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周期的概念和基本劃分
經濟周期,是市場經濟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周期性出現的經濟擴張與經濟緊縮交替更迭循環往復的一種現象。在經濟分析中,一般把每一個周期劃分為四個階段,即繁榮階段、蕭條階段、危機階段和復蘇階段。或者分為兩個階段和兩個轉折點,即把危機階段作為由繁榮轉向蕭條的轉折點,把復蘇作為蕭條轉向繁榮的轉折點。米切爾(Mitchell Wesley Clair )在1927 年出版的《商業循環問題及其調整》(Business Cycles: The Problem and Its Setting)一書中認為,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要經歷四個階段: 景氣、衰退、不景氣與復蘇。把一個經濟周期劃分為四個階段或者兩個轉折點,這是人們從歷史經驗資料概括出來的共同特點。自19世紀中葉以來,人們對于困擾經濟運行的周期現象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長度和類型的周期。
朱格拉周期。1862年,法國朱格拉(C.Juglar)提出,繁榮、危機、清算三個階段周期反復出現,周期的平均長度為9年~10年,這種長度的周期,后來被稱為朱格拉周期,也是后來各種經濟周期理論研究的基礎。
英國統計學家基欽(Joseph Kitchin)于1923年根據美國和英國資料研究指出,經濟周期有大小兩種,小周期長度約為42個月,大周期是小周期的總和,一個大周期包含2~3個小周期.因此,平均長度為40個月的短周期被稱為基欽周期。
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根據英、美、法、比利時等國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60種工農業主要產品產量和35種工農業主要產品價格的變動情況,提出了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存在著平均長度為15~25年的周期,與周期緊密相關的一個因素是房地產建筑業的興盛和衰退,稱之為建筑業周期。
美國經濟學家漢森(A.H.Hansen)用貨幣危機說解釋1902年到1908年間美英德三國的經濟循環變動。他在1927年出版的《商業循環理論》一書中,評價1925年前美英德法瑞典俄國等經濟學家的各種經濟周期理論,他反對消費不足的危機理論,認為經濟之所以循環波動,在于機器生產方法的工藝性質,尤其是技術發明、新發現、新市場以及資本積累,人口增長等所引起的投資波動。他的研究成果表明,美國1795年~1937年間,共有17次周期,其長度平均為8.35年,在每一次周期之間還存在次周期,時間長度約為前者的一半。建筑業周期平均長度約為17年~18年之間,大致為主要經濟周期長度的兩倍。
1925年,前蘇聯康德拉惕夫(N.Kondratiev)根據美國、英國、法國一百多年批發物價指數、利率、對外貿易、煤炭產量與消耗量等的變動,認為有一種更長的周期,其平均長度為50年左右。他指出,從18世紀末起,存在三個長周期:第一個周期從1789年至1849年,上升25年,下降35年;第二個周期,從1849年至1896年,上升24年,下降23年,共47年;第三個周期,從1896年起,上升24年,從1920年以后趨于下降。這種50年左右的長周期稱為康德拉惕夫周期。
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39年出版的兩卷本《經濟周期:資本家過程之理論的、歷史的和統計的分析》中,綜合前人成果,認為每個長周期包括六個中周期,每個中周期包含三個短周期,其中短周期約為40個月,中周期約為9年~10年,長周期約為48年~60年。他沿襲康德拉惕夫的劃分方法,并以其創新理論為基礎,把1785年以后分為三個長周期 。
西方經濟學家雖已發現了四種經濟周期并已廣為接受, 但至今還沒有發現更長的長波。同時,雖然研究了各種經濟周期的平均長度, 但還沒有建立起各種經濟周期平均長度的通用計算公式。在闡釋經濟周期發生原因方面, 乘數一加速數理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是它沒能科學地解釋轉折點轉換機制。
二、理論假說評述
