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數理統計法,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男子20km,女子20km和男子50km優秀競走選手的速度特征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在競走比賽的最后階段,大多數優秀男子選手的速度呈下降趨勢,多數優秀女子選手的速度呈上升趨勢。優秀男子選手的最低平均速度出現在第1區段,優秀男子20kIn競走選手最高平均速度出現在第8、第9區段,優秀男子50km競走選手最高平均速度出現在第2、第5、第7、第8、第9、第10區段。優秀女子20km競走選手的最高、最低平均速度出現的區間較為分散。節奏性的變速不僅是優秀運動員速度變化的主要特征,也是利用速度變化優勢克敵制勝的戰術手段。運動員應根據個人特點,合理安排全程走的節奏,這是取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關鍵詞:競走;優秀選手;速度節奏;特征
中圖分類號:G821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5-0066-04
文獻標志碼:A
競走是我國田徑項目中的優勢項目,在世界大賽中,中國競走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尤其是女子競走,在世界賽場上,先后涌現出了閻紅、陳躍玲、劉宏宇、王妍、王麗萍等優秀女子選手。在奧運會和世錦賽上,中國男子競走選手雖未能獲得獎牌,但卻獲得過5次第4名(第1次是1997年第6屆世錦賽上余國輝的20km競走第4名;第2次是1999年塞維里亞世錦賽黎則文的同一項目第4名;再有3次奧運會第4名),與獎牌一步之遙,但是,中國競走隊在2000年后的國際大賽中,成績差強人意,連續3屆世錦賽都顆粒無收,曾一度被外界戲稱“內站內行,外戰外行”。還好,在剛剛結束的2009年柏林世界田徑錦標賽上,劉虹奪得了女子20km的銅牌,而王浩則奪取了男子20km競走的銀牌,這重新為一度低迷的中國競走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通過分析2008年北京奧運會競走比賽中前8名選手各分段的成績以及全程速度變化趨勢,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當今世界優秀競走選手在比賽中的速度特征以及技戰術的應用特點,為進一步提高我國競走運動水平提供可以借鑒的經驗。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競走男子20km、女子20km和男子50km比賽成績前8名運動員競走速度變化特征為研究對象。為了研究中表述的方便,本研究將20km分成10×2km,將50km分成10×5km,各10個區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公布的男子20km、女子20km和男子50km競走比賽中前8名運動員的競走比賽成績、分段計時成績和名次進行分析比較。
1.2.2 數理統計法
用Excel軟件對相關數據統計、整理,分別制作出男子20km、女子20km和男子50km優秀運動員分段速度的折線圖及部分優秀運動員的速度趨勢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男子20km優秀競走選手速度變化特征
前8名競走運動員速度的變化特征可以通過運動員比賽過程中每個區段的平均速度更直觀地體現出來(如圖1所示)。從表1和圖1可以看出,奧運會男子20km競走比賽前八名選手后半程成績均好于前半程,前6名選手前半段(前10km)的速度都低于后半段的速度,前半程每區段都是用時8min,而后半程每區段用時都是7min,在速度的整體曲線圖上表現為一種逐漸上升的趨勢。前8名運動員的全程速度曲線較為類似,其形狀類似一個倒置的勺子,這是戰術安排不同和體能差別的表現。
