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金融市場的逐步發展,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趨勢的不可逆轉,作為金融市場中重要環節的保險業直接決定了一國金融體系的健康和完善。但是與發達國家的保險市場相比,中國的保險市場尚存在較大差距。本文在與發達國家保險市場的對比之后,在從業人員素質、誠信缺失、精算技術、再保險市場和行業監管幾個方面論述中國保險市場的差距。
[關鍵詞]中國保險市場 保險代理人 金融一體化
從世界保險行業的數據和發展來看,1980年全國保費收入僅4. 6億元,2007年增加至7035.8億元,增長1500多倍,年均增長超過28%,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1980年保險深度為0.1%,保險密度0.47元, 2007年則分別提高到2.85%和532元。2007年我國保費收入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平均每年上升1位。到2007年底,全國保險市場管理人員達7.6萬人,其中高級管理人員2.8萬人。精算、核保核賠、投資等保險專業技術人員達到17萬人。保險營銷員由2002年的118萬人增加到目前的201萬人。適應保險市場發展的新形勢,保險監管干部隊伍從2002年初的672人增加到目前的1 816人。截止2007年底,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2. 9萬億元,上市保險公司資產占行業總資產的53%。保險機構新增資本金接近1 500億元,資本規模大為增強。
盡管如此,在這些華麗的數據掩蓋下,我國的保險市場還處于相當初級的階段。盡管我們起步晚,基礎薄弱,但是仍有很多制度上的問題。為了完善我們的保險市場,應當和發達國家的保險市場作對比,通過對世界三大保險市場(英國、美國、日本)的了解,我們可以總結出在如下方面與這些成熟的市場存在巨大的不足:
一、保險代理人的素質
在我國,保險行業的名聲一直不好,究其原因,在于廣大保單推銷者(保險代理人)長期不負責任的行為使得我國居民談保險則“嗤之以鼻”。作為保險行業基層的工作者,保險代理人數量眾多,直接與終端消費者打交道,保險公司開發的產品也要依靠這個群體銷售到民眾手中??梢哉f,推銷環節是整個保險實現流程的最重要的一步,保險代理人在保險市場中扮演的作用也是巨大的。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的保險代理人卻存在素質低下的現象:自身對保險知識的匱乏,經常采用欺詐和隱瞞實情的手段騙取消費者的信任,另外,過高的人員流動性使得保險公司對保險代理人的管理相當困難。即便客戶最終發現問題,也很難找到最初的代理人進行追索和補償。加之相應的保險從業人員的人事制度不健全,人為的增加了管理的障礙。
從深層次的角度來看待保險代理人素質問題,我們可以發現。首先,我國整體勞動者的結構和勞動力市場的現狀決定了保險代理人的窘境。學歷層次不高,無法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占保險公司重大比例的外勤人員需求量巨大。在這種供需狀況之下,必然導致了保險公司不顧質量的招聘代理人,而保險代理人其職業的高替代性,也使得人員流動性比較高,任何一個成年人經過了短期培訓都可以上崗,不需要很高的學歷層次和技術要求。其次,大環境一旦形成,惡性的循環就會繼續下去。在監管者沒有一定的措施去干預保險代理人的欺詐行為時,其他保險公司也會紛紛效仿,這就造成整個產業信譽缺失。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保險代理人素質的低下,與整個保險行業硬件設施、管理體系落后等方面都有關系。在發達國家的保險市場,往往擁有一個健全的數據管理系統,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損失的核查與理賠,并具備專業的精算人員,使得保險人和被保險人之間的透明度大大加強,也減少了保險代理人在推銷保單過程中的道德風險行為。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高層擺正態度,因為保險代理人直接關系到保險行業的榮辱。只有保險公司下大力去培訓員工,提高銷售人員的素質,同時強化責任感,才能有效的改變這種狀況。但是,這些問題的根源還是來源于體制,如上所說,大環境惡劣,沒有公司愿意率先垂范,都希望成為搭便車者。所以,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還要靠監管者,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保險代理人行為準則,健全考試制度,提高這一行業的門檻。
