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規范民間借貸行為是一項長期綜合系統工程,要求參入人解放思想,積極穩妥推進。本文從民間借貸新動向入手,深入分析民間借貸活動依然活躍的原因,并提出從遏制“高利貸”入手,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放寬農村金融準入,促進農村金融發展的具體措施,確保農村金融改革朝監管有序、風險可控、效益明顯、可持續發展方向推進。
關鍵詞:規范;民間借貸;有效途徑
民間借貸又稱“民間信用”,是一種傳統融資現象,在我國由來已久,主要存在于廣大基層和農村地區,有著廣泛社會基礎和復雜經濟原因,既對基層農村經濟發展產生有利影響,也對農村金融產生了沖擊。近年來,隨著農民市場經濟意識不斷增強,有息民間借貸規模不斷擴大,借貸雙方或經第三者中介面議利息、直接成交或批發零售間接成交,形式多樣。調查中發現,邊遠貧困地區民間借貸呈上升趨勢,借款利率普遍較高,實際已成為高利貸產業,對農村金融業影響日漸加深,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由于缺乏管理,糾紛不斷,甚至引發刑事案件和群體事件,已引起全社會尤其是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
一、民間借貸新動向
(一)借貸主體趨向多元化。從調查情況來看,民間借貸主體情況十分復雜,不但包括農戶、城鎮居民、個體工商戶,而且涉及較多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部分私營企業由于資金需求大、獲取銀行貸款支持難,只好選擇民間借貸這一融資方式,并且日益發展成為民間借貸市場主角。當前借貸主體由個人向集體和單位發展趨勢尤為突出,由于目前鄉鎮財政困難、農村集資提留收取難等原因,部分鄉鎮為維持財政正常運轉,一些村組為完成提留上繳以及各種攤派,有的以集體名義向個人借貸,更有甚者,少數基層干部直接參與民間借貸活動,部分群眾反映:在有些村組財務收支混亂,極少數政府干部不僅直接參與放貸,甚至挪用公款放貸。
(二)借貸和約逐漸書面化。過去民間借貸一般以口頭約定為主,現在大多數要簽訂書面協議,協議條款包括擔保、保證、借款額、歸還期、違約金等,有的協議借貸金額條款將本金與利息合二為一,使人難辯利率高低。
(三)借貸手續逐步規范化。農民群眾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因而在民間借貸行為上更為謹慎,借貸手續更為規范。大多數借貸行為有正式字據憑證,有的還要求有中間人作為擔保,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專門為借貸雙方擔保的經紀人。
(四)發展勢頭呈現職業化。一些個體工商戶進入食利階層,由從事生產經營轉變為僅從事資金借貸生意,充當“息爺”角色,逐步形成地下“私人錢莊”,風險更集中,危害更大。
(五)借貸利率居高不下。年息一般在15%至30%之間,比同期銀行利率高出2至4倍,擾亂經濟金融秩序,遏制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二、民間借貸依然活躍的原因
(一)借貸手續簡便、快捷。據調查,雙方一般為本鄉或鄰鄉甚至是本村人,貸方對借方情況相對熟悉,借方需要資金,通過中介人擔保向貸方說明資金用途、借款金額、還款日期及利息,即可簽訂借款協議(合同),得到所需要資金。相對于銀行貸款,這類借貸形式靈活,符合農戶季節性生產經營資金需求急特點,有利于加速資金周轉。
(二)部分農民理財意識提高。在當前存款利率較低,征收20%利息所得稅使實際收入減少,其他投資渠道較窄等情況下,部分提前進入“小康型”農戶把閑置資金轉向民間借貸以取得高收益。隨著人們社會信用意識提高,民間借貸行為更趨理智化、規范化,從出借到歸還,都采用書面協議這一合規方式進行,避免了不必要爭執,出借方收益能夠得到法律保護。因此當前不少富余農戶樂意把閑置資金轉向民間借貸。