由表1可知,冠軍瓦列里·博爾欽,第1圈用時8minl5 s,平均速度4.04 m/s,是全程平均速度最慢的一圈,第2圈他和其他選手一樣開始逐漸加速,完成第2圈用時8 min09s,平均速度達到4.09m/s.4~10 km速度都在4.09m/s以上波動,表現出較為平穩的態勢。10km之后,他突然加速,8~10km用時8min 04 s,平均速度為4.13m/s,10~12km用時7min54s,平均速度達到4.22m/s。在10~14km階段,瓦列里·博爾欽的速度保持在4,22 m/s以上,變化不大。倒數第3圈,瓦列里·博爾欽開始加速,此圈用時7min36s,平均速度達到4.39m/s。
最后2圈是瓦列里·博爾欽制勝的關鍵,分別用時7min27s和7min29s,平均速度達到4.47m/s和4.45m/s,在前8名選手中是最快的,這種超強的沖刺能力就是瓦列里·博爾欽奪得冠軍的殺手锏。一般在最后的沖刺階段,由于選手的體能出現問題,容易導致技術動作變形,受到裁判員警告或嚴重警告,造成心理壓力;因此,比賽能力不強的選手很難保持高速行走,更不用說加速了。但瓦列里·博爾欽在最后階段不僅表現了較強的加速能力,而且他保持高速競走的能力也無人可及。瓦列里·博爾欽的速度節奏從整體上看是先慢(0~2km)再快(2~6km)再慢(6~8km)再升(8~14kin),急升(14~18km)而后稍降(18~20km),全程平均速度4.22m/s。節奏性的變速不僅是瓦列里·博爾欽速度變化特征,也是利用速度變化優勢克敵制勝的戰術手段。
通過分析我國選手王浩全程速度變化曲線(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整體上,王浩的速度變化趨勢與前3名選手大體相同。王浩在前14km與前3名選手的速度基本保持一致,4人在14km處都是用時56min29s,14~16 km階段,王浩和前3名選手一樣,開始加速i但此階段他用時7min44s,是前4名選手中最慢的,也就是說,王浩的加速能力不及其他3人。速度變化趨勢表現出差異性的是在16~20 km階段,冠亞軍選手在16~18km階段急劇加速,并且在此階段達到本人的最大速度,最后1圈速度稍有下降;王浩和第3名選手在16~20km階段,速度逐步下降,表現出體力不足的特征,同時,最后2圈王浩加速能力不強,速度下降過早(第8圈就下降,冠亞軍選手是第9圈下降),是他和冠亞軍的主要區別。雖然在最后的2km中,王浩的速度高于第3名的澳大利亞選手賈里德·塔倫特,但終因前面(第8、第9圈)落下較多而使王浩與獎牌失之交臂。
從圖1可以看出,優秀男子20 km競走運動員取勝的速度規律主要表現為:首先在開始階段(0~2 kin)以較慢的速度調整身體狀態;其次在途中階段(4~16km)具備保持較高的速度競技能力;最后,在結束階段(16~20km)具備超強的沖刺能力。前8名運動員都是從第2圈開始加速,在前半程(0~10km)以較為平穩的速度推進,后半程加速,并且保持較高的速度,在前14km前8名運動員基本保持在第1集團,14~18km階段第1集團開始出現分化,此階段大多數運動員都處于加速階段,18~20km大多數運動員的速度有所下降。
競走速度的變化反應了競走運動員比賽中是采用勻速走還是變速走,可以通過每個距離段平均速度的標準差來反應;因為標準差是反應數據離散程度的變量,如標準差大,說明其速度變化相對大,采用的是近似變速走,如標準差小,說明其速度變化相對小,采用的是近似勻速走。從表1可知,前8名競走運動員其每個區段平均速度的標準差按從大到小依次為:第1名>第2名>第3名>第4名>第5名>第7名>第6名>第8名。獲得獎牌的3名選手的標準差相對較大,說明其在比賽中采用的是近似變速走;標準差較小的是盧克·亞當斯和羅布·赫弗南,說明其在比賽中速度變化相對較小,采用的是近似勻速走。由表1可知前8名選手的最高平均速度有以下特征:第1、第2名運動員的最高平均速度出現在16~18km階段,第3~8名運動員的最高平均速度出現在14~16km階段。這就提示我們,當今優秀運動員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加速能力,而且要具有較強的保持高速度的能力,防止速度下降過早。
2.2 世界女子20km優秀競走選手的速度變化特征
