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解肥胖人群的鍛煉行為和鍛煉動機特點,通過598名西安市知識分子問卷調查,對比分析肥胖人群和正常體重人群的健康狀況、體育行為和鍛煉動機,并考察體育行為和鍛煉動機的關系。結果表明;1)知識分子中肥胖和較胖人數占33.2%,他們的健康狀況明顯差于體重正常的人群,是慢性病高發人群;2)肥胖人群外貌動機最強,是肥胖知識分子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心理動力;3)知識分子的鍛煉行為與鍛煉動機顯著相關,內部動機更重要;4)肥胖知識分子促進健康的方法應首選體育鍛煉,需要在體育鍛煉中培養樂趣動機和能力動機。
關鍵詞:肥胖;體育鍛煉;動機;知識分子
中圖分類號:G804.49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5-0089-04
文獻標志碼:A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人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結構的改變,以及體力活動減少和生活不規律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我國超重和肥胖人口迅速增加。超重,肥胖與許多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密切相關,是冠心病和缺血型腦卒的危險因素,肥胖和超重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問題,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肥胖明確宣布為一種疾病。體育活動具有明顯的控制體重作用,對單純性肥胖的治療效果明,因此,促進肥胖人群參與體育鍛煉對提高我國人民整體健康水平有著重要意義。
關于肥胖人群體育鍛煉的研究正逐漸增加,但基本上集中在體育鍛煉對肥胖的影響和干預,還沒有學者研究肥胖人群的鍛煉動機。知識分子的健康狀況一直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不斷有學者指出我國知識分子存在嚴重的健康問題。一些研究指出:“知識分子缺乏恰當的和適量的身體鍛煉,健康狀況值得擔憂,因此,需要加強對知識分子的體育服務,采取措施,促進知識分子加強體育鍛煉”。關于知識分子身體健康和體育鍛煉的研究較多,但研究知識分子的肥胖問題的文獻卻很少,了解知識分子中肥胖人群的鍛煉動機有利于有針對性地促進他們參與體育鍛煉,從而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所以,本研究試圖通過比較分析,探討肥胖人群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特點,為促進肥胖人群參與體育鍛煉提供理論參考。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西安交通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和西北工大學等9所大學的正副教授或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在讀博士生,及西安地區的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職稱的科研、管理人員。調查問卷由課題組成員在被調查單位發放,每單位發放調查問卷30~50份,共發放問卷800份,回收696份,回收率87%,剔除無效問卷106份,共獲得有效問卷590份,有效率為84.8%。590份有效問卷中,男性403人,女性187人。平均年齡40.44歲(23~69),其中教師36.7%,管理人員23.4%,科研人員18.7%,在讀博士生21.2%。
1.2測量工具
數據收集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問卷包括了多個信效度較高的鍛煉行為的心理量表。其中,肥胖程度和健康狀況采用自評;鍛煉行為的測量使用體育人口的三項指標(周鍛煉次數、每次鍛煉時間和鍛煉強度)和測量鍛煉堅持性的指標。
體育動機采用Frederick和Ryan 1997年修訂的《身體活動動機測量》(MPAM-R)量表。量表測量了5類動機:樂趣動機、能力動機、外貌動機、健康動機、社交動機。所有題目采用Likert 5級量度,從“非常強烈”到“沒有這種愿望”。各分量表的a信度系數在0.81~0.91之間。
1.3 數據分析方法
數據統計使用SPSSforWindows 10.0版,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較不同肥胖程度知識分子之間在健康狀況、鍛煉行為和鍛煉動機之間的差異。
2 結果與分析
2.1 知識分子肥胖及健康狀況
參照國家體質健康標準對身體形態的分類,本次研究將身體形態分為:肥胖、較胖、正常、較瘦和很瘦5級。調查結果表明(表1):知識分子在身體形態上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偏態,肥胖和較胖的人數明顯大于偏瘦的人數,肥胖和較胖人數合計為196人,占總數的33.2%。
