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當前我國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主要存在資源配置不到位、非均衡性和資源浪費3個問題,就配置效益歸因分析及配置路徑進行探討和研究。認為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要想在同樣甚至是少量投入的基礎上帶來更多的回報就必須做到:把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列為政府政績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加強對農村公共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根據受益原則,實行農村體育公共資源配置成本的分擔與補償機制;做好宣傳和動員工作,改變農民對體育的錯誤認知并逐步完善農村體育公共資源配置的利益表達機制。
關鍵詞:資本;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5-0011-04
文獻標志碼:A
公共體育服務是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能,屬于公益行為,原則上不能以市場經濟下的營利(追求利潤最大化)和創(chuàng)收視角來探討這個問題,但不可否認公益行為也存在成本和效益問題。特別是,當前我國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也確實存在資源配置不到位、非均衡性和資源浪費等諸多問題,所以,以資本為視角,就農村體育資源配置成本、效益及其優(yōu)化路徑等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希望此研究能夠在同樣甚至是在少量投入的基礎上帶來更多的回報,同時也希望能為有關政府部門準確地把握居民真正的體育需求和愿望,為他們做好體育公共服務提供參考。
1
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存在問題
在連續(xù)多年的“全民健身”及“送體下鄉(xiāng)”活動過程中,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發(fā)揮了積極作用,體育環(huán)境有了極大改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也正在不斷地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各種體育需求;但是,從成本一效益角度來看,我國廣大農村地區(qū)公共體育資源配置也確實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予以及時解決。
1.1 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不到位
當前,包括公共體育服務在內的我國社會性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還非常低。盡管,近年來該比重有所增加,但仍沒有超過24%,遠低于發(fā)達國家的49.5%和中等收入國家42.1%水平,甚至還低于低收入國家的27.5%發(fā)展水平。而且,從支出結構來看,公共服務在內的各種社會性支出也絕大部分用于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和社會保障等相關領域,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因為屬于非生產、非生活必需品,所以,在大多鄉(xiāng)(鎮(zhèn))政府財力受限的情況下,往往不會考慮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由此可見,目前我國群眾性體育活動的支出還相當少,而且這一狀況多年來一直沒有得到明顯好轉和改善,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狀況更不容樂觀。
1.2 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存在非均衡性
體育資源配置的非均衡性首要導致因素是地區(qū)差異。我國正處于發(fā)展階段,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地區(qū)差異必然導致各縣對農村體育公共產品投入和支持力度也大不一樣。這一點,在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分配到了縣、鄉(xiāng)(鎮(zhèn))財政主要基于地方政府所上繳的稅收水平,富者多得,貧者少得,所以,富裕縣基層政府每年即有足夠資金保證本地的經濟發(fā)展,同時對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的扶持力度也相對較大;而作為一般縣(市)的基層政府,基于對大局發(fā)展的總體考慮,也僅僅只能保證農村學校體育的發(fā)展需求,如果加大對農村公共體育產品的投入就必然影響本地區(qū)其他事務的發(fā)展,所以農村體育資源的配置也必將帶來負面影響;同樣,在這樣的財政轉移支付過程當中,貧困縣尤其是那些經濟欠發(fā)達的西部地區(qū)及老、少、邊、窮地區(qū),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投入,或者說配置能力也就更不容樂觀了。