從表2可以看出,前8名選手的最高平均速度出現在第1、第3、第5、第6、第10區段,最低平均速度出現在第4、第8、第9,第10區段,表現出相對分散的特點。前8名選手其每個區段平均速度的標準差按從大到小依次為:第1名>第4名>第5名>第8名>第7名>第6名>第3名>第2名。冠軍選手和劉虹的標準差相對較大,表現出相對明顯的速度變化特征;銀銅牌選手的標準差相對較小,表明全程速度波動較小,采用了近似勻速走的速度節奏模式。
女子20km前8名運動員的全程速度變化如圖3所示,前3名選手的全程平均速度分別為3.85、3.83、3.82m/s,獲得冠軍的俄羅斯選手奧莉加·卡尼斯金娜,分段速度的最大值達到3.95m/s。奧莉加·卡尼斯金娜在第1圈就創造了全程最大分段速度,憑借這一速度,她在第1圈就確立了領先優勢,在隨后的第2圈中,她的速度稍有下降,為3.89 m/s但第3圈她的速度又稍有提高,為3.91m/s,第4圈她的速度明顯下降,分段速度為3.86m/s,在8km處出現了速度變化的一個“拐點”,即速度停止下降。隨后進入了第2階段即相對穩定的速度保持階段,其速度值保持在3.89m/s左右。在14km處,她的速度出現第2個“拐點”,進入了第3階段即速度下降階段,她速度連續下降的趨勢直至終點。冠軍選手速度特征在折線圖上呈“鋸齒形”型。雖然奧莉加·卡尼斯金娜在第8、第9圈的分段速度都遠低于第2名和第3名,但由于前面整體積累的優勢,還是讓她第一個沖過終點。
由圖4可以看到,獲得銀牌和銅牌的選手全程速度曲線非常相似,但劉虹和她們比較有較大的差異。前4圈她們3人的速度大體一致,速度值保持在3.83m/s左右,8km過后,她們3人出現速度變化的第1個拐點,3人突然加速,銀牌和銅牌選手在第5圈的分段速度分別達到3.85m/s和3.84m/s,而劉虹的分段速度則達到3.87m/s,隨后3人速度不再增加,開始進入第2階段即速度相對保持或稍有下降階段。3人的速度變化差異表現在第2、第3階段。銀牌和銅牌選手速度在第2階段呈現下降趨勢,在第8圈(14~16km)她們的速度出現了第2個拐點,2人的速度下降到3.79m/s,在速度曲線上呈現一個明顯的波谷,也是她們全程最低的分段平均速度。16km過后,2人開始逐漸加速,直至終點。速度曲線近似V型。劉虹第5圈分段速度達到3.87m/s后,速度開始出現下降,第6圈分段速度降到3.77m/s,隨后她又開始加速,第7圈和第8圈她的速度一直處于上升趨勢,第8圈的分段速度增加到3.82m/s,16km過后,劉虹速度開始急劇下降,第9圈的分段速度降到3.73m/s,是全程分段速度中最低的。18km過后,劉虹開始猛烈加速,直至終點,此圈分段速度高達3.92m/s,整體來看,劉虹的速度曲線近似W型。
縱觀比賽全程,我們將全程分為開始階段,途中階段和結束階段。在結束階段,有2種速度模式,即速度下降型和速度上升型。冠軍選手和第5名選手屬于速度下降型,其他6名選手屬于速度上升型。在途中階段,有3種速度模式:速度降升或升降交替模式;速度保持或稍有下降模式;速度保持或稍有上升模式。冠軍選手在途中階段采用了速度保持或稍有上升的模式,銀牌和銅牌選手采用速度保持或稍有下降的模式;劉虹采用了速度降升交替的模式。途中階段是獲得比賽勝利的關鍵,無論采用何種速度模式都可以取得好成績,關鍵在于此階段運動員的速度保持在相對穩定的較高水平上,波動較小,也減少了體力消耗,運動員應盡量延長這一階段的路程。
2.3 男子50km前3名選手的速度變化特征
從表3可以看出,前8名選手的最高平均速度出現在第2、第5、第7、第8、第9、第10區段,最低平均速度出現在第1區段。前8名選手其每個區段平均速度的標準差按從大到小依次為:第8名>第3名>第7名>第2名>第5名>第1名>第4名>第6名。第3名和第8名的標準差相對較大,其他選手相差不大,整體來看,他們基本采用了勻速走的速度節奏模式。
男子50km前8名運動員的全程速度變化如圖5所示,前3名選手的全程平均速度分別為3.84、3.80、3.79m/s,獲得冠軍的意大利選手亞歷克斯·施瓦策,分段速度的最大值達到3.93m/s,是前8名選手中分段速度值最大的。冠軍選手在比賽開始階段,以相對較慢的速度前行,但也是前8名選手中最快的。5km過后,他逐漸加速,在5~15km階段,保持速度穩中有升;15km過后速度出現第1個拐點,即速度不再上升而是稍有下降20~25 km階段,速度又開始上升;半程過后,25~35km階段,速度有所下降;35km過后,速度出現第2個拐點,開始進入結束階段,速度不再下降,而是突然加速直至終點。前3名選手在40km之前速度曲線極為相似。只是最后10km,3人的速度曲線才表現出差異性。冠軍選手是一直加速直到終點,表現出較強的沖刺能力。銀銅牌選手速度逐漸下降直至終點。