對于經濟周期的解釋,既有馬克思的固定資本的更新是危機的周期性物質基礎的說法,也有薩繆爾森的重置浪潮理論,經濟學家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學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學者把眾多的經濟周期理論綜合為兩大類別:外生理論和內生理論。外生理論認為,經濟周期的根源在于市場經濟體制之外的某些事物的波動,如太陽黑點或星象、戰爭、革命、政治事件、金礦的發現、人口和移民的增長、新疆域新資源的發現、科學發明和技術進步等。內部因素理論則從市場經濟體制本身的某些因素投資、消費、儲蓄、貨幣供給量、利率等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運行機制來解釋導致社會經濟周期循環往復地上下波動的原因。1939年,薩繆爾森首先把內生理論和外生理論結合在一起,提出了把乘數和加速數結合在一起的理論模型。此外,波蘭的卡列茨基于1943年提出了政治的經濟周期理論,由于能夠充分有效地解釋戰后經濟周期與戰前大不相同的主要特征,得到了經濟界的普遍認可。
(一) 古典經濟周期理論
從世紀到世紀年代, 人們一直信奉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們的思想。誕生于大蕭條的凱恩斯主義使古典主義經濟理論被邊緣化, 不過, 古典主義為現代的貨幣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的經濟周期理論提供了基礎。古典主義假定工資可以靈活調整, 勞動力市場始終處于充分就業狀態,總供給曲線垂直, 產出處于充分就業下的潛在產出水平,總供給的變化導致實際產出的改變。由于總供給不變并且價格水平可以靈活調整, 只會帶來價格水平的下降, 總需求不影響就業和產出。總需求對產出沒有持久的影響和始終存在的充分就業是古典模型的主要缺陷。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使人們對古典的傳統理論失去了信任, 由于古典模型認為勞動市場總是處于均衡的充分就業的狀態,無法解釋當時大量失業的存在。并且, 不能將連續近年的產出下降歸因于對生產函數或勞動市場的外生沖擊;相反, 下降的總需求似乎是蕭條的主要原因。現實經濟和古典模型的不一致, 導致凱恩斯提出了總需求導向的模型, 為現代需求導向的周期波動理論提供了基礎。
(二)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
凱恩斯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指出, 古典主義關于價格和工資可以靈活調整的假設不符合一般情況。如果價格不能靈活調整, 總需求的變化并不能使價格迅速調整到供需均衡的狀態,而是會導致產量的變化。在價格水平不能靈活調整的假定前提下;凱恩斯認為總需求的不穩定導致了經濟的波動。如果工資不能靈活調整, 即存在工資剛性,古典學派描述的充分就業將不會存在。當價格水平降低時,由于某種原因經濟系統中一般價格水平下降, 但由于名義工資水平不能下降實際工資提高,這增加了廠商的成本。為實現利潤最大化,廠商將減少生產,從而減少勞動力需求,實際工資提高使得勞動力供給增加,此時經濟系統中將出現非自愿失業。這說明, 由于工資不能靈活調整, 勞動力市場不總是處于充分就業狀態, 因此, 經濟系統的總產出也不總是處于充分就業的產出水平,而是隨著價格的下降而減少的。基于此,凱恩斯主義的追隨者們認為總供給曲線并非垂直, 而是與價格正相關。凱恩斯對經濟周期波動的解釋歸結為《通論》中提出的邊際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流動性偏好因素,這些因素導致了人們消費需求、投資需求的降低,從而使得有效需求不足,導致了短期中出現衰退。在經濟周期的擴張階段,人們受盲目樂觀情緒支配,往往過高地估計了產品的需求、價格和利潤,并且人們之間互相影響,某企業經營者因對未來的樂觀預期而增加與他有關聯的貨物和服務的需求,就會帶動其他企業經營者也相應增加需求,從而導致過多的投資。然而,擴張導致資本品需求增加,資本品價格上升,從而資本邊際效率下降。而且,隨著收人上升, 貨幣需求增加提高了利率,使一些項目不能獲利,這些因素對投資的擴張產生了向下的壓力。隨著經濟轉而向下滑動,悲觀情緒蔓延,股票價格也將下降,人們財富的減少又導致了自發消費的下降,廠商積壓了過多的存貨從而縮減生產。在乘數機制的作用下,蕭條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周期理論是以投資分析為中心,分析投資變動的原因及其對經濟周期的影響。薩繆爾森提出了乘數一加速數模型,分析投資和產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引起了周期性波動,這個模型在宏觀經濟學教材中被廣泛使用。在此基礎上,希克斯進行了部分完善,進而提出了考慮到經濟增長的經濟周期模型。