其次因素表現在城鄉(xiāng)差異。從數量上看,第5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已有各級各類體育場地共85萬多個,但我國幅員遼闊,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數的64%,這64%的農村人口卻只能擁有體育場地6萬9000個,所占比例也僅為8.18%;而占人口總數36%的城市人口卻擁有90%82%的體育場地設施,是農村的11倍之多。而且農村體育場地設施一般較為簡陋,與城市現代化的體育設施也無法比較。因此,我國農村體育公共資源配置除了存在地區(qū)差異外,城鄉(xiāng)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差異其實一樣也存在不平衡性。
1.3 流通不暢、再生能力差,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存在浪費
我國農村體育公共資源除供應不足之外,同樣存在利用率低、整體養(yǎng)護效益差等問題。
1)從2007年全國群眾體育調查數據來看,被調查的549個體育場館中,未對社會開放的比例高達32.6%,部分開放的場館占24.3%,全部開放的僅為57.1%。國際上一般認為,體育設施利用率達到80%時,方可達到滿意程度;而目前我國能達到這一標準的只有57.1%,其中最低的高爾夫球場只有19.5%,最高的綜合體育場館也只有66.8%,所以,體育資源利用率非常低。
2)資源配置流通不暢,再生能力差。資源流動是任何一個系統(tǒng)保持活力的前提條件,資源流動才能保持資源的更新和實現資源的增值,然而從我國體育資源配置流動來看,效果并不理想,體育資源配置很重要的一個缺陷就是渠道阻塞,流通不暢。如一個體育場在不同的時間用于居民健身、學校體育課和運動隊訓練,也就意味著該資源在居民、學生和運動員3個群體間的流動;但由于我國社會各系統(tǒng)之間存在的封閉性等原因,導致這種體育設施資源的流動多處于停滯狀態(tài)、閑置狀態(tài),城鎮(zhèn)體育資源流通性不容樂觀,而農村體育資源流動差則表現得更為明顯。
3)商業(yè)開發(fā)不足,粗放式養(yǎng)護模式造成體育資源利用完全成為資源消耗過程。首先,缺乏對體育產品多層次的后續(xù)開發(fā)與體育產品對資源的增值功能未得到有效的發(fā)揮,這2點就造成了體育資源的利用完全變成了單一的資源消耗過程。具體表現在體育運動的商業(yè)觀賞價值和大眾健身的消費性服務等價值的商業(yè)開發(fā)不足。其次,維護和及時更新不夠到位,體育資源使用頻率非常高,耗損非常大,但無專人、定時對其進行修理與保養(yǎng)。2005年全國群眾體育調查數據顯示,32.65%的居民認為設施有專人來維護,51.47%的居民則認為更新維護工作做得還不夠到位,即使向有關部門反映,最后也是杳元音信。最后,是一些健身場地(場館)器材質量比較差,健身器材功能不全、缺乏吸引力,也存在安全隱患,所以制約了群眾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也直接降低了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效率和收益率。除此之外,我國農村體育公共事業(yè)管理體系,在改革的過程當中暴露出了種種問題,農村體育公共事業(yè)除了整體水平較差之外,配置不到位,不均衡、包括粗放式管理模式等,也都制約了農村體育公共事業(yè)設施的效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造成了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的極大浪費。
2 農村體育公共資源配置效益歸園分析
2.1 資源估計不足,對體育資源的認識存在偏差
體育資源是一個伸縮性極大的資源領域,社會通常對自己擁有的體育資源往往估計不足,從而,在體育資源的配置及利用過程中往往存在著普遍的浪費現象。這表現在3個方面。其一,體育需要的邊緣性。由于體育具有余暇活動的本質屬性,人們對體育活動的需求并非生存必需,對體育資源的利用也不像在生產、軍事和科研等領域里那樣精打細算;因此,農村體育資源多有開發(fā)的余地。其二,體育形態(tài)的模糊性。由于體育活動與環(huán)境之間存在寬廣而友好的交互界面,體育與非體育資源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變非體育資源為體育資源的現象在現實中屢見不鮮,大到自然界的山川湖海,小到課堂里的桌椅板凳,都可能轉化為開展體育活動的資源。其三,體育資源類別的代償性。由于體育活動本身的多樣性,同樣的效果可由不同的手段途徑獲得,這就使得各類資源的相互替代成為了可能。總之,體育資源與社會的體育需求之間總是存在著差距,社會越是發(fā)展,人們越是感到體育資源的緊缺。而農村體育資源的開發(fā)與改善仍留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農村不是沒有體育,而重在如何合理開發(fā)與有效利用。只有重視身邊體育資源的挖掘、發(fā)現和培育工作,才能夠促使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效益不斷提高。
