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自幼乖巧聽話,在課余參加了大量的補習班。因為學習好,一直是班級的驕傲,老師的寵兒,同學們眼中的好學生,父母眼中的乖女兒。小學畢業后,女兒考入全市知名初中的重點班,幾次考試下來,成績始終在25名左右,尤其是她引以為驕傲的語文成績排到了班里的中游,這是她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她不甘心,拼命學習,想重溫小學時出類拔萃的感受,但成績卻仍始終停留在25名左右。后來女兒就變了,覺得“努力沒有用,越努力學習越不好,還不如不努力”,后來作業也不愛寫了,越寫越煩越無奈,心情越來越不好。不但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情緒上也是越來越低落,經常落淚。最近,常常擔心作業沒寫完被老師批評,學也不想上了,還計劃離家出走,把自己的錢都帶在身上,隨時尋找著機會。我真不知道,原本乖巧優秀的女兒怎么變成了這樣?我真是又擔心又迷惑。樊妮(錦州)
曾經獨占鰲頭,怎奈藏龍臥虎再也不能鶴立雞群。這種反差讓孩子難以適應,從而也折射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弱點。
過度褒獎難以抗壓
孩子不能面對小學的獨占鰲頭與初中的成績平平所形成的反差,再也不能一馬當先,令其對學習喪失興趣。從母親來信中不難看出,孩子從小在家長的安排下參加了大量的補課班,但這屬于被動灌輸的學習狀態。缺少科學的學習方法,在小學時由于課業不多,還可以輕松應付,但上了初中,隨著課業的增多,填鴨式的灌輸就會相形見絀了。
另外,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直處于“寵兒”的地位,一定是被來自父母、老師、同學的贊揚聲包圍著,這使得孩子過于在意結果的得失,而忽視過程的享受。傾向于為老師、父母學習,沒有形成為自己學習的內在動力。一旦遭遇挫折,既承受不住打擊,更缺乏積極調節應對的能力。
價值不是取悅別人
有些孩子為了能得到父母的稱贊,努力表現,他們相信他的價值便是為了取悅父母,取悅他人。有些表現不好的孩子認為自己永遠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而貶低自己能力,久而久之便對自己失去信心,不再努力,形成惡性循環。
聰明的父母不對孩子抱著每次都要有杰出表現的期望,不只在他有特殊成就的時候才以他為榮。家長接納孩子,以他為榮只因為他是我的孩子,而不是專注在他的表現上。父母如果能改變只看重學習成績的做法,鼓勵孩子提高各方面能力,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加自信,把對外界評價的過度依賴轉變成對自己的積極肯定,相信這個小女孩依然會很優秀的。
鼓勵比贊揚更無價
鼓勵和稱贊都是針對孩子正面的表現,但稱贊著重于比較和競爭。孩子必須達到父母認為很棒的程度,才能得到父母的稱贊。于是稱贊就成為父母控制孩子的方法,孩子因為要得到父母的稱贊而努力,稱贊成為外在的推動力,如果擔心得不到它,有些孩子便會放棄努力。而鼓勵則會不時的出現在孩子的任何進步和努力中。鼓勵可以肯定孩子自我能力的發揮,而不需要和別人作比較。
如我們說:“孩子,雖然你沒有贏得這場比賽,但我相信你已經盡了全力,表現得太棒了。”進步并不需要壓倒別人贏得第一,只要有進步即能獲鼓勵。它著重肯定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孩子的價值來自于他的努力。即使在孩子受到挫折、失敗、沮喪時,鼓勵依然可以發揮它激勵的效用,過度的使用稱贊則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