收入”,這一意義上的使用者成本是資源動態有效配置和代際補償的基礎。使用者成本的最終取向是用以補償資源的正常損耗,比如開發替代資源、勘探、發現新資源,促進自然力恢復,從而保證資源環境資本非減性和服務的可持續性,進而避免人為對資源環境的損害等。
2、使用者成本法的應用
提出用使用者成本法來計量非再生資源價值折耗方法的是EL.Serafy。El.Serafy 使用者成本法通過把各種自然資源尤其不可再生資源看作資本,來考察這樣的自然資本價值量隨時間的變化量(或者說在不同時期之間的改變量)。使用者成本法是通過測算一種不可再生資源的折舊來計算使用者成本并同時考察其真實收入的。El.Seraf將資源資本所產生出來的毛收入(即總產值)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真實收入,即扣除資源折耗后得到真正的收入部分;另一部分為開采這一可耗竭性資源所得到的機會成本(即使用者成本)。El.Serafy認為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要想滿足可持續原則,應該把在有限時間內開采可耗竭性資源所得到的收入用于投資,利用投資得到未來可持續的收入。就像去銀行里存入100元,利率10%,如果每年只取出100×10%=10元,則可無限的取下去;但是如果在某一年取出12元且未用于投資,則意味著本金少了2元,即資本折舊了2元,從而會影響到對未來收入的可持續性。
用數學公式表示El.Serafy 使用者成本法的思想如下:令r為利率(即折現率),R為每年的凈收入(假設為常數),X為每年的真實收入,則無窮期的真實收入X 的現值為:
根據El.Serafy 的假設(把在有限時間內開采可耗竭性資源所得到的收入用于投資),令式(1) 和式(2)相等,即得到真實收入X :
則 El.Serafy的使用者成本為:
于是,El.Serafy 再定義使用者成本為凈收入R 與真實收入X 之差,所以對某一給定資源其使用者成本就等于。El.Serafy 也將該項稱為折耗因子。
那么,1-X/R為資源開采的使用者成本占凈收入的比例,用 d 表示:d=根據(5)式,資源開采的使用者成本由貼現率(利率) r 和剩余可采年限 n 決定。如果 n很長或r 很大,d都將很小。計算表明,當 n 大于50 并且 r 大于0.06時,使用者成本不超過凈收入的5%。
在極端情況下,如果r =∞或n =∞中任何一個條件成立,使用者成本都將為零。前者意味著只注重眼前消費而完全忽視后代福利,后者意味著資源可以永續利用、不會枯竭。大部分現行國民經濟核算把資源開采全部凈收入計入國民收入,至少暗含了其中一種假設 。另一方面,如果貼現率為零,全部凈收入都成了使用者成本,這又忽視了從資源開采得到的真實收入,夸大了資源耗減。
開采凈收入Rt為:
R(Q)=[Pt-AC(Qt)]·Qt(6)
其中,Pt是資源價格,AC是平均成本,Qt是每期開采量,由(5) 和(6) 可得到使用者成本R-X為:
采用(5)式來估計使用者成本占凈收入的比例 d ,只需貼現率、資源剩余可采儲量和目前開采量的數據(后兩個指標的比率即n) 。采用(7)式來估計使用者成本R-X,一個問題是凈收入數據可能不容易得到或不十分可靠。此外,使用者成本法對參數 r和 n 的選擇很敏感,而 r的選擇也較為主觀。關于這一點,El.Serafy指出,該法主要用于對企業開采行為的事后分析,以前的貼現率(市場利率)是可知的,只有用來分析未來資源耗減時,才會有主觀選擇貼現率的問題;也可以根據長期市場利率的變動對 r作定期調整。實際應用中,往往同時考察幾個貼現率下的情形,對比不同的結果。n是資源靜態儲量與當年開采量的比率指標,表示今后各年維持與基準年相等的開采量時資源的剩余可采年限。對于資源新發現量的問題,El.Serafy建議,可通過逐年調整來反映資源儲量的動態變化。
3、我國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使用者成本估計
在對我國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使用者成本d進行估計時,需要獲得我國石油天然氣資源可采儲量、年開采量、貼現率。由前兩個指標可以計算剩余可采年限 n ,即石油天然氣資源剩余可采儲量除以年開采量。由于 El.Serafy法對貼現率r的選擇比較敏感,而發展中國家的貼現率一般高于5 %[7] ,本文采用 6 %~12 %之間的幾種貼現率來對比分析。
我國石油資源的估計結果(圖1)說明:從 1980 年到 2008 年,石油資源的使用者成本占凈收入的比例總體上呈緩慢遞增,并且水平相對比較高。即使以12 %的高貼現率來看,d 的范圍是 9.8 %(1984) ~22.6 %(2008) ;如果貼現率采用6 %,d 在30.3 %(1984) ~46.8 %(2008)之間。我國石油資源儲量不大,剩余可采年限相對較低,這是使用者成本較高的主要原因。
天然氣資源的估計結果說明(圖2):相對于石油資源,天然氣使用者成本占凈收入的比例 d 低很多。對于10 %以上的貼現率,歷年 d 均不足2 %(因數值很低,圖中省略貼現率10 %和12 %的情況) 。以貼現率為6 %的情形看,d 的范圍為 0.3 %(1993 年) ~8.4 %(2008 年)。原因在于,中國天然氣開發利用尚在起步階段,開采量較低,剩余可采年限相對較高。
不論是石油還是天然氣,從2003 年開始,使用者成本占凈收入的比例都在增加,這說明,我國近幾年在加快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油氣資源耗減的成本在增加。本論文以使用者成本法定量分析了現在開發資源對后代福利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分析表明,中國石油資源的使用者成本比較高,自1980年開始緩慢上升。以12%的貼現率看,使用者成本占資源開采凈收入的比例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2.7%上升到2008年的22.8 %;天然氣的使用者成本相對較低,但從2003年開始也在增加,2008年為0.78 %。如果按照6%的貼現率計算,使用者成本還將大幅提高。由此發現,我國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造成了嚴重的價值折耗而未得到補償,據此加快我國油氣資源可持續利用已刻不容緩。
4、結束語
從我國油氣資源的綜合情況看,我國近幾年在加快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油氣資源耗減的成本在快速增加。因此,有必要盡快建立完善的油氣資源定價體系,自然資源價格不應僅僅等于其當期的生產成本,還要加上對后代影響的代際成本(即使用者成本)。只有通過價格手段對代際成本進行補償,才能實現我國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湯芳.自然資源的價值與有償使用研究[J].經濟論壇,2004,(20). [2] 李國平,張云.礦產資源的價值補償模式及國際經驗[J].資源科學,2005,(5).
[3] 王育寶.非再生資源開發利用中自身價值折耗測算方法研究.統計研究,2007,24(1):79-86.
[4]Roger Perman,Yueia,James McGilvmy著(侯元兆譯).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2.624~626.
[5]El.Serafy, 1981 ,“Absorptive Capacity, the Demand for Revenue, and the Supply ofPetroleum”,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 , 8.
[6] El.Serafy, 1989 ,“The Proper Calculation of Income from Depletable Natural Resources i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A UNDP-World Bank Symposium”,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 10 -18.
[7] Hartwick.John and Hageman,Anje.Economic depreciation of mineral stock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El serafy[A].in E.Lutz,(ed.).Toward Improved Accounting for the Environment[C].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1993,211~235.
(作者單位:中石化勝利油田公司財務處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