2.2 地方政府主體利益動力不足
公共品投資一般可分為福利型公共品投資和政績型公共品投資2大類。相比福利型公共品投資,政府官員升遷往往更多依賴于當地的經濟發(fā)展和上級政府官員的意見,更希望從政績型公共品投資中獲得更大的社會支持、從而贏得更多的仕途晉升社會資本和個人資本。也正是在利益機制的博弈過程當中,地方政府官員才出現了機會主義和短期行為,才導致公共支出結構與社會最優(yōu)水平相比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就我國農村體育發(fā)展及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來看,主要表現在:總體投入不夠,如在現行體育項目開發(fā)中,地方政府往往只注重能帶來政績的部分,如場地設施的建設,運動競賽的舉行等.而對廣大農民真正的體育需求,如體育技能培訓、體育意識培養(yǎng)等卻重視不夠。總之,嵌入在經濟中的政治晉升博弈,是影響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效益的一個重要內容。此外,現行的干部任命制度導致了“豆腐渣工程”“政績工程”的大量存在,同樣也是造成我國農村形象性公共物品大量存在、福利性公共物品卻相對不足的一個主要原因。
2.3 財政逐級轉移支付制度不規(guī)范、不到位
目前,實行公共事業(yè)財政逐級轉移支付制度是緩解農村體育事業(yè)經費不足和縮小地區(qū)間體育服務水平差距的基本手段,但我國現行的國家財政對公共體育事業(yè)的轉移支付尚無規(guī)范的制度,隨意性很大口]。表現在2個方面:第一,由于公共體育事業(yè)的轉移支付往往隨領導人的好惡變動而波動,在轉移支付的項目上更多地是一些一次性或臨時性的項目。第二,缺乏對轉移支付的過程和效果的有效監(jiān)督,導致現有的農村體育資源配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缺乏相應的監(jiān)督措施,無法對轉移支付的效果進行評價,這樣直接導致后續(xù)的年度轉移支付便缺乏科學的依據,同時增大了地方政府尋租的可能性。政績型公共品投資的博弈墩向、農村公共體育財政逐級轉移支付制度的不規(guī)范、不到位,實質上也是當前我國廣大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不足、效益低下、管理失范的一個重要原因。
2.4 城鎮(zhèn)化發(fā)展水平低,農村社會融資水平不高
除地方政府主體利益動力不足,是農村體育資源配置融資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之外。農村整體城鎮(zhèn)化發(fā)展水平低,農村體育消費比重嚴重不足,也是影響農村體育資源配置成本分擔和補償(即融資利:會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對于經濟活動中的任何組織和個人來說,如果“經濟人”不能很快地將所投入的資金和資源轉化為贏利,農村公共體育產品投入大規(guī)模地出現也就不可能發(fā)生。另外,伴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近年來我國已有不少農村地區(qū)嘗試著在體育發(fā)展過程中吸納社會力量,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地方政府和投資商卻在非合作下僅存在理論上的納什均衡從利益需求看,地方政府希望通過吸引投資發(fā)展地方體育事業(yè),增強其合法性.節(jié)約政府資金用于其他項目發(fā)展;而投資者則追求農村體育市場的經濟利益最大化。雙方追求各自利益的基是交換互補的社會資源,組織資源和經濟資源雙方由于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在默認合同成立的條件下,不會出現雙方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情況,而只是接受了一個相對比較滿意的利益分配結果。正是由于城鎮(zhèn)化發(fā)展水平低,由于地方政府和投資商目標上的不一致,以及投資政策的不成熟和不連貫性,致使投資商、開發(fā)商的利益難以得到保障,這實質上也是社會融資水平低,或者說投資商對農村體育項目開發(fā)缺乏動力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2.5 農民自身體育認知出現偏差,健康投資水平不高
農村體育的發(fā)展,需要人們具備較好的健康保護意識和體育鍛煉意識,這實質上也是影響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效益的一個重要內容。一方面,廣大農民仍處在生存、生計的焦慮與奮斗之中,他們既沒有體育的支付能力,更缺乏投入其中的閑情雅致;另一方面,農民由于受傳統(tǒng)道德和價值觀的影響,大多對體育缺乏正確的理解和認識,認為勞動也是體育運動,缺少自覺投身和參與的意識現象廣泛存在。盡管人們在患病時感受到疾病所帶來的身體L的痛苦和經濟卜的損失,希望能盡快恢復健康,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將大景的資金用于不利于健康的消費(如吸煙、鰳酒等),而很少考慮將資金用于健康投資。這也是當前“送體下鄉(xiāng)過程中,出現籃球場變成曬谷場,單雙杠變成晾衣架,大多數器材更是終年處于閑置狀態(tài)。調查中還發(fā)現,有的老百姓認為:“體育能健身,還能減少疾病,那要那么多矧皖,要那么多醫(yī)生干什么啊?”。農民身體育認知出現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政府劉公共產品的供給的決策,從而也直接減少了對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
