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風,大多數人會認為那是高血壓病人才會發生的,因為血壓太高,把腦血管\"擠爆\"了,所以發生了腦出血。其實,并不完全如此。有時,血壓不高,甚至是低血壓也會誘發中風。因為中風是腦血管意外的俗稱,主要是腦出血和腦梗塞。而低血壓則可能與腦梗塞的發生有一定關系,所以福建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委員鄭峰主任醫師提醒低血壓患者別忽視低血壓也會誘發中風。
一個低血壓中風的病例
春季的一天晚飯后,退休干部王先生習慣地坐在客廳里看新聞聯播,而年過六旬的妻子陳女士則在廚房洗碗。突然王先生聽到廚房傳來\"砰\"的一聲瓷碗摔碎的聲音,他立即向廚房走去,只見妻子跌倒在地上,已說不出話來,只是用手不停地比劃著,全身軟癱,無法站立。不好!王先生雖不知妻子發生了什么事,但肯定是兇多吉少。于是,他立即撥打了急救電話\"120\"……
陳女士很快被救護車運到了醫院急診室。醫生檢查發現,陳女士右側上下肢無力、失語、意識模糊,是典型的腦梗塞癥狀。后來又做了一系列輔助檢查,確診陳女士為腦梗塞,立即進行溶栓治療。
王先生聽說妻子是中風,卻對這個診斷心生疑惑:我老婆平時是低血壓,怎么可能會得這種只有高血壓病人才得的病呢?
低血壓與中風的關系
鄭主任說,有不少人像王先生那樣對低血壓誘發中風缺乏正確的認識。
老年人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腦動脈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管壁內膜粗糙不平,血小板易于黏附及聚集,甚至發生凝血;或血液黏度增高,血流速度減慢等。當狹窄的腦血管發生完全堵塞,便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軟化、壞死等病理改變,從而產生偏癱、失語、感覺障礙等一系列神經功能障礙的癥狀,稱為腦梗塞。
有低血壓以及腦動脈粥樣硬化的老年人,夜間睡眠時血流緩慢,血液中的血小板與纖維蛋白容易沉積,睡眠時的血壓又較白天低,容易出現腦供血不足,也可以引起腦血管阻塞,這就是有些患者清晨醒來突然發現肢體偏癱(中風)的原因。有的老年人,由于心腦功能不全,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如在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特別是心房纖維性顫動等情況下,心臟不能有效地搏血,以致腦血管供血不足。雖然這些病人血壓不高,甚至偏低,也有可能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
鄭主任指出,盡管低血壓不是腦梗塞的直接、唯一的因素,但低血壓與腦梗塞的形成還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可以成為腦梗塞發病的誘因。所以,低血壓者也要防中風。
低血壓可能預示“潛在疾病”
鄭主任說,與高血壓相比,低血壓得到的關注較少,很少有研究者認為低血壓是一種疾病,甚至曾經有研究者認為低血壓是理想的正常血壓。其實不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低血壓與眩暈、疲勞、較低的生活質量、精神和心理障礙等等癥狀相關。應該說,低血壓也是一種疾病,值得人們去關注和積極治療。
種種證據也表明,低血壓對于人體健康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低血壓可能是某一種潛在疾病的外在表現之一,而這種潛在疾病對患者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影響要大于低血壓癥狀的本身。例如,因低血壓誘發了腦梗塞所導致的生命危險,以及遺留下的偏癱等后遺癥將大大降低病人的生活質量。
所以,鄭峰主任告訴低血壓患者應積極查找病因,尋醫治療。不要抱有“低血壓總比高血壓好”的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