(三)貨幣主義對經濟周期波動的解釋
20世紀60年代,凱恩斯主義受到了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學派的批判。經濟周期理論進一步發展,由原來的利用政策熨平波動轉到尋找周期波動的原因。在對經濟周期的解釋上,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者一致認為總需求的不穩定是經濟周期產生的主要原因,分歧在于貨幣學派認為總需求不穩定是貨幣供給的不穩定造成的,將經濟的周期波動完全或主要歸結為貨幣數量的變動。弗里德曼與施瓦茨合著的《1867-1960美國貨幣史》和他們出版的一系列書籍和文章,展現了貨幣數量、經濟行為和價格水平在幾十年中的系統關系。他們的研究成果表明,在長期中, 經濟系統是內在穩定、趨向充分就業的,價格的調整最終會使產出重返自然率水平。然而,在短期中,由于人們具有貨幣幻覺,貨幣當局政策的不穩定導致了總需求波動,從而引起了經濟的不穩定,實際產出與充分就業產出水平出現偏離。這和早期經濟學家強調的貨幣中性不同, 貨幣學派認為貨幣中性只在長期中存在,在短期中貨幣供給的變化導致總需求的波動進而影響了產出水平。貨幣學派主張按照單一規則制定貨幣政策,避免中央銀行為了減輕衰退或政治目的而任意頻繁地改變貨幣政策。他們認為,由于經濟政策發揮效應存在時滯,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不但不會減輕經濟波動,反而有可能加劇波動。而且,財政政策還具有擠出效應, 政府投資將會減少更有效率的私人投資,帶來浪費。因此,類似于古典學派, 貨幣學派主張自由放任。貨幣主義學派提出的一些重要理論和觀點為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理性預期學派所吸收并加以拓展。
(四)理性預期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
1.理性預期和貨幣幻覺理論
理性預期學派批判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沒有微觀基礎,他們繼承了古典主義的市場出清、經濟當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假設,并引人理性預期,即經濟主體根據當前可利用的一切信息形成對某個經濟變量未來值的預期。在對經濟周期的本質認識上,盧卡斯提出了不完全信息的貨幣幻覺理論,將貨幣供給變動看作外生的需求沖擊的源泉,認為預料不到的貨幣供給的變化是價格和產量波動的驅動力。他假定廠商收集經濟中其他產品價格的信息有困難,存在暫時的信息障礙,以至于廠商不能清楚地了解其他市場正在發生什么。如果貨幣供給增加導致一般價格水平上漲,但是由于信息不完全, 生產者無法區分是一般性價格水平還是他所生產的產品的相對價格上漲,可能誤認為是市場對他所生產的產品的需求上升導致的相對價格水平的上升, 于是會擴大生產、增加投資以增加供給。然而,當發現經濟系統中其他商品價格都在上漲、生產成本等幅度上升時,廠商將減少投資到正常水平,恢復原來的生產規模,這樣就產生了經濟的波動。20世紀80年代初,理性預期學派的后期學者不贊成用貨幣沖擊來說明宏觀經濟波動,而將一國的經濟周期歸結為以技術變動為代表的實際沖擊,提出了實際經濟周期理論(real business cycle,RBC)。
2.實際經濟周期理論
標志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誕生的是基得蘭德、普雷斯科特、朗和普勞瑟的開創性論文。RBC模型認為, 經濟系統頻繁受到影響產出的外生沖擊。持續的正的沖擊,如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帶來產出快速增長。然而,這種理論缺乏實證支持,模型沒有與實際的經濟數據擬合得很好。但是,很多理論家不斷努力,取得了一些進步,科格利和內森的勞動窖藏模型、金和雷貝羅的可變生產能力機制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模型,大大提高了模型與美國實際數據的擬合程度。