3 從融資到收益:農村公共體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路徑選擇
3.1 把公共體育資源配置列為政府政績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
農村體育作為社會一項公共事業(yè)、它不僅涉及到農村文化、醫(yī)療、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而且與9億農民的體質狀況和健康水平息息相關。發(fā)展農村體育,重在增加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要想保證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生產與建設順暢,并能夠持久發(fā)揮作用,就必須要樹立地方政府官員的正確政績觀,就必須把資源配置績效納入政府政績考核工程。
3.2 加強對農村公共體育配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和管理
我國現行的國家財政對公共事業(yè)的轉移支付尚無規(guī)范的制度,隨意性較大,往往隨領導人的好惡變動而波動,而且在轉移支付的項目上多是一些一次性或臨時性的項目;所以,建立專項的、規(guī)范的公共事業(yè)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農村公共體育事業(yè)財政支持力度十分緊迫。
首先,單列體育資源配置經費預算,建立縣級體育資源配置財政轉移支付模型.在此基礎上,確定轉移支付需求,并建立預算評議,編制和管理的科學辦法,加強對預算所擁有的監(jiān)督及實施等,第二,完善縱向財政平衡形式,并逐步向縱橫結合的財政平衡形式轉化。縱向轉移支付時,按人均相關因素計算后,以縣(市)為單位,由中央或省財政通過撥款方式彌補缺口。在具體操作上,可視情況不同而有所側重。如東部地區(qū)由于農村相對發(fā)達,收支缺口小,可由省級財政自行安排;中西部省會城市、地級市城區(qū)也不納入中央轉移支付之列;中西部地醫(yī)農業(yè)縣和貧困縣統(tǒng)一劃入中央轉移支付范圍。根據因素法確定轉移支付數額,繼而逐步向以縱向轉移支付為主,橫向轉移支付為輔的縱橫相結合的方式轉變,將經濟發(fā)展快的地區(qū)財政收入的增量部分以一定比例補助給落后地區(qū),這樣既防止兩極分化,又防止鞭打快牛現象出現。第三,在先確保農村義務體育教育順利實現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和縮小城鄉(xiāng)差距,直至城鄉(xiāng)一體化。
轉移支付是我國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財政體制的一個核心問題,實行公共事業(yè)財政逐級轉移支付制度,是緩解當前我國農村公共體育事業(yè)經費不足和縮小地區(qū)問體育服務水平差距的基本手段。
3.3 根據受益原則,實行農村體育公共資源配置成本分擔與補償機制
單中心供給體制下,政府壟斷r公共物t鉆的生產,便于管理和調配。但它無法滿足農民對公共物品的多樣化需求;而且在我國尚處于欠發(fā)達國家水平,財力緊張,政府又將大部分財力投入城市公共物品的復雜背景下,經濟欠發(fā)達的西部地區(qū)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qū),更是難以擔當農利公共物品供給的主體,所以,當前按照“誰建設、誰收費”“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實行農村公共體育成本的分擔與補償機制,通過市場機制米鼓勵全民參與。構建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多中心體制非常必要。諸如,通過制定相關優(yōu)惠政策(如給予稅收優(yōu)惠及減免相關費用等),鼓勵熱心于公益事業(yè)的企業(yè)、個人進行捐贈;還可以通過改善體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與管理,適當提高發(fā)展農村體育的資金分配比例,為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提供一定的資金保障等,建立起以國家供給為主,其他供給方式為輔的多元化籌資機制,以提高農村公共體育產品德有效供給。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體育成果山社會各方其同分享的情況下,片面強調體育成本由某一方單獨補償,在理論上站不住腳,在實踐上也是有害的。長期以來我國由國家包辦體育,政府幾乎是體育成本的唯一補償者,導致我國各級各類體育經費短缺,發(fā)展緩慢,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所以,根據受益原則,針對不同地區(qū)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實行農村體育資源配置的成本分擔與補償機制意義重大。
