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和完善中國保險經紀人制度,既是中國保險市場與國際保險市場接軌的需要,也是增強我國保險業的國際競爭能力,促進保險事業健康發展的需要。保險經紀人因其獨特的市場職能,在整個保險業發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目前我國保險經紀制度的發展十分緩慢,尚存諸多矛盾和問題,未能發揮出經紀人制度本身應有的功效,阻礙了保險業的快速發展。文章通過對保險經紀人制度的剖析,確立了保險經紀人制度有利于改變投保人(或被保險)在保險市場上的劣勢地位,有利于促進保險公司規范化經營,加快保險市場的深度開發和保險產品的創新。并從品牌建立、經營管理、法律規范、保險監管等方面探討了如何發展和完善我國保險經紀制度。
關鍵詞:保險;保險經紀人制度;發展完善
一、保險經紀人制度在促進保險業健康發展中的不可替代性
(一)保險經紀人制度的市場職能的不可替代性。保險經紀人是立足于投保人,代表投保人向各個保險公司尋價、對其所要承保的項目進行全面的識別評估,回避、轉移可能出現的風險,以最低的成本為其設計最佳風險管理方案,并提供協助索賠、再保險采購、保險經紀增值業務等專業化的服務。這種特殊的市場職能是保險公司或保險代理人都無法替代的。
(二)保險經紀人制度的經濟價值功能的不可替代性。保險經紀制度的形成與完善,能有效地改善保險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優化保險市場的資源配置和結構調整,促使保險公司致力于險種的開發、風險控制和資金的運用,提高了保險市場的運行效率。保險經紀人利用其專業知識和風險管理經驗,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保險咨詢和風險處理方案,這既開發了社會公眾的保險購買力資源,又促進了保險市場的供給能力,充分發揮著保險經紀人制度的經濟價值功能。
(三)保險經紀制度的信息傳遞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在保險經營中,無論是保險合同訂立時還是保險合同成立后,投保人與保險人對有關保險標的重要信息的擁有程度都是不對稱的。對于保險人來說,保險標的是廣泛且復雜的,保險人無法對承保標的進行必要的風險管理與防范,導致投保人風險意識降低,甚至詐保、騙保,產生道德風險,構成了保險人的信息弱勢。對于投保人來說,一方面,在信息披露缺乏的情況下,投保人很難對保險公司的財務實力、資信等級、經營狀況、服務質量和發展前景做出正確的評價。另一方面,由于保險合同是一種附和合同,加上保險合同條款的專業性與復雜性,致使投保人難以全面理解和掌握保險合同條款,構成了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劣勢地位。而保險經紀人制度通過制定保險經紀人的行為規則,保證保險經紀人在執業過程中站在投保人的立場為其服務,改善了投保人的弱勢地位,避免了由于保險市場信息不對稱給投保人帶來的不利影響,降低了投保人的交易成本,這是保險代理人和保險公司都難以做到和取代的。
二、保險經紀人制度發展現狀與問題剖析
我國現行的保險經紀人制度對培育和完善保險市場,規范保險經紀人的行為,合理有效地配置保險資源,促進保險業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于我國保險經紀人制度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保險經紀公司規模普遍偏小,技術含量較低,業務趨同,人才和技術的缺乏導致保險經紀的市場功效未能很好地發揮。因此,有必要對我國現行的保險經紀人制度緩慢發展進行理性的審視和深入的分析。
(一) 保險經紀機構急劇增加,但缺少品牌化公司。目前國內保險經紀公司數量在呈幾何等級增長,從2001年的全國幾家保險經紀公司,一躍到2009年的400家左右,幾年間全國保險經紀公司的數量增加了幾百倍。大量經紀公司為了生存和發展,未能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實力發展業務,而是只要市場上能找到的業務都做,這種盲目開發的業務模式,無法體現保險經紀公司特有的專業特征與市場職能,更無法建樹自己的品牌。另外,我國保險經紀公司的股東多是大型企業或集團公司(如長安保險經紀公司目前主要從事的是電力保險;航聯保險經紀公司主要是以航空業務為主等),這些經紀公司的服務對象明顯帶有相應的行業背景或商業領域,專業化程度不夠,也難以形成品牌化的保險經紀公司。
