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職業院校中的“讀、訓”矛盾向來難以解決,而學分制作為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對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具有積極意義。體育職業院校學分制的構建選用了學年學分制,將學生思想道德、體育技能納入學分制體系,規定最低畢業學分,實行學分互通,設立獎勵學分。該模式在我校實行取得顯著成果。
關鍵詞:學分制;體育職業院校;彈性學制;管理制度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5-0048-04
文獻標志碼:A
學分制是一種以學分為計量單位衡量學生學業完成情況的教學管理制度,它把規定的畢業最低分作為衡量學習量和畢業標準。學分制起源于19世紀末德國的選課制,之后在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相繼實行。1872年美國哈佛大學率先實行學分制。五四運動后,我國的蔡元培等教育家從國外引進了學分制,1918年從北京大學的選科制開始,經過了20多年,幾乎所有高校都實行了學分制,新中國成立后,從1952年開始高校進行了調整,取消了學分制,直到1978年才再次嶄露頭角,1985年國家教委發文,要求高校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實行學分制。此后高校中出現了實行學分制的高潮。1994年,國家教委發文提出中等職業學校可以實行學分制。2004年全國各省教育管理部門相繼要求在職業院校、中職學校推行學分制。至此,以學分制為主體的教學管理體制深化改革在全國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1 體育職業院校實行學分制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體育職業院校中的“讀書”和“訓練比賽”的矛盾很難解決。從形式上看,體育職業院校一般都實行讀書和洲練并重,各占半天,但從實際和效果上看,無論是校方、教練還是學生,最后都偏重于“訓練比賽”。由此而得出“以訓為主”的實際操作原則。于是問題和矛盾接踵而來:其一,正常的教學計劃、規則、制度在實施上受到了影響。很多體育職業院校實行“雙軌制”,既受體育主管部門的垂直領導,有體育比賽和輸送的硬任務,又歸教育行政部門間接領導。必須按教學大綱完成文化和專業課的教學任務,學生必須學完并通過學校所開設的全部課程才能畢業。教學部門要按照正常方式完成教學計劃,按正常的教學規范授課,必須保證每天半天的教學時間。學生要完成并通過全部課程,必須保證按時進教室聽課,完成作業。然而,這些基本條件,在體育職業院校卻因種種客觀原因,很難長期一貫地得到保證。其二,學生畢業的難度加大。那些經常外出集訓比賽,無法堅持正常學習的學生,許多功課考試不及格。這部分學生究竟能否畢業,是經常困擾學校的一個難題。按照常規,功課不及格就不能畢業。可是這些學生是為了體育事業而中斷學業,他們流了汗,付出了辛勞,為學校爭了榮譽,如果不讓他們畢業也不合情理。針對這種情況,大多數體育職業院校往往采用給成績的辦法,讓學生畢業。這種做法缺乏嚴肅性,難以保證公正性。其三,學生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缺乏上進的動力。除了經常參加集體比賽的學生以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文化基礎較差,對學習抓得不緊。他們看到外出集訓比賽的學生沒有完成學業卻獲得了畢業證,幻想自己學業不合格也能畢業,因此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畢業時大部分課程不合格。近些年來,這種現象逐年增加,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和學校的聲譽。長期以來,這些問題和矛盾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許多學校的權宜之計是腳疼醫腳,頭疼醫頭。而學分制對于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都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學校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調動教師積極性,增強辦學活力;有利于推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貫徹素質教育思想適應市場經濟和特殊行業的需求;有利于進一步推廣職業教育。
2 體育職業院校實行學分制存在的問題及學分制模式的設想
2.1 存在的問題
1)教學計劃的完整性、系統性不易保證教學內容和質量標準無法統一要求。許多體育職業院校的學生文化基礎較薄弱,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學習自覺性差,選擇能力差,又經常參加集訓比賽。學習中斷后很難保證知識的系統性和質量標準。
2)教師隊伍人員緊張,無法實現全方位的選課。許多體育職業院校的教師往往身兼數課,同一門學科富余的教師很少,很難展開競爭和讓學生選課。
3)教學班無法按課組班。因學生經常離校訓練比賽,流動性大,再加上學生自我約束,自學能力較差,所以無法組成任意選課的教學班。