RBC理論自從世紀年代出現以來, 經過多年發展, 其分析問題的模式對現代宏觀經濟學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如金和雷貝羅說的那樣“理論是對宏觀經濟學有利的技術沖擊”。雖然其利用動態一般均衡模型進行分析的方法已經被廣為采用,不過在對經濟周期問題的解釋上, 大量研究表明理論存在諸多缺陷,在一些基本問題上仍然存在分歧。在模型中,經常用經濟系統的特征事實來作為評價模型的標準,但是特征事實卻存在大量的爭論。外生輸入的動態性質決定了產出的動態性質,產出的動態性質和沖擊機制的動態特征完全相同,模型本身的擴散機制并沒有起到什么作用,大多數模型不能刻畫產出的周期特征,這是對理論的重要挑戰。
(五)后凱恩斯主義模型中對經濟周期本質的闡釋
20世紀80年代以后,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提出工資和價格粘性,認為價格水平和名義工資水平既不像原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們所假定的一成不變,也不像古典主義假設的那樣能夠靈活調整,而是緩慢變化的。他們仍然堅持了市場非出清的凱恩斯主義觀點,借鑒了理性預期、微觀基礎和自然率假說等內容,在經濟周期理論領域做出了創新性研究。與原來的凱恩斯主義模型顯著不同的是,新凱恩斯主義還強調了貨幣需求,認為貨幣不穩定也是經濟不穩定的原因之一。總需求的不穩定導致經濟周期波動是因為短期中名義工資和價格的粘性。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認為,在非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價格水平并非迅速調整而是緩慢變化具有粘性的。面臨總需求沖擊,小的菜單成本導致了大的經濟周期波動。在勞動市場上,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為,對于某個給定時期,名義工資具有粘性,在產品市場出現需求沖擊時,實際工資將偏離勞動市場均衡狀態對應的實際工資水平,從而實際失業率偏離充分就業的自然失業率,實際產出也就當然偏離了潛在產出水平,即產生了經濟波動。不過,在長期中,所有合同都可以重新簽訂,價格和名義工資都可以根據供給、需求狀況靈活調整。
由于經濟周期波動的形成原因非常多,通過對不同流派理論的梳理,可以看出并不是哪一個獨特的因素引起了經濟周期,這幾種理論都提供了對經濟周期的不同角度的理解。經過爭論和驗證,很多方面已經達成了共識,比如價格是逐漸調整的,總需求和總供給都是重要的,總需求的不穩定可能來自消費、投資支出和貨幣供給很多因素等等。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和特定的情境分析,引起經濟波動的主要因素,既有可能是消費、投資等總需求的構成部分,也可能由技術進步和其它的總供給沖擊因素,政府對宏觀經濟的干預政策出現偏差也會導致經濟波動。但是在關于政府是否應該采取經濟政策應對宏觀經濟中出現的周期波動,仍然存在分歧。但在實踐中,世界各國政府在面對經濟出現大起大伏時都無一例外地會積極干預。各種流派在相互爭論中彼此融合吸收,促進自身的發展。所以,弗里德曼說,“我們都是貨幣主義者”。實際上,各流派都贊成市場作為經濟的基礎,所爭論的是政府邊界的大小問題,在這一點上,沒有本質區別。
參考文獻:
[1]劉長軍著:《美國新經濟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3年版
[2]李植丹著:《宏觀世界史》.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
[3]何小松:《美國新經濟周期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3年
[4] (美)查理斯. P. 金德爾伯格著:《經濟過熱、經濟恐慌及經濟崩潰- 金融危機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版
[5]劉國光:《我國宏觀調控的演變》.《經濟研究參考》, 2004年第95期
[6]宋玉華. 徐前春:《世界經濟周期理論的文獻述評》.《世界經濟》, 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