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影響中國經濟穩定增長不利因素的基礎上,從轉變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重點,發展小型高科技企業與跨國公司及改革稅制結構和金融結構等幾方面論述了如何保持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有關問題。
[關鍵詞]宏觀調控 民營科技企業 稅制結構 金融結構
從1979年~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為8.1%,2010年預計為9.5%,有望突破3.2萬億美元。要實現到2020年GDP比2000翻兩番的宏偉目標,中國經濟今后必須保證平均以7.2%的速度持續增長。從目前國際國內形式看,對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既有許多有利條件,也有不可忽視的不利因素:從國際看,美、歐、日經濟的回升(2009年美國GDP增長3.5%)會在貿易方面對我國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其次,國外直接投資會有一定波動。如果美國經濟繼續保持回升勢態,預計2010年上半年很可能會提高利率(目前為3.5%),從而使國際資本市場的資本流動轉向,影響中國的外資流入。從國內看,主要是民營經濟不夠強大。要克服上述不利影響,繼續保持中國經濟穩定增長,建議采取以下幾項措施:
一、加快宏觀結構調整
毫無疑問,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仍是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幾年來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重點也主要放在了這一層面上,這就是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現在面對糧、油、肉、蛋等生活必須品價格全面上漲的新形式(2009年物價上漲幅度為5.9 %),宏觀經濟政策應做以下兩個方面的調整:
1. 適度收緊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為了擺脫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自2008年以來,我國擴張性的宏觀政策強度一直有增無減,通貨膨脹預期明顯上升(超過5%),在投資和消費層面已有所影響。實踐證明:擴張性政策在短期可以增加產出和就業,但長期將引起價格上漲,并破壞經濟穩定增長的環境。
2. 強化宏觀經濟政策的結構調控
減稅、縮小國債發行規模,增強民營部門投資能力,促進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競爭性經濟主體的發展。多年以來,我國財政一直是通過發行大量的國債來籌集資金,然后投資于基礎設施,這類投資周期長,數量巨大,在短期內沒有相應的消費品供應市場,必然給穩定通貨造成巨大壓力,對經濟發展構成潛在威脅。高度注意財政政策運用的力度(羅伯特.蒙代爾,2003),適度縮小國債集資規模,以給微觀經濟主體對財政引導性投資一個跟進的時間與空間,看來勢在必行。
西方國家混合經濟發展史表明,財政部門的公共性支出有一定周期性,這種周期的長短在保證經濟整體健康發展的前提下受制于公共部門經濟與私營部門經濟在客觀上的比例關系。2009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31482億元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就占16638億元,高達53%,大部分國企效率低下。在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世界經濟體系中,不創建大量高效率,自由競爭的民營企業,經濟增長就會失去真正的基礎。
二、加快發展中小型民營高科技企業
據經濟學家A.F.伊泰的研究,“中小企業在發展中國家雇用了50%以上的勞動力,提供了30%以上的制造業增加量”。在目前情況下,我國發展中小型民營高科技企業可以通過下面兩途徑:
1. 新創大量的小型高科技企業
英國劍橋地區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科技企業,到1987年有500家左右,以后每天平均以2.5家的速度增長,到2008年已經達到1000多家。這些小型高科技企業少則2~3人,多則20幾人,多數從事研究、設計和發展產值高的生產,創造高技術職位約2萬多個,相當于劍橋地區約16%左右的就業人口,更主要的是這些小型高科技企業具有很大的分裂性,即經營幾年以后,公司的人就散伙分頭去創業,一個企業會派生出幾個企業。我國有大量受過教育的勞動力,學習借鑒英國經驗,發揮人力資本與資源優勢,通過創建大量的小型科技企業,一方面使科技人員有了用武之地,同時還能吸收大量的失業人員就業。
2. 對中小型企業進行產權制度與技術創新
遼寧省錦州市2006年在被遼寧省列為中小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87戶企業中,至2009年已全部實現了國有資本退出形式的產權制度改革,轉制后的民營企業通過技術改造與產品的創新,絕大部分企業效益明顯好轉。
三、發展跨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
民營企業發展較早的地區,目前要抓住時機,對企業產品和技術進行升級換代。首先,要加快推進產業高度化,實行產品創新,不斷推出面向特定顧客群體的商品與服務,在多層次的市場結構中努力尋找自身定位。其次,通過兼并、重組、聯索經營、合資等多種形式對分散重復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推進大企業或企業集團之間的交叉型結構式發展。第三,選擇正確的進入模式。我國市場經濟起步晚,大多數企業缺乏跨國經營經驗,所以在進入模式上應以市場型投資為主,即在目標國家建立生產基地,在當地市場長期扎根。在具體運做上可采取合資經營或設立跨國公司的形式。
四、改革稅制和金融結構
雙主體稅制從總體上加重了我國民營企業的納稅成本與納稅負擔。首先,較強的流轉稅制對民營企業調整生產經營方向具有限制作用,比如消費稅,政府通過消費稅試圖從國民經濟全局角度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進行調控,但實踐證明政府的稅收經濟行為很多時候并不符合帕累托最優原則。再有,西方國家的民營企業所面對的主要是公司所得稅,其他稅很少也很輕。英國在2004-2005年度財政預算報告中,稅收政策進一步向企業傾斜,對企業實行稅收優惠以刺激生產創新,其內容包括:把從2000年開始給小公司的科研開發稅收優惠進一步擴大到各大公司,把小公司的稅率從20%減少到19%,公司創辦稅從10%降低到零,對在貧困地區開辦或購并企業,交易低于15萬英磅的企業取消印花稅。相比之下,我國民營企業則稅負較重,創業盈利空間小。
為了盡快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我國金融體制與金融結構改革的思路和重點目前應當有所調整:首先,將現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總分行制改為單一銀行制。具體措施如下:對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國家可選大型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商業銀行進行控股,中心城市以外的原國有商業銀行可以實行民營資本控股,加速壟斷行業民營資本的進入速度。其次,鼓勵民間加快創建多種類型的金融機構。政府應盡早建立民營金融企業創業風險基金。第三,金融結構改革要有利于社會資本形成。國內資本形成總額中大約30%是靠居民的儲蓄,約25%~30%是靠外部資本輸入,剩下的部分則靠政府。在社會資本形成中政府形成部分所占比例較大會產生以下消級作用:即對民間資本形成產生“擠出效應”,使金融結構單一化。為了提高對民營經濟的資本配置效率,加快金融結構改革,建議采取以下幾項措施:
(1)借鑒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建立透明、公開、公正的債券評級體系。
(2)取消對金融債券、企業債券發行的法律性限制。
(3)建立金融工程信息咨詢開發中心,幫助金融企業進行產品設計與開發。
(4)加快發展與完善經紀人市場,加強對經紀人的業務培訓與監督管理。
參考文獻:
[1]趙進文.中國貨幣政策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夏樂書 ,姜強.資本運營理論與實務,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3] 吉利斯,發展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4]蘇東水.產業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