4)對學分制的認識、重視、操作的準備時間較長。體育職業院校實行學分制的很少,教師、教練學生對學分制十分生疏,需要較長時間的準備。
2.2 學分制模式的設想
選用學年學分制。目前我國實行學分制的學校普遍采用的是學年學分制。學年學分制既有學年限制的特征,又有完全學分制的特征,它既保留了學年制計劃性強,專業分類嚴密完整的特性,又吸收了學分制的某些長處,如對課程的選修,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度等,學年學分制課程安排編程的基本方法是,把公共課、基礎課、專業課中主要的課程列為必選課,占整個課程總時數的70%以上,選修課安排30%。選修課中又分為限選課和必選課2種。限選課既能限制學生避重就輕,又能使學生有一定的選擇余地,任選課占10%左右,這樣就能解決統一性和靈活性關系的問題,既保持了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完整性,又具有適度的靈活性,根據體育職業院校的特點,選用這種既能保持綜合課程班的現狀,便于管理,又能靈活地給學生一定的空間選擇學年學分制是目前體育職業院校可行的一種制度。
更新觀念,做好學分制啟動的準備工作,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在傳統的教育環境中,分數是學生選擇普通高校課程還是選擇體育職業院校的唯一依據,學生無法過多地考慮個人的興趣,特長和能力。專業從錄取到畢業一成不變,學生很難真正擁有自由選擇專業和調整專業的權利,課程和教師都是由職業院校事先確定的。教育市場經濟最新發展的特點已經不再是大的學校兼并小的學校,而是觀念新的學校兼并觀念舊的學校,發展快的學校兼并發展慢的學校,所以,從學年向學分制的轉變是職業教育學校教育制度的根本轉變。構建體育職業院校學分制模式,第一步要做好的就是轉變觀念。首先,是校長觀念的轉變。校長觀念的轉變是職業學校學分制試點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所在。學分制改變是一個系統工程,教育部門首當其沖,但學分制試點決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事,而是涉及職業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它需要訓練、學生管理、后勤等部門的全力協作,有相當的工作需要校長去協商和解決,因而校長是理所當然的第一責任人。其次是教師教練觀念的轉變。教師教練是體育職業院校教學訓練工作的主要承擔者,也是學分制試點工作的中堅力量,所有的改革探索都需要通過教師教練去實現。教師教練要改變傳統的以自己為中心的觀念,要改變自己習慣中與學分制不相容的一切。要改變自己所熟悉的教學訓練方法、教材,這就需要教師教練要付出巨大的心血。最后,還存在學生、家長教育行政部門官員等方面觀念的轉變。學生家長觀念的轉變主要依靠學校的大力宣傳操作。以上工作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選擇合適的學分制切入點。據專家介紹,目前國內學分制試行的做法有以下幾種:1)由某一學科逐步過渡到所有學科。其優點是從某一學科為起點,起步較緩,運作中矛盾少。缺點是不涉及全校教學制度改革,力度較小。2)由1個班或數個班逐步過渡到所有班。其優點是運行中矛盾少、比較穩,缺點是需要碎敲,沒有整體性,成本較高。3)由1個或數個專業逐步過渡到所有專業。其優缺點與第2種做法相似。4)由學年學分制逐步過渡到學分制。其優點是起步比較容易,能夠在較大范圍試行,但受傳統學年制影響,改革越到深處阻力越大。5)由新學年全體新生開始,逐步推進逐步完成。其優點是改革力度大、層次高、成效大,但出現的問題也較多。根據體育職業院校的特點,我們認為保留用第4、第5種方法,再結合學校的實際,保留班級制,采取寬基礎,規范模塊的課程模式,從新生開始實行學年學分制是最佳的選擇。
改革課程設置教材、教法,將分層教學“融入”學分制。社會的人才是分類的,據專家分析,社會人才可以分成4大類:學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學術型人才是理論型人才,工程技術,技能型人才是應用型人才『5]。體育職業院校所培養的學生毫無疑問屬于技能型、技術型人才,所以,在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應立足于技術、技能。在課程設置上應把重點放在受社會和學生歡迎的應用性科目上,少開或不開一些理論型較強的課程。在教材選用上,應按技能的需要去掉重復、繁瑣,與專業目標暫無關系的部分,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教師親自編寫校內教材。在教學方法上,改進傳統的教師為中心的教法,采取互動,激活課堂等方法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把教學重點放在提高學生能力上。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進入同一班級實施同一教學往往是失敗的。按照統一教學計劃難以解決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問題,因而,在實施學分制試點時,可采用分層次分類教學。即在學生自愿的基礎上,以學生的實際水平為依據,經過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將教學對象分為不同的層次,按層次的需求進行教學。