(三)農村個體經營戶資金需求增大。某地區部分邊遠鄉鎮一般種養殖、運輸專業戶,經營成本在2萬元左右,其周轉資金約為5000元。而農村金融部門對這些專業戶貸款額度,一般在5000元以下,期限一般為半年期,根本不能滿足農戶生產經營所需,因而多數農村專業戶在向親戚、朋友舉債仍不足情況下,只好進行民間借貸。
(四)銀行貸款復雜,條件要求較高。從某鄉部分農戶那里了解到,農民向信用社貸款,先要找熟人介紹,由信用社信貸員對其家庭收入、資信狀況、資金用途等進行調查取證,再找有償還能力的中介人作擔保,最后出具擔保人、貸款人身份證、印鑒,簽訂借款合同,才能辦理一筆貸款。相對嚴格的貸款程序,使得部分資金需求者在無法獲得銀行貸款支持情況下,不得不轉向民間借貸。
(五)農村金融機構收縮、信貸權限全面上收,造成農村金融融資功能萎縮,促使民間借貸日趨活躍。
(六)金融法律法規法制不健全,職能執法部門對民間借貸行為一味打擊,疏于引導,客觀上刺激民間借貸向高利貸化、地下錢莊化發展。
三、規范民間借貸活動,遏制以“高利貸”為表征的深層次地下金融活動應對策略
通過調查分析,農村民間借貸這一非正常經營性高利率信用行為已演化成風險極高、嚴重動蕩基層正常經濟活動的直接誘因,雖然自古以來它的存在以農村自然經濟為基礎,以農民生產生活狀況為條件而形成,但是隨著農村經濟環境的變化,特別是現代市場經濟沖擊,絲毫都無法掩蓋其無序金融活動,誘發經濟動蕩,沖擊居民正常生活,危害社會安定和諧的實質。因此,規范民間借貸行為,豐富農村金融工具種類,調整民間金融結構,促進農村金融發展是政府和監管部門當務之急。
(一)以市場力量和經濟手段引導民間借貸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陽光產業。公民參入金融是憲法賦予的權利,公民除有權享受現代金融服務外,還有權投資金融事業,分享金融產業成果。國家應放寬各社會主體參入金融事業的門檻,允許產業資本自由投資金融行業,鼓勵私營資本、自然人資本投資農村金融產業;政府金融監管部門要修改現行法律規章制度,引導社會資金投身農村金融事業,除盡快頒布實施《貸款人條例》、《貸款公司管理辦法》、《國家征信法》等新法規和修改現行銀行證券保險法規外,還要大力倡導金融業民進國退,調動全社會參與金融產業積極性。行文至此,正值農業銀行上市前夜,國家能否收直至放棄全部股權、將股份賣給農村各級經濟力量,農業銀行專業經營好農村金融市場,取代農民廣泛垢病的現行信用社地位,成為農村金融發展主力軍呢?以我國城市金融競爭激烈的現狀,農業銀行上市后如果沿用現行經營思路,繼續游離于城市與農村之間是沒有發展前途的。
(二)改革監管模式,提高金融管理水平。我國現行金融法規對設立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類金融機構規定門檻很高,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例如《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村鎮銀行控股股東必須是現存金融機構,這無疑打擊了有實力非金融機構參入村鎮銀行建設積極性,我國現行銀行絕大部分都姓“國”,難道今后農村成立的小額金融機構都要姓“國”,這一規定毫不掩飾地體現了國有大銀行與民爭利的企圖。近年來成立的十余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它們往往代表某個或某類利益集團,除了與國有銀行或地方銀行爭搶有限的城市金融資源和市場份額外,看不出對我國金融事業發展和創新有多大促進作用。因此國家應該放松金融監管,采用“非禁止既可入”法則,允許地方和廣大鄉鎮農村地區發展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除農業銀行外,國家還應創造條件,鼓勵促進或強制近年成立的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特別是郵政儲蓄銀行走向農村鄉鎮,發展農村金融業務,一則緩解城市的同質性、內耗性金融競爭局面,二則改善農村金融機構匱乏現狀,增加農村金融市場參與者,三則拓展商業銀行生存空間,優化社會金融資源格局。
