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蔬菜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政策引導與金融支持情況,近期,人行永州市中支對轄內蔬菜外銷較大的新田和藍山縣進行了重點調查。結果顯示:兩縣蔬菜產業化在政策引導和金融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仍存在土地流轉不規范、優質產品少、金融支持弱化等因素,影響了產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亟需關注。
一、基本情況
新田、藍山兩縣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區,熱量豐富,生長季節長,發展優質蔬菜產業的條件得天獨厚。2009年,兩縣大力推進“公司(經濟組織、經濟能人)+基地+農戶”蔬菜產業,嚴格蔬菜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管理,以大白苦瓜、生姜、香芋、紫茄等為主要“拳頭”產品,推動蔬菜產業全面提質。全年累計發展蔬菜種植面積58.2萬畝,同比增長12%,其中定單蔬菜16.5萬畝,同比增長23%,創辦了6個千畝以上的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80%的蔬菜產品定向銷往粵港澳地區,成為“粵港澳郊區的菜籃子”,外銷蔬菜年產值達7億多元,蔬菜不僅銷往廣東、海南等地,而且遠銷越南、新加坡等地,增加了當地農民收入。
二、存在問題
(一)土地流轉不規范,制約蔬菜產業的長遠發展。2009年,兩縣土地流轉面積達6.63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8.9%,承接流轉地農戶達2.17萬戶,占農戶數的12.5%,平均每戶承接流轉地不到4.75畝,極度分散。土地流轉主要采取代耕代種、轉包等方式,由于缺乏統一的管理機構,大部份土地只在鄉鄰之間流轉,這種無序化、松散型的流轉方式制約了蔬菜規模經營的做大做強,不利于蔬菜產業的規模化和長遠發展。如廣州英利果蔬股份有限公司擬在新田縣新圩鎮連片承租8000畝良田用于種植反季節蔬菜,由于涉及農戶眾多,統籌管理難,土地流轉關系錯綜復雜最終難以成行。
(二)認證的優質產品少,蔬菜特色品牌效應低。當前兩縣蔬菜種植常規化品種占比68%,具有當地特色或引進的名優蔬菜品種占比32%;季節性蔬菜產量占比高達74%,反季節蔬菜產量僅占26%。由于缺乏品牌優勢,種植品種雷同,且上市時間集中,蔬菜量價背離情況突出,價格競爭優勢并不明顯。蔬菜中只有生姜、毛俊香芋在2004年獲得農業部農產品產地認證,而大白苦瓜、紫茄等特色品牌卻沒有獲得相關認證,蔬菜特色品牌的效應難以發揮,銷售價格優勢不明顯。
(三)市場信息掌握難,蔬菜價格波動大。一是從現有蔬菜銷售格局看,70%以跨省外調為主,其主要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定單蔬菜由公司統購統銷,另一種是零星散戶以縣城為集聚點,隨行就市由一般經濟人收購外銷。由于定單蔬菜僅占整個蔬菜產量的42%,在蔬菜價格上并不占據主導權,兩種不同的銷售形式所產生的“翹翹板”作用使蔬菜價格處于不穩定狀態。二是蔬菜價格主要受產量影響,在產量增加的同時,如果市場信息掌握不準確,勢必會造成銷售價格的大幅下降或者滯銷。如藍山香芋2008年由于產量不多,銷售價格較好,均價達到1元/斤,而2009年香芋獲得豐收,加之組織銷售渠道不暢通,其銷售價格均價不足0.5元/斤,最低的只有0.3元/斤還難以銷售。這種不穩定的銷售狀況,既不利于農戶長期利益的保障,也影響到定單蔬菜發展的前景。
(四)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運轉不規范,蔬菜發展面臨農業產業化的“瓶頸”制約。發展蔬菜訂單和規模化生產,必須依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有關數據顯示,兩縣共有蔬菜專業農民合作組織16個,其中只有生姜合作社、毛俊香芋專業合作社等少數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運轉規范,真正發揮了專業合作組織的功能。其他大部分蔬菜專業農民合作組織屬于合伙性質的經濟形式,會員少,規模小,在利益分配機制上難以做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作用。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滯后性,其蔬菜產業的農業產業化會大受制約,成為蔬菜產業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瓶頸”。
(五)農業保障機制滯后,金融支持弱化現象突出。一是農業保障救助體系建設滯后。蔬菜產業方面的保險品種很少,而且沒有專門的保險品種,對于蔬菜產業發展的保障仍然趨弱。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不配套。突出表現在水利設施建設難、機械化程度低、科技投入不足等問題。三是信貸支持的弱化表現。如信貸品種少,只有信用社和農行的農戶小額貸款提供3萬元以下的信用貸款,超過3萬元則需要擔保;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信貸支持低,兩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難以獲得銀行的信貸支持。據統計,2009年,兩縣蔬菜種植信貸資金需求在6100萬元左右,實際貸款約2380萬元,資金滿足率僅為39%,資金短缺仍然嚴重。
三、對策建議
(一)做好蔬菜產業規劃與結構調整,規范農村土地有序流轉。一是地方政府要制定出臺蔬菜產業化長期發展的實施規劃,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蔬菜產業,并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多種措施促進產品結構的調整,促進產品包裝、儲運、保鮮、深加工一體化發展,提升蔬菜產品附加值,最終實現種植專業化、營銷網絡化、市場品牌化。二是要強化土地流轉的規范化管理。通過建立縣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有序引導農村土地流轉,為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創造基礎條件。同時,加快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制度,解決農村土地承包中的各方權益維護,促進土地流轉的健康發展。
(二)大力發展和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升蔬菜產業發展的“紐帶”作用。一是要放寬準入條件,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市場主體地位。二是擴大經營范圍,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參與市場競爭。三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落實稅收、費用減免等優惠措施,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壯大。四是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的特色蔬菜產品認證工作給予積極鼓勵、科學引導和技術支持。
(三)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蔬菜產業發展。地方各部門要進一步重視農業產業化對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的意義,轉變新農村建設思路,把新農村建設重點從“三清三改”、村容村貌等方面逐步向如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等方面轉化,通過加強農田基礎建設,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建立政府對公共農業基礎建設的資金專項預算,如成立蔬菜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滿足農業技術推廣、機械化操作、節水灌溉等資金需求,為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創造條件。
(四)完善農業風險補償和保障機制,改善蔬菜產業發展的金融服務。一是盡快建立以蔬菜種類為標的的農業保險品種。同時,國家和地方政府要建立完善蔬菜保險的補貼機制。二是落實金融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信貸支持。各金融機構要落實銀監委、農業部《關于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服務工作的意見》的精神,在信用評級、信貸支持、產品創新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三是加快以土地為抵押、擔保的核心融資制度建設,以便解決土地在信貸融資金過程中抵押、擔保的制度障礙,消除農業生產抵押、擔保不足的“瓶頸”問題。四是各金融機構要創新“農戶+企業”、“農戶+專業合作組織”、“農戶+專業合作組織+企業”等不同模式的蔬菜產業發展的信貸產品,加大投入。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永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