3.4 進一步做好宣傳和動員工作,改變錯誤體育認知并逐步完善農村體育資源配置利益表達機制
農民一年到頭都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對體育存在錯誤認知,而且這種錯誤的體育觀念在農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到了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要加強宣傳,從根本上改變農民朋友的錯誤體育認知和體育意識。另外,我國農村體育利益表達機制的不夠健全,導致了農民的體育需求無處也無法準確、順暢地表達出來,也導致了政府偏好與農民體育需求又常常不一致,最終結果便是農村體育公共物品供給與需求的脫節(jié)和失衡,所以,要改變這一現狀,政府要以農民的體育需求為中心,建立農村體育公共物品供給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如實地反映農民對體育公共物品的需求,從而使農民在本社區(qū)體育公共物品的供給中取得“話語權”。表現在具體實踐操作中,可在村民委員會和鄉(xiāng)鎮(zhèn)人代會的基礎上,由全體農民或農民代表通過投票來表達對本轄區(qū)內的體育公共產品投入的需求意愿,從而使農民真正成為農村公共體育產品投入中的參與者、受益者、監(jiān)督者和管理者。其次,可以充分發(fā)揮好行政組織和農民體育協會的互補作用。體育行政部門是政府管理體育工作的重要機構,代表著政府對農村體育的認識程度,反映了對廣大農民的關心和愛護,也體現出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同樣,農民體育協會也是農村體育活動開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農民主體利益表達的一支重要渠道,農民體育協會由于其組織的自發(fā)性、業(yè)余性,開展工作可能更具積極性和號召力,所以,在縣級體育行政部門組織農村體育活動時,既要充分尊重農民體育協會的意見,更要放手讓他們去組織,調動他們的體育積極性。
受長期計劃經濟模式和意識形態(tài)的約束,我國自上而下的決策程序始終沒有根本性的改變。農村體育涉及到地方政府、體育協會、體育主管部門、社會力量和農民自身,在發(fā)展農村體育中,他們都為著同一目標,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發(fā)揮不同作用。只有構建體育資源配置利益表達機制,關注每一個“利益相關者”,才能促進農村體育的進一步發(fā)展,才能保證農村體育公共資源的高效配置,這一點同樣值得我們高度關注和重視。
參考文獻:
[1]黎炳盛.村民自治下中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J].開放時代,2001(3):72-81.
[2]任 海.王凱珍.肖淑紅.等.論體育資源配置模式:社會經濟條件變革下的中國體育改革:一[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1.16(2):1-5.
[3]賀雪峰.等.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的均衡[J].經濟學家,2006(1):62-69.
[4]場地設施: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EB/OL].[2010-0525].http://fun.qx100.com/html/200607/98697902448289.sht-ml.
[5]周健生.江 亮.蔣炳憲.等.新時期我國農村體育發(fā)展的經濟條件分析及對策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3):311-313.
[6]逯 進.論公共品供給政治性誘致與政府行為:“形象工程”的微觀分析框架[J].寧夏社會科學,2005(2):41-44.
[7]朱 鋼.農村稅費改革與鄉(xiāng)鎮(zhèn)財政缺口[J].中國農村觀察,2002(2):13-18.
[8]趙麗光.楊吉春.農村公共體育產品投入的行為缺失與對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2009(1):149-152.
[9]薩瓦斯.民營與公司部門的伙伴關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10]劉保平.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危機的解決之策[J].決策咨詢,2003(3):40-41
[11]羅江龍.我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制度變革的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09(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