(二)保險經紀機構的市場作用明顯偏低。保險經紀人制度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中介制度,很早就在發達國家保險市場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英國保險市場上,保險經紀公司達3200多家,由保險經紀人招攬的業務約占保費收入的60%;在美國保險市場上,約75%的財產保險和責任保險由保險經紀公司安排;世界500強企業,有90%也是通過聘請專業的保險經紀人來采購保險的。而我國保險經紀機構的市場作用卻顯得微乎其微。據保監會統計的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保險經紀公司實現保費收入112.60億元,同比增長21.38%,占全國總保費收入的1.88%;實現營業收入15.36億元,同比增長48.84%。其中,財產險傭金收入12.16億元,同比增長33.92%,占全部經紀業務收入的79.14%;人身險傭金收入1.47億元,同比增長40%,占經紀業務收入的9.57%;再保險傭金收入2345萬元,咨詢費收入1.50億元,占全部經紀業務收入的11.29%。雖然我國保險經紀公司的保費和傭金都呈上升趨勢,但保費收入占整個保險行業保費收入的比例卻還不足2%。因此,我國保險經紀機構無論在規模上還是數量上都無法成為保險市場上舉足輕重的力量。
(三)保險公司與經紀公司未形成戰略合作。由于利益關系和經營模式等問題,導致了保險公司對保險經紀公司持不合作態度。一方面,目前大多數保險公司仍是“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經營模式,都擁有自己的營銷網絡,經紀人的介入不能明顯地降低保險展業成本,甚至導致展業成本的浪費和增加,使得保險公司在行動上對經紀公司加以抵制。另一方面,保險公司自身還不夠強大,未能采取專業化的經營模式,不但未能充分利用經紀公司的特殊優勢來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反而感到競爭危機,對保險經紀公司處處加以排斥。另外,由于我國保險經紀公司采取的是業務處理模式而非風險處理模式的經營方法,無法體現出保險經紀職業的特征,無法獲得保險人的認同和信賴,這也導致保險公司對其采取不合作態度。
(四)保險經紀業務經營管理不規范。目前保險經紀公司在具體業務經營管理上,普遍存在著業務結構混亂、管理水平低下等現象。大多數保險經紀公司缺少對市場的準確定位與對市場客戶的細分,內置的業務部門也缺乏對客戶和險種的針對性,導致了經紀業務的混亂和日常經營中的違規事件出現。如通過虛開發票、虛假批退等手段為保險公司套取資金作為回報,這些不規范的業務經營行為,成為保險經紀行業健康發展的瓶頸。
(五)保險經紀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盡管《保險法》和《保險經紀機構管理規定》都已經通過重新修訂和完善,但配套的法規還不健全,有些法規的可操作性還不強。例如,目前還尚無專門針對保險經紀機構的財務制度的法規,在我國現行的會計制度中,保險公司的會計核算里也沒有“經紀人傭金”這一會計科目,致使保險公司支付經紀人傭金時科目混亂且難以名正言順。又如,我國保險市場還未放開保險條款與保險費率,這阻礙了保險經紀市場職能的發揮,限制了保險經紀人的市場發展空間。此外,保險中介經紀人行業自律組織的法律地位和職能作用都未在有關法律法規中得到明確的體現,嚴重阻礙了保險經紀業的健康發展。
三、保險經紀人制度發展和完善的主要舉措
(一)以專業化和誠信經營打造品牌優勢。保險經紀公司要樹立品牌,就必須走專業化路線。保險經紀人應準確定位于有專長、有特色的專業技術服務。在專業化分工的業務流程中,保險經紀人應當承擔前端的客戶開發、風險評估、投保方案安排和末端的日常服務、協助客戶索賠等服務;在市場開發中,保險經紀人應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采用市場導向型的開發模式,力爭在傳統中求創新,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個性化服務。保險經紀公司只有實現專業化,才能樹立自身品牌優勢。保險經紀公司也只有將誠信作為立業之本,在執業活動中自始至終將客戶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確保客戶利益得到優先滿足和最大實現。
(二)加大合作力度,創建互惠共贏的戰略合作關系。保險經紀機構應積極探索與保險公司的競合關系,雙方應該立足于業務發展,取長補短,廣泛開展業務、產品、風險管理、專業咨詢、信息共享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創造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贏互利的合作方式。一方面,保險經紀公司應盡快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術含量,從事以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為重點的經紀業務,加強與保險公司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促進保險公司經營機制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另一方面,保險公司應轉變觀念,走社會化、專業化經營之路,抓住核心優勢,將展業、理賠等部分職能剝離,把經營重點放在產品開發和資本運作上,給保險經紀公司更大的展業與運作空間,同時應借助保險經紀公司促進保險產業快速發展,更充分地發揮保險公司在保險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