我們將前3名選手的速度曲線進行了6次多項式擬合處理,得到了不同的速度趨勢(如圖6所示)。縱觀全程,冠軍選手的速度曲線表現出“雙峰型”特點。而第2、第3、第4和第5名選手的速度曲線近似倒U型,第6、第7名選手的速度曲線近似M型,第8名選手則是典型的“單峰型”。
3 結論與建議
1)男子20km競走比賽中,最后階段大多數優秀運動員的速度呈下降趨勢;優秀選手在第8、第9區段的平均速度最高,在第1區段的平均速度最低;前8名運動員的全程速度曲線較為類似,其形狀類似一個倒置的勺子。我國選手王浩全程速度變化趨勢與前3名選手大體相同,速度變化趨勢表現出差異性的是在第9、第10圈,最后2圈王浩加速能力不強,速度下降過早(第8圈就下降,冠亞軍選手是第9圈下降)是他和冠亞軍的主要區別。這就提示我們,當今優秀競走選手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加速能力,而且要具有較強的保持高速走的能力,防止速度下降過早。
2)女子20km競走比賽中,最后階段大多數優秀運動員的速度呈上升趨勢,表現為逐步加速;前8名選手的最高平均速度出現在第1、第3、第5、第6、第10區段,最低平均速度出現在第4、第8、第9、第10區段;冠軍運動員速度曲線呈“鋸齒形”,銀銅牌選手的速度曲線近似V型,劉虹的速度曲線近似W型。劉虹在第9區段速度下降較多,排前8名選手中倒數第2名,但劉虹在最后階段的沖刺速度較強,是前8名選手中最快的。建議劉虹將加速的距離提前,避免速度的大起大落,提高體能消耗的效率。
3)男子50km競走比賽中,最后階段大多數優秀運動員的速度呈下降趨勢;優秀選手最低平均速度集中在第1區段,前8名選手最高平均速度出現在第2、第5、第7、第8、第9、第10區段,表現出較為分散的特點;前3名選手在40km之前速度曲線極為相似,只是最后10km,3人的速度曲線才表現出差異性。縱觀全程,冠軍選手的速度曲線表現出“雙峰型”特點。而第2、第3、第4和第5名選手的速度曲線近似倒U型,第6、第7名選手近似M型,第8名選手則是典型的“單峰型”。
4)競走比賽的開始階段、沖刺階段以及比賽中相互超越階段的速度變化是競走比賽中速度節奏變化的主要特征,運動員應根據個人特點,合理安排全程走的節奏,這是取勝的關鍵因素之一;優秀運動員不僅具有較強的勻速走能力,還應具備較強的變速走能力,節奏性的變速不僅是優秀運動員速度變化的主要特征,也是利用速度變化優勢克敵制勝的戰術手段。
參考文獻:
[1]張軍波.第十一屆世界田徑錦標賽述評[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20(4):60-64.
[2]翟波字.宋淑華.劉 堅.等.2008“好運北京”國際田聯競走挑戰賽運動員戰術特點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4):25-27.
13]王 晏.周 宏.第28屆奧運會20km競走比賽中、外優秀運動員表現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9):1103-1105.
[14王 晏.試析全國男子20km競走冠亞軍的速度特征[J].田徑,2003,(9):31-32.
[5]王 林.任占兵.2007國際田聯競走挑戰賽中外優秀選手速度變化特征[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8,25(3):95-98.
[6]常 生.50km優秀競走運動員比賽的速度特征[J].體育科學,1996,16(2):54-57.
[7]王 倩.章碧玉.李毅群.等.1995年世界杯競走賽前三名選手比賽過程的運動學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6,19(4):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