問卷中健康狀況評價分為:優秀、良好、中等、較差和差5級,另外,還詢問了是否患有慢性疾病,可選擇的答案依次為:嚴重的,較嚴重的,不嚴重,輕微的,根本沒有。知識分子的健康狀況和患慢性疾病的描述性統計見表1,不同肥胖程度之間的兩兩比較見表2,統計結果表明:不同肥胖程度知識分子健康狀況自評得分呈“U”型,與身體形態正常的人群相比,偏胖和偏瘦人群的健康狀況均較差,具有顯著性差異;在患有慢性疾病一項,問題則主要集中在偏胖的人群,他們和正常人群,以及偏瘦人群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2.2 不同肥胖程度知識分子鍛煉行為比較分析
對鍛煉行為的調查包括了4個維度,即:鍛煉時間、鍛煉頻率、鍛煉強度、鍛煉堅持。測量題目為:1)你參加體育活動時間每次大約?15min內,15~30min,0.5~1h,1~1.5h,1.5h以上。2)你參加的體育鍛煉的頻率(平均每周)?三次以上,三次,二次,一次,不到一次。3、每次體育鍛煉后身體變化?無感覺,全身微微發熱,微微出汗,中等出汗,出大汗。4、有規律的鍛煉是指為了促進健康而進行的有計劃的身體活動,如:散步、慢跑、球類等活動。有效的鍛煉應該是堅持每周3~5次、每次20min以上能使您出汗的運動。據此定義,您是否進行了有規律的鍛煉:是,我堅持這樣的身體鍛煉已經超過6個月了;是,我堅持這樣的身體鍛煉還沒有超過6個月;否,但我打算開始這樣的鍛煉;否,并且我沒有打算開始這樣的鍛煉。
從表3的統計數據來看,與正常人群相比,肥胖和較胖人群每次鍛煉的時間較短,每周鍛煉次數較少,每次鍛煉的強度較大(出汗較多),堅持有規律體育鍛煉較差,但這4項指標的差異性檢驗均不存在顯著性。體育人口指標中的運動強度是以出汗情況來衡量的,比較而言,肥胖人群更容易出汗,即便是進行較小強度的運動也會大汗淋漓,因此,這項指標的結果并不能表示肥胖人群的實際運動強度大于其他人群。
2.3 不同肥胖程度知識分子鍛煉動機比較分析
鍛煉動機量表采用的是Likert 5級量度,從“非常強烈”到“沒有這種愿望”,數字越小表示這種鍛煉動機越強烈。從表4和表5的統計結果來看,肥胖知識分子的5種鍛煉動機均比正常人群強烈,但只有外貌動機的差異具有顯著性。
從5種鍛煉動機強度的排序可以判斷特定人群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動因。在本次調查中,體型正常的知識分子鍛煉動機根據強度排序為:健康動機、樂趣動機、社交動機、外貌動機、能力動機,并且健康動機和樂趣動機比其他3種動機要強得多。肥胖知識分子動機的排序為:外貌動機、健康動機、樂趣動機、社交動機、能力動機;較胖知識分子鍛煉動機排序為;健康動機、樂趣動機、外貌動機、社交動機、能力動機。從排序可以看出,隨著體型形態由正常到肥胖,鍛煉動機中的外貌動機由正常人群的第4上升到較胖人群的第3,在肥胖人群中,外貌動機則排到了第1;除外貌動機的變化外,其他4種動機排序則相對不變。
2.4 鍛煉動機與鍛煉行為的相關分析
鍛煉動機是參與體育鍛煉的心理動力,因此,鍛煉動機與鍛煉行為之間應該為正的因果關系。在一定的范圍內,鍛煉動機越強的鍛煉者的鍛煉頻率越高,每次鍛煉時間會越長,每次鍛煉的運動量也越大,鍛煉堅持情況越好。從表6的分析結果來看,Pearson相關系數的值并不大,但20個相關系數中有8個達到0.001的顯著水平,4個達到0.01的顯著水平,2個達到0.05的顯著水平,占總數的70%,不顯著的相關系數主要集中在外貌動機和社交動機,統計結果基本上能夠證明主要的鍛煉動機和鍛煉行為存在較強的關系。從相關系數的顯著性來看,樂趣動機、能力動機和健康動機與體育行為的相關性要大于社交動機和外貌動機,提高這些鍛煉動機有利于促進鍛煉行為。
3 討論
3.1 健康與肥胖的關系
肥胖是一種常見的、明顯的、復雜的代謝失調癥,是一種可以影響整個機體正常功能的生理過程。研究表明,肥胖本身就是一種慢性病,嚴重地影響人民的健康和身體素質,同時又和許多慢性疾病有關,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都和超重、肥胖有密切的關系。兒童單純性肥胖癥則是成年期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因此,肥胖既是許多疾病的同一臨床表現,又是誘發許多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這一論斷在本次研究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知識分子中肥胖人群健康狀況明顯差于體重正常的人群,是慢性病高發人群。
在美國,1600萬糖尿病患者中90%為超重或肥胖,每年有28萬余人因肥胖死亡,因肥胖導致的疾病醫療費用占總費用的5.5%~7.8%。盡管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屬于較瘦的人群,但中年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正在逐年迅速增長,2002年我國居民超重率為17.6%,肥胖率為5.6%。在本次調查中,陜西省知識分子超重率(較胖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0.5%和2.71%,肥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也許和知識分子對肥胖的危害具有較正確的認識,并積極進行防治有關;但超重率卻遠遠大于全國水平,說明較多的知識分子依然處于肥胖的邊緣,在肥胖及其并發癥方面存在較大的風險。減輕體重可以使血壓、血糖、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胰島素水平以及血清尿酸下降,保持身體的健康。因此,知識分子中偏胖人群需要采取積極的措施減輕體重,以提高身體健康水平。