這個工作比較復雜,牽扯到的問題也很多,需要領導支持,教學、訓練、學生等管理部門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做好課程的師資準備。學分制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于體育與體育職業院校所擁有的師資隊伍。學分制實施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師資隊伍準備的充分與否。學分制的運行是檢驗體育職業院校師資隊伍是否良好的睛雨表。在學分制實施過程中體育職業院校的教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教師將不斷面臨著新課程的挑戰,將不得不離開自已熟悉的,甚至是為之奮斗一輩子的課程。部分教師將面臨著下崗或轉崗的風險,因而教師要學會改變自己。在學分制實施中,原有課程在不斷地重新整合。學分制給教師提供了一個能充分實施自身才能的舞臺,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改變自己,通過改變適應變化。從校方來說,應給教師轉崗創造一定條件。拿出一部分資金,培訓教師,或選調新課程的任課教師。總之,做好課程的師資準備,才能使學分制貫徹正常。
建設學分制系統的管理制度,并在實施中堅決貫徹執行。體育職業院校實行學分制改革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程。首先要制定一系列相關的實施文件。例如:學分制學籍管理條例,學分管理方法,選課管理方法,學分制學生德育行為評價標準,學分制訓練課學分管理方法,獎勵學分管理方法,學分制課程指導方案,重修學分管理方法等。這些管理文件需要在實踐中醞釀、討論、定稿、通過。其次,在學分制系統文件通過后,在實施中堅決徹底地貫徹執行。校領導及全校各部門應帶頭積極配合,在文件面前,不受任何干擾,以文件為準繩,一點不走樣地執行。最后,全校學生,教職員工,應大力支持學分制改革,自覺維護學分制改革推進中央出臺的各種文件制度,理解在學分制運行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并積極提出改善的合理化建議。
將學生思想道德、體育技能納入學分制體系,規定最低畢業學分。1)設立德育學分。學生在校的思想品德按照不同的內容設置學分。如軍訓、公益勞動、入學畢業教育可以周為單位計算學分。在校期間表現可規定為一個固定學分,如有違紀行為,從固定分中扣除,學生經過教育改正了,又可還原固定學分。這項工作需制訂執行細則、表格,統稱為德育學分。學校應本著德育為先的原則,規定德育學分必須達標的最低學分,達不到者,即使是畢業總學分夠了也不能畢業。2)實行學分互通,設立獎勵學分,規定畢業最低學分。將訓練納入學分制管理,制定訓練學分制執行細則。規定體育技能及德育獎勵學分標準。實施文化專業科學分與體育訓練學分、德育學分、獎勵學分互通互認。把文化專業課與體育訓練、技能、德育融為一體。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激勵、相互補充。在此基礎上確定學生畢業的最低總學分。不管學生在哪方面取得了學分,相加只要達到畢業最低總學分,且德育分達標即可畢業。另外,在學生成績檔案中記載各方面的成績、學分。這樣,既改變了訓練、教學兩張皮,相互矛盾不協調的現象,也解除了體育技能優秀學生成績在學校得不到妥善處理的后顧之憂[7]。體現對體育技能成績的尊重。學生也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對學習和訓練增強了信心和動力。同時也體現了體育職業院校培養技能人才的特色。
3 實行學分制的成果
學校2004年從2003級學生開始試行學分制,幾年來,學校在學分制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實踐中,探索到一些切實可行的體現了體育職業特點的,融德育、訓練、教學為一體的綜合管理模式。
3.1 學校學分制彈性學制的指標體系結構與內涵
3.1.1 德育學分模塊
指學生在入學教育、軍訓、公益勞動、畢業教育和在校內表現等方面給予的學分,學分為18分。其中入學教育1分;軍訓1分;公益勞動1分;畢業教育1分;在校內表現14分。德育學分由德育辦、學生科具體負責管理并制定細則,教務科、訓練科、招生就業辦、各班主任配合執行。
3.1.2 專業技能學分模塊(專項訓練部分)
指專項體育技能訓練模塊,是以學生專項訓練課、校內考勤、專項理論為指標。學分為99分。其中——1)專項訓練課(60分):①完成訓練課任務和指標;②專項身體素質測試達標;③學分計算,每學年20分,3年合計60分。2)考勤(30分):①早操3分;②午休、晚熄燈3分;③訓練課4分。④學分計算,每學年10分,3年合計30分。3)專項理論(9分):①基本技術;②專項技戰術;③專項競賽規則;④學分計算,每學年3分,3年合計9分。
3.1.3 基礎知識、技能學分模塊(文化課部分)
指文化基礎理論、專業基礎理論與技術模塊,為保證人才的培養目標,設置了文化基礎課、公共選修課、專業必修課等,削減了一些不適應體育職業院校教育培養目標的課程,新增了一些適應社會需求的選修課,作為學生必須學習的基礎理論和基礎技術課程。以課時計算學分,每16課時為1學分,合計為110分。
3.1.4 集訓學分模塊
是指學生為參加比賽必須停文化課進行的集中訓練(校內或校外),學分為每月3分,每學期不超過18分,集訓學生憑訓練單位出具的集訓成績鑒定并由訓練科、教務科、督導室審核,校領導核準后執行,同時對有集訓、比賽任務的學生在訓練比賽間隙可通過彈性教學形式,由教學和訓練管理部門及教師和教練共同協商安排補課和考試,考試合格獲得相應的學分。