二、保險公司誠信的建設
從上面一個方面引申出來,可以窺見整個保險行業誠信建設的失敗,保險代理人自身的誠信只是保險公司誠信的一個部分。拒賠、少賠、拖欠賠款成為我國保險公司常見的“風景線”。作為控制風險的行業,保險業的基本業務就是吸收保費,然后用“集體”的力量控制“個體”的風險,達到保障的作用。如果保險公司在風險發生時不去補償,這一基本的作用消失,保險業就沒有存在的合理性。尤其對于壽險,養老和重大疾病的醫療保障是直接關系到一國社會穩定的產業,而保險公司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也相當重要。如果不能在這個過程中控制保險公司的誠信問題,將對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有重大的影響。
如何加強誠信建設,有如下幾點建議:首先,從法律約束上入手。經濟學中假設所有人都是理性人,也就是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行為準則。既然無法從道義上規范誠信,那么只能先從法律上打開突破口。目前,我國保險行業霸王條款問題嚴重,訴訟流程復雜,相關的法律法規也不甚完善,這些實際上都是給保險公司空子可鉆。當沒有一個體系保障被保險人的權利時,被保險人將處于一個弱勢的地位,任由保險公司宰割。所以,司法、行政體制的配合,是糾正誠信問題的第一劑良藥。其次,行業標準的制定,能夠使得誠信建設更加專業化。我國保險公司的誠信問題是整個行業共同面對的問題,從整個行業的角度規定出一套制度去約束參與者,可以高屋建瓴的把握行業的走勢、動向和面臨的問題,更加專業,更加有效。第三,在法律和行業約束到位的前提下,道德約束也是必要的。而且衡量一個國家保險行業的發達程度,自我道德約束水平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在發達國家的保險市場,保險公司把風險發生后的賠償作為天經地義的事情,嚴格的履行保險合同,而不是像我國保險公司一樣絞盡腦汁想盡一切借口拒絕賠付??梢姡覀兒桶l達國家保險行業的差距,不僅僅在硬件設施條件和從業人員素質上,理念上面的差距使得我們很難趕超。這都將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大環境的建設是最重要的,有了好的大環境,才會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和人們頭腦中的理念。當我國公民都愿意把多余的資金投資到保險公司時,就意味著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個高誠信的保險市場。
三、精算體系的欠缺
作為金融領域中一個高端的技術行業,精算人員的素質和保費收入的計算、保險資金的運用息息相關??梢哉f,精算是在技術層面上支撐保險行業的一個領域。而我國在精算方面依然和發達市場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精算行業起步較晚,相應的人才比較匱乏。精算是一個技術含量較高的職業,其發展是伴隨著金融保險領域發展的。我國整體金融領域基礎薄弱,技術人才缺乏,起步就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另外,我國的精算師考試制度也無法和北美、英國等精算師制度媲美,這些都造成了人才培養機制的落后和人才的稀少。每年我國保險公司的數量都在增長,但是精算師的數量卻遠遠達不到行業需求量,而奇怪的是,既然精算人員的數量和質量達不到市場需求量,為什么還有這么多的保險公司雨后春筍般地成立,經營?可見,人才缺乏,必將影響行業的質量和狀況。其次,由于我國建國到現在只有不到六十年的時間,行業數據的缺乏也是造成精算體系欠缺的原因。精算行業要求運用高等的公式模型,在大量的歷史數據基礎上進行統計、概率的推算,如果這些最原始的數據資料缺失,即便再高級的精算師也無法避免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當然,歷史數據的不完整是客觀無法解決的現實,除了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積累數據,沒有更好的辦法去解決這一問題。
