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調查]:
近七成女生覺得班上男生不像男子漢
據《今日早報》報道,杭州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學的兩個班,做了一份“男女生印象”調查。“你覺得班上的男生像男子漢嗎?”,只有24.1%的女生回答“像”,認為“不像”的女生占69%,還有6.9%的女生覺得“有點像”。在“你覺得班上的女生像女孩子嗎?”這個問題中,有77.4%男生覺得“不像”,9.6%的男生覺得“有點像”,覺得女生像女孩子的男生,僅13%。“你心目中的男生應是什么樣的?”女生們給出的答案有:大氣、敢做敢當,像個男人;陽光、開朗、勇敢;聰明一點、幽默一點,有男子漢氣概。
男孩兒越來越“寶玉”
7歲的小雨依偎媽媽懷里。媽媽不斷問:寶貝,累不累?書包媽媽拿……。小雨手拿酸奶,往媽媽懷里靠了靠。李女士說,兒子很聽話,就是膽子小,小蟲子都能把他嚇哭……
從教多年的徐老師說:班上有幾個男孩膽小,沒沖勁兒。一件事讓她印象深刻,“兩個男生在教室里吵得不可開交。我問其中一個,為什么捉弄同學,他支支吾吾不說,最后,他終于說,‘他上個學期捉弄過我’。”現在男孩兒的氣量似乎變小了。
說話低聲細語、動作扭扭捏捏,這是時下很多“賈寶玉”式男生典型表現。在小學招生現場,男孩小力哭了,因為媽媽不能陪他面試。小軍抹起眼淚,因為找不到爸爸媽媽了……而同齡女孩表現大多大方、勇敢。一小學女孩說,我們學校有些男生抹摩絲,說話陰陽怪氣;初三女生說,班里男生隨身帶鏡子、梳子……”面對這一切,人們不禁要問:男孩兒怎么了?男子漢哪去了?沈陽都市綠洲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孫睿熙給出了分析。
●“寶玉”產生原因一:
社會越平等,人越中性化
以前,社會對男女要求不同,夫唱婦隨,造就男性主體意識,使其面對更多責任。而現在,男女越來越平等,承擔的責任一樣了。在這個溫情年代,男人表現威武機會少了;另一方面,在當今大環境下,人普遍中性化。如哈韓潮,男孩打扮得很精致,電視上的花樣美男,妝也化得很明顯。李宇春剛出道時的中性打扮,更是迷倒許多人。大眾心理集體潛意識發生變化了。
●“寶玉”產生原因二:
獨生子女,嬌生慣養
養育獨生子女,家長很少強調男孩身上應有的性別意識和責任。照顧孩子的過程中過于細致、呵護,使得孩子運動量嚴重不足,缺少陽剛氣。另外,很多家長因為好玩或潛意識里想要女孩,而將男孩子當女孩兒養,讓其性別認同出現錯覺。
●“寶玉”產生原因三:
當爸的不稱職
很多家庭中,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是缺失的,他們都在媽媽的懷里長大,而學校里女老師多,長期生活在女性周圍,自然把男孩本性磨平。父親和男性教師在男孩成長過程中,可發揮示范和引導作用。由于身邊缺少男性榜樣,所以孩子找不到“男人”的感覺。
該不該拯救“寶玉”式男孩兒
【正方觀點】 需要拯救
面對越來越多的“寶玉”,孫睿熙表示,一定要“拯救”。但需強調順勢而為,不能過于強硬。如哭時不能說,“別像女孩那樣哭哭啼啼”,這樣男孩兒會將感情憋在心里,以后會不知道如何和別人溝通。不要給男孩子穿裙子,即使很小的時候也不可以,大些后不要讓他和媽媽一起睡;讓父親更多地融入孩子的生活,以父親的粗線條感染孩子,作為榜樣,讓孩子實現性別認同。
【反方觀點】 沒有必要
上海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袁軍不認同“拯救男孩”的觀點,認為所謂“男子漢氣概”并沒實質意義。一個8歲男孩被女孩伶牙俐齒的言語說哭了,就沒“男子漢氣概”?那他拳打腳踢,令女孩哭了,不敢再“罵”他,就算有氣概了?即使只有母親教育,隨著男孩長大,身心發展基本正常的都知道主動學習社會上的男性,所以不會總體女性化。而不論男孩女孩,青睞中性化,都是青少年人格發展過程中的“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他們在嘗試更多的身份、角色,以便最終確定自己該像怎樣性別的人才好。
中國著名性學專家李銀河認為,“跨性別”在國外早就是一種時尚了,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傳統的性別角色對女性規范得太多,女性有很多壓抑,不能按照自己的樣子生活。所以就有了國外的“跨性別”潮流,他們在性別領域一直強調差異的價值,認為這樣多元化一些,也更人性化,社會應該對此更加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