3.1.5 畢業實習學分模塊是指學生在按照教學計劃參加的畢業實習中所得的學分。畢業實習時間為6周,每周2學分,合計12學分。畢業實習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全面檢驗所學的體育知識和技能,為從事體育各項工作打下一定的實踐基礎。畢業實習結束后需實習單位對實習學生的考勤(3分)、工作量(3分)、表現(4分)等情況進行鑒定,學生還需交實習總結(2分)。由教務科根據實習材料再綜合評分。
3.1.6 獎、扣學分模塊
獎勵學分。指學生參加國內外、區內外體育競賽所取得的優異運動成績或被輸送到國家級、省級體育專業隊,或取得技能等級證書者(憑競賽成績冊、省級體育局競體處和學校訓練科提供的證明)與學生獲得的各種榮譽獎所得的學分(按名次、等級計算得分,不封頂)。
①校運會(身體素質測驗)達標者獎勵10學分。②校運會比賽按照規程規定名次獲名次獎者,獎勵5學分(以上2兩項不累計計分)。③省級年度比賽獲前8名者,獎勵7學分(名次每晉升一位,遞增1學分)。④全國分區賽(含西北協作區)比賽獲前8名者,獎勵10學分(名次每晉升一位,遞增2學分)。⑤全國少年比賽獲前8名者,獎勵30學分(名次每晉升一位,遞增5學分)。⑥全國青年比賽獲前8名者,獎勵40學分(名次每晉升一位,遞增lo學分)。⑦全國成年比賽獲前8名者,獎勵60學分(名次每晉升一位,遞增15學分)。⑧達二級運動員者獎勵20學分。⑨達一級運動員者獎勵60學分。⑩達健將者獎勵160學分。(11)被輸送到國家級、省級優秀運動隊,或解放軍八一隊者獎勵160學分。(12)被全國及省級高等院校錄取者獎勵:本科30學分、專科15學分。(13)應屆畢業生參軍入伍或已落實就業單位,憑相關證明材料獎勵15學分。
對獲校級以上榮譽稱號的優秀學生給予學分獎勵,具體標準見表1(各項獎分在1年內以最高級別記分不累加)。3)扣減學分:
①違反校紀校規,受到學校處分的同學,應扣減基礎學分,具體標準如下。
②在校表現14分。學生違反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情節未達校規處分的行為,經多次批評教育,未見改觀,可由班主任或任課教師、教練寫出申請扣減學分的書面報告,經學生科會同有關部門審核批準后,扣減德育學分。如:課堂紀律、出勤、作業、考試、宿舍管理、損壞公物、同學相處、儀容儀表、違規上網等違反校規校紀的行為。其他未列入違紀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扣分。
3.2 學校學分制實施的效果
有效地解決了體育技能訓練比賽與文化理論學習的矛盾。促進了學校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增強了辦學活力,調動了教師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個性,體現了學生的體育職業能力,畢業率逐年遞增,構建了體育競技人才和體育工作者2類人才培養的協調發展的靈活機制,社會效益碩果累累。(體育后備人才的輸送率達到46%。其中,學校輸送的阿的江、李文杰、韓新平、王潔、薛海峰、哈那提尼加提·玉山、劉麗娜、杜峰等運動員在2005 2008年國內、國際體育重大比賽,北京奧運會比賽中分別取得了好成績,成為世界名人,學校先后在1996年和2008年2次被國家體育總局審批為“國家級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
3 結論
綜上所述,體育職業學校施行學分制教育管理模式是一次變革和一項系統工程。對于21世紀學生的能力衡量不能簡單地延用一般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而應面對現實,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其特殊性,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制定符合體育職業特色的管理制度并在運行中不斷加以完善,因此,我們將繼續不斷地完善學分制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使體育職業院校學分制的教育管理更趨規范科學。
參考文獻:
[1]楊黎明.職業院校實施學分制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1.
[2]李志宏.實施學分制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中國高等教育,2000(17):38-40.
[3]李向偉.中等職業學校實行學分制若干問題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6.
[4]石紅霞.南京體育學院高等教學管理改革與探索[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72-?3.
[5]胡 霞.我國高校學分制運行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72-76.
[6]顧偉農.劉傳進.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五套課程方案的比較[J].體育學刊,2006(3):70-74.
[7]蘭 凌.王曉卉.學分制條件下職業院校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