針對人才缺乏的問題,能夠做的就是加大精算人才的培養和數據的完善。這需要教育部門統計等部門的共同重視,只有擁有了技術上的支持,我國的保險行業才能更精準的計算出險率,完善我們的保費機制,提高資金運用的效率。
四、再保險市場的不完善
再保險市場是由原保險市場衍生出來的一個市場,再保險,就是保險人為了減輕自身承擔的保險責任而將其不愿意承擔或超過承保能力以外的部分保險責任轉嫁給其他保險人的承保行為。看上去,再保險就是簡單的將部分責任分給其他保險公司,但這一個過程蘊含著保險學里面最重要的分擔風險原則。有了再保險的存在,可以將一筆金額巨大的保險標的在不同的保險公司之間進行分散,攤薄單個保險人承擔的風險,對一些巨災保險,甚至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分散,不但大大降低了政府在巨災面前的財政負擔,還成功的實現了全球范圍內風險再分配,有利于災難的預防和處理。
因此,再保險市場是一國保險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而我國的再保險市場發展卻十分落后。1996年以前,我國內地沒有一家專業再保險公司,但可以向境外分保;中國再保險公司自1996 年成立以來, 是當時我國唯一一家國有再保險公司, 占據壟斷地位并且享受20%的法定分保。但隨著中國加入WTO, 再保險的法定分保業務以每年5%的速度遞減, 到2006 年已經完全取消, 因此國有再保險的壟斷局面已經被徹底打破。目前已有幾家國外的再保險公司在我國設立分公司, 開展再保險業務;在償付能力方面, 我國的再保險公司凈保費與權益資產的比例在8∶1 左右, 而國外一般在1∶1 到1∶6 之間, 差距明顯。目前在國內的再保險市場上提供專業再保險服務的只有中國再保險公司、中國財險再、中國壽險再幾家, 而國內其他直接保險公司雖然都有經營再保險的資格, 但幾乎都沒有把它當作一條業務來源渠道, 而只是一種單純的風險控制手段。保險公司一般只做分出業務, 不接受分入業務, 縱使接受分入業務, 其比例也很少。承保再保險業務的主體數量稀少, 是導致再保險供給能力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 再保險中介市場發展緩慢, 成為制約我國再保險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
五、監管上的漏洞和長遠規劃的缺乏
與成熟的保險市場相比,中國的保險市場在監管上存在較大的問題。
首先,法制體系建設上的缺失成為約束保險從業者行為的最大障礙。由于我國的《保險法》條款并不成熟,在經濟領域中常見的保險違規行為經常出現“無法可依”的情況。從保監局行政處罰實施情況的通報可知,查處的主要違規行為包括,弄虛作假和數據不實問題、不嚴格執行條款費率問題、誤導消費和同業詆毀問題、中介機構違規經營問題和團險業務管理漏洞問題等五大方面。而這些方面如果能夠在法律上把好關,均可以避免這些違規行為的發生。
其次,由于金融市場的欠發達,使得我國的監管標準難以與世界先進的監管標準接軌。保險行業的經營模式,需要在精算的基礎上設定保費,在收取保費之后進行投資,回報用于索賠和保險人日常的經營。而精算體系的落后、投資市場和金融工具的匱乏,使得在保費來源和保費使用兩個方面無法達到國際水平,也就很難采用國際上先進的監管工具和風險防控措施。
第三,監管人員專業能力有待提高。在我國長期的行政體制之下,暴露了一個問題,即監管者未必是該行業的專家,由于我國的行政考核、官員任免制度的歷史缺陷,造成了保險監管機構的工作人員在專業知識、經驗閱歷等方面的薄弱,讓不懂保險的人監管保險經營者,必定達不到預期的監管效果,反而造成了行政資源的浪費。
綜上所述,完善我國的保險市場,還需要在很多方面入手,切實的強化民眾的保險理念、提高從業人員和監管人員的職業技能和素質、加強法制建設和道德約束體制,并適度的發展其他金融市場,為保險市場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投資空間。在這些頑疾解決之后,中國保險市場躋身發達市場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徐文虎: 中國保險市場轉型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2]王銀成:中國保險市場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3]祝向軍:論國際保險市場發展模式, 保險研究,2003,(6)
[4]徐 哲: 中國保險市場區域發展不均衡性分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