3.2 體育鍛煉對肥胖知識分子健康的影響
一些研究表明:體力活動是影響體重的關鍵因素;體重正常者的體力活動水平和活動次數均高于肥胖者。本次調查的結果也表現出這種特征,偏胖人群每次鍛煉的時間較短,每周鍛煉次數較少,堅持有規律體育鍛煉較差,但差異并不顯著。當然,我們并不能根據這次調查結果得出,體育鍛煉對知識分子控制體重效果不顯著。因為我們這次數據調查是一個截面數據,它并不能檢驗因果關系。同時,另一些研究表明:人們是由于超重肥胖后才有意去參加運動的,越是胖人參加鍛煉的次數越多。因此,本次研究結果之所以差異不明顯,很可能是這樣一個因果關系,肥胖人群過去的缺乏體力活動造成了他們現在的肥胖,而肥胖又使他們產生了參與體育鍛煉來控制體重的愿望,因此,他們現在的體育鍛煉參與情況與正常體重的人群并元顯著性差異。
常見肥胖者約95%屬于單純性肥胖,其中大都由于運動量不足,營養過剩或遺傳因素而導致獲得性肥胖。肥胖康復治療的基本原則是飲食控制、運動療法、藥物治療及日常生活的教育指導。大量的研究表明,運動具有明顯的控制體重、減少體內脂肪的作用,適度的運動不僅可以增強過剩的熱量消耗,還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減少肥胖的并發癥。實踐證明運動訓練主要使體內脂肪含量減少,促進脂肪代謝,瘦體重組織無明顯變化,甚至有所增加,表明運動治療肥胖在使體重下降的同時,使機體成分發生良好的變化,且無任何副作用。并且體育鍛煉具有條件簡單,效果明顯等優越性。因此,肥胖知識分子減輕體重、促進健康的方法應首選堅持科學的體育鍛煉。
3.3 肥胖知識分子鍛煉動機的特點
在一般的心理學書籍與研究中,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并導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作用。鍛煉動機則是指可以通過體育鍛煉來滿足的需要或需求,是人們參與和維持鍛煉行為的心理動力。MPAM-R量表所測量的鍛煉動機包括5類:1)樂趣動機(Enjoyment):指參加身體鍛煉活動是因為它有趣、好玩、刺激,可以使自己感到快樂;2)能力動機(Competence/Challenge):指參加身體鍛煉是因為希望獲得新的技能和對自己能力的提高;3)外貌動機(Ap-pearance):指參加身體鍛煉是為了控制體重、改善體型和外表,使自己身體變得更有吸引力;4)健康動機(Fitness):指參加身體鍛煉是為了促進身體健康,獲得強健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5)社交動機(Social):指參加身體鍛煉是為了和朋友相處和結交新朋友。
在這5種鍛煉動機中,肥胖知識分子的外貌動機和社交動機明顯比正常人群強烈,且外貌動機排序在最前面,是肥胖知識分子參與體育鍛煉最為主要的鍛煉動機。行為動機是由個人的需要激發的,減肥顯然是肥胖人群的主要健康需要,同時,肥胖知識分子具有較多的健康知識和鍛煉知識,對自身肥胖的健康風險有足夠的認知,從而產生比較強烈的通過體育鍛煉控制體重的愿望。
動機研究中的一個主要的觀點是:根據動機的來源,動機可分為內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動機(Extrinsicmotivation)Fls]。一些研究者認為:在體育鍛煉活動中,樂趣動機和能力動機是內部動機,并把健康動機、社交動機和外貌動機作為體育鍛煉的外部動機C203。從肥胖知識分子5種鍛煉動機排序和與普通人群的差異來看,肥胖知識分子參與體育鍛煉的外部動機強于內部動機。Ryan等人的研究表明“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其內在動機越強,就越能堅持鍛煉”,從表4鍛煉行為和鍛煉動機的相關分析也支持了這個論點。因此,肥胖人群具有強烈的外貌動機也許有利于激發他們參與到體育鍛煉,但從長期看,如果他們在鍛煉參與過程中體驗不到鍛煉的樂趣和能力的提高,內部動機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很可能中途退出鍛煉,造成減肥失敗。
4 結論與建議
1)西安市知識分子中肥胖和較胖人數占33.2%,他們的健康狀況明顯差于體重正常的人群,是慢性病高發人群。
2)與正常人群相比,肥胖和較胖人群每次鍛煉的時間較短,每周鍛煉次數較少,堅持有規律體育鍛煉較差,但差異不存在顯著性。
3)肥胖人群具有較強的鍛煉動機,特別是外貌動機顯著性強于普通人群;外貌動機在他們的5種鍛煉動機中強度排序第1,是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心理動力。
4)知識分子的鍛煉行為與樂趣動機、能力動機、健康動機顯著性相關,提高這些鍛煉動機有利于促進鍛煉行為。
5)肥胖知識分子減輕體重、促進健康的方法應首選堅持科學的體育鍛煉。但知識分子的鍛煉行為主要受外部動機驅動,不利于長期堅持,因此,他們需要在體育鍛煉中積極培養樂趣動機和能力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