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軟件工程是一個年輕并且充滿活力的研究領域。60年代末期以來人們為克服“軟件危機”在這一領域做了大量工作,逐漸形成了系統的軟件開發理論、技術和方法,它們在軟件開發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天,現代科學技術將人類帶入了信息社會,計算機軟件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軟件工程已成為信息社會高技術競爭的關鍵領域之一,本文就其發展及應用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科學技術 軟件工程 程序設計
軟件工程 (Software Engineering,簡稱為SE)是一門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構建和維護有效的、實用的和高質量的軟件的學科。它涉及到程序設計語言,數據庫,軟件開發工具,系統平臺,標準,設計模式等方面。在現代社會中,軟件應用于多個方面。典型的軟件比如有電子郵件,嵌入式系統,人機界面,辦公套件,操作系統,編譯器,數據庫,游戲等。同時,各個行業幾乎都有計算機軟件的應用,比如工業,農業,銀行,航空,政府部門等。這些應用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得人們的工作更加高效,同時提高了生活質量。
一、軟件工程系統的發展現狀
隨著社會的巨大進步,計算機系統的整體發展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使計算機應用的需求迅速增加。而軟件費用的增加高可靠性能下降維護工作量增大出現了嚴重的“軟件危機”。根本原因在于“手工作坊”式生產軟件以適應和滿足軟件應用的需求。為解決“軟件危機”提出了統一、規范的開發軟件的新理論思想,即軟件工程——采用工程的原理和技術來開發和維護軟件,更好地從管理和技術兩方面開發和維護軟件。它的精髓是在軟件開發過程中應用軟件生存周期的思想和結構化軟件開發方法,以增強軟件開發過程中的管理機制保障軟件開發技術的嚴格落實。創建自動化、高可靠性、通用性好、易于維護的軟件這成為計算機專業員所追求的目標。
二、軟件系統在測試標準的應用
作為軟件質量保證和可靠性的關鍵技術手段,軟件測試正日益受到重視。但是,我國不少軟件企業的軟件開發模式仍然處在無序開發的不規范狀態,與軟件編程比較,軟件測試的地位和作用還沒有真正受到重視,很多人(甚至是軟件項目組的技術人員)還存在對軟件測試的認識誤區,這進一步影響了軟件測試活動的開展和真正提高軟件測試質量。
三、軟件系統在復雜動力網絡的應用
軟件工程在復雜動力網絡中的應用過去10年里,很多研究人員將復雜網絡的理論與方法應用于軟件工程的研究中,如應用復雜網絡的工具分析軟件網絡的各種統計特征和網絡化軟件的研究。
網絡化軟件(networked software)是結構和行為可動態演化的軟件,具有適應性、自組織性、開放性等主要特點。相對于傳統軟件,網絡式軟件的組成單元更自主、耦合更松散、規模可伸縮;網絡式軟件通過發現、挖掘、定制可用的網絡資源,實現網絡資源的動態組合,提供可持續運行的交互與協同服務,更快捷地滿足用戶需求.軟件系統是一種人工的復雜系統,導致在統計意義上出現規律性的“偏好依附”,必然與軟件的設計方法和開發過程中的某些原則存在相關性。
四、軟件系統在數字機床中的應用
機床工具行業這幾年來在硬件技術和應用軟件都有著顯著的發展。機床已經從單一功能轉變成了更快,更智能和更靈活的機床, 而且能夠在同一個程序執行各種不同的任務。進一步來說,由于應用軟件的發展欲超越硬件性能的發展;機床廠商為了獲得競爭優勢,正在轉向軟件解決方案。同時,談到日益全球化的生產,有必要進行整合標準化平臺和系統的可操作性。軟件可以使優化先進的功能系。如加工精度高、加工處理日益小型化,處理不同材料的能力,包括玻璃、陶瓷和醫療設備的特殊器械。軟件還可以分化通過編程生產力、易用性,利用最先進的信息和通信技術,開發未來可持續產品結構。
例如:GeometriC 可以使機床的原始設備制造商通過進先進的功能,軟件解決方案,補充其硬件系。GeometriC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從概念設計到開到技術支持和維護的軟件。我們通過re-platf0rmi移植應用服務,提供價值。現有的應用軟件,如到位環境下,遷移到最新的圖形用戶界面技術,標準的多種軟件產品到一個單一的可擴展平臺,以確互操作性與領先的CAD。
五、HCS軟件系統在高速公路中的應用
隨著國家加大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我國的公路建設事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對于眾多的在建和擬建項目,如何提高項目建設管理水平,切實保護國家投資利益,維護業主權益,如何確保“質量、進度、造價”三大控制目標的實現,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課題。HCS建設管理系統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在應用過程中又根據高速公路的特點,進行了針對性的修改,使其為高速的建設做出了貢獻,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并節約了時間,加快了工程的進度,帶來了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效益。HCS系統自2004年2月使用以來,運行結果表明系統可靠,數據準確。隨著建設高潮的到來,HCS必將為高速公路建設帶來更大效益。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新技術的不斷出現,軟件的開發和使用不再是個別專業人員“小作坊”式的生產,而進入到軟件生產工業化時代。
參考文獻:
[1] Infoma:Mobile Content and Services[Z].worldwide MarketAnalysis Strategic Outlook 2005—2O10 91—95.P2 6.
[2] Andersson C:Freeman n Mobile Media and Applications—from Concept to Cash[M].John WileySons Ltd,2006.
[3] Koivukoski U,Raisanen V.Managing Mobile Services[M].John Wiley Sons Ltd.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