(三)阻止或屏棄農村信用社向大型商業銀行轉化的企圖。徹底改革現行農村信用社,使其成為廣布于農村地區的小型金融機構,還其以“獨立自主、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本來面貌。目前各地農村信用社紛紛翻牌為農村商業銀行,由本作為行業協會承擔指導作用的省農村信用協會,轉換為農商行總行,地市成立所謂分行、支行,全面上收信貸審批權,行使管理權,剝奪農民參股信用社經營管理權,挫傷廣大農民支持信用社積極性。筆者不知信用社意欲何為,比大?你大得過城市商業銀行?比強?你強得過股份制銀行?如此下去農業銀行尷尬的今天就是各省信用社的明天,農業銀行、信用社都洗腳“上岸”了,留下廣大農村金融市場給高利貸者或地下錢莊?反省這些年金融改革,農業銀行放棄農村市場是最大失策。90年代中期農業銀行、郵儲、農村信用社曾淪為城市向廣大農村抽血的工具,這類銀行如果現在還不徹底反思,端正態度,順應潮流,站穩立場,繼續這么蠻干瞎折騰,存在的必要性都將大打折扣。
(四)允許鄉鎮農村按自己的意愿開辦中小金融機構?!按彐傘y行”“村鎮信用會”、“小額貸款公司”、“基金互助會”等形式農村金融機構,只要他們正式申請登記,按工商行業規則運行,就應該允許他們存在。政府要下放審批監管權利,特別是地方政府“金融證券辦”、“金融工作領導小組”之類部門,他們既然有名、就要有職有權,農村金融市場如果有需求,他們就無需通過上級自行審批并自行監管,當地金融機構最大限度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農村金融市場參與者增多后,就會出現競爭性業務和競爭性利率,農村金融從業務品種到服務范圍,從經營水平到服務質量,都會得到質的發展。在一個充分公正公開競爭的市場,高利貸、非法集資、地下錢莊將得到根本遏制,民間借貸行為將在陽光下進行,金融對社會資金二重投放和二重歸流的特有功能將得以長足發揮,社會經濟也將更加和諧。
(五)放寬金融從業人員限制,鼓勵金融人才流向農村金融市場。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各類財經院校培養了大批金融類專門人才,由于農村金融萎縮,這些人才只能云集在相對狹小的城市,而城市大銀行需求有限,迫使這類人才大量改行,學非所用,真正需要他們的農村金融市場機構少,需求量更少。目前金融經濟類大學招生已呈萎縮之勢,勢必將制約未來金融事業發展。隨著社會整體知識水平提高,金融從業人員所需技能知識早已進入普及時代,并不比其他行業所需知識拔高多少,貴族化金融行業過分炫耀數學金融工具的做法與現代市場發展規律相違背,這次世界經濟危機數學金融工具、量化分析模塊神話的破滅,充分說明了這一切。因此放寬金融從業限制,允許企業家自由經營農村金融業務,可以更快地促進農村金融業水平提高。
(六)強化地方政府金融監管職能。地方政府應該成為農村金融市場游戲規則制定人、監管人和最后守夜人?;鶎诱畤澜麉⒐赊r村金融機構;禁止地方公共財政,國有資金入股農村金融機構與民爭利;整合現行省級地方金融證券辦公室及各類專業金融監管機構,將他們優化為地方獨立金融監管機構;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出臺地方法律法規,規范金融行政,完善金融準入經營、退出機制,創新金融工具,豐富金融產品,促進地方特別是農村地區金融事業發展。地方金融監管當局僅對本地區金融穩定和健康發展負責,無須過多承擔宏觀經濟調控任務。
上述措施實施后,民間借貸行為將兩級分化,部分取得監管者和工商部門許可,衍化為正規金融業務,與外來或后來者公平競爭;另一部分高利貸者將被市場化利率擠出市場,地下錢莊缺乏生存空間,非法集資將被“集合委貸”、“信托貸款”分化瓦解,困擾地方政府多年的非法金融活動影響社會安定的隱患將大大緩解。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