(三)完善內控機制,規范經營管理。保險經紀公司的內控制度是保險經紀企業的一種自律、自理行為,是保險經紀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也是保險經紀制度能有效執行的保證。目前我國保險經紀公司還沒有建立一套完善健全的內控制度,不能依據自己的專業優勢有的放失,在管理上普遍存在“重業務、輕管理;重傭金、輕服務;重規模、輕效益”的現象,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嚴重阻礙了保險經紀業的快速發展,因此,保險經紀公司自身應苦練內功,加快發展,要大膽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運用“拿來主義”的觀點,從國外的先進經驗和管理模式中吸取精華,規范公司治理結構、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強化內控薄弱環節、約束從業人員行為,加強管理,規范經營,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構建科學的保險經紀人監管體制。完善的監督機制是保險經紀人制度健康、良性發展的有力保證。外國保險經紀行業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良性發展的保險經紀市場離不開有效的監管。首先,要完善政府機構對保險經紀人的監管。鑒于我國保險經紀行業起步較晚,對保險經紀人的政府監管宜采用嚴格監管的形式。保險監管部門應注意傾聽來自市場主體及社會各界的呼聲,及時制定和修改相關的政策和監管法規,促進保險的健康發展;應加大對保險經紀市場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規范保險經紀市場秩序和保險經紀機構的行為。對未經中國保監會批準、不具備保險經紀機構設立條件、從事地下經紀業務活動的內、外資經紀機構予以堅決取締;對有意損害客戶利益,違背從業人員行為規則和職業道德者,應有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從嚴處罰。其次,要建立經紀行業自律組織,強化信譽機制。在國外,保險經紀人制度成熟的發達國家,都建有諸如保險經紀人協會的行業組織,通過市場和同業輿論來調節和引導保險經紀人的經營行為,維護市場公平秩序。自律性強是發達國家保險經紀人制度的特色,但我國至今仍沒有成立保險經紀人協會,法律上也沒有相關規定,因此,我國應盡快建立起保險經紀人的行業自律組織,通過制定行業規章,營造行業內部公平競爭環境;通過建立訓導制度,減少保險經紀人的機會主義傾向和道德風險;通過采取指導、匯報、檢查和建立例會制度等方法對保險經紀人進行管理,以彌補政府監管的欠缺,使保險經紀人的管理走上自我約束、共同發展的良性軌道。最后,要建立保險經紀機構資信評級制度,強化社會監督。建立保險經紀人資信評級制度,一方面,可以消除保險市場買賣雙方因保險經紀人加入后,保險信息的不對稱風險,保證保險人通過保險經紀人獲得關于保險標的風險的真實信息,也能保證投保人通過保險經紀人獲得保險產品、保險公司的完整信息,從而保護保險買賣雙方的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強化保險經紀機構對自身信譽形象的培育,使信譽形象不好的保險經紀機構被自動淘汰。同時,保險經紀人的信用評價體系的建立,可以為保險監管部門確定監管內容和監管措施的依據,可以使監管當局較全面地掌握保險經紀公司的業務狀況,從而改變了監管工作的被動性,有利于促進保險經紀公司監管的市場化、規范化與科學化;保險經紀人信用評價體系的建立,還可以提高保險經紀市場的透明度,促進市場競爭和保險經紀資源的優化配置。
注:本文為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B類課題“保險經紀制度的構建與發展”(項目編號JBS0925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建英.《我國保險經紀業的發展現狀與展望》[J].《經紀人學報》.2006年第二期
[2]劉曉敏.《對我國保險經紀行業發展的研究》[J].《海南金融》.2006年第11期
[3] 薛富平.《我國保險經紀市場存在的問題與加強監管的建議》[J].《北方經濟》.2008年第10期
[4]鐘用.《論我國保險經紀人的市場定位于發展》,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2005年9月
(作者單位: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