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全人教育”學說體現出的體育思想與我國著名教育家楊賢江“全人生指導”中體現的體育思想在各自的國內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但長期以來,他們體育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沒有得到體育學界足夠的認識和重視。運用文獻資料法對小原國芳與楊賢江的體育思想進行深入比較分析發現:雖然因哲學基礎的不同,小原國芳在宗教觀指導下的體育思想有一定消極成分,而楊賢江的體育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表現得更加積極和上進,但在相近的時代背景下,他們2人都重視體育在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并著力于學校體育改革;他們都比較深刻理解了競技體育的價值內涵,強調正視競技體育的作用;他們都注重體育的對外學習與交流。他們這些優秀的體育理念和實踐對當前我國推行的素質教育、學校體育工作及全面健身運動的開展仍有著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希望藉此引起更多研究者的關注。
關鍵詞:小原國芳;楊賢江;全人教育;全人生指導;體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811.9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5-0037-03
文獻標志碼:A
小原國芳(1887-1977),日本現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改革家和實踐家,他在教育實踐中創立的獨具特色的“全人教育”學說是日本明治維新后新教育運動的理論學派之一,影響日本達半個世紀,并在世界范圍內廣受關注。體育是“全人教育”的“真、善、美、圣、健、富”6大目標之一,在“全人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楊賢江(1895-1931),浙江余姚人,中國早期優秀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杰出的青年運動領導人,他在指導青年運動過程中,形成了著名的“全人生指導”教育思想。體育同樣是“全人生指導”思想的“真、善、美、健”4大元素之一。在楊賢江的教育著述中,有大量關于青年體育與健康方面的文章,體現了他對體育的高度重視。
由于早年留學日本時接觸到了“全人教育”學說,楊賢江是最早向中國學界介紹小原國芳思想的教育家口]。學界早已認識到小原國芳與楊賢江教育思想之間的關系,但是很少有人將他們的體育思想作比較研究。本文將作一個嘗試,對他們的體育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哲學基礎,以及主要內容的異同進行比較分析,希望能捋順二者存在的關系。此外,小原國芳和楊賢江的體育思想都曾在各自的國內產生過重要影響,對2人的體育思想進行比較研究對我國現行的體育教育工作及全民健身運動有積極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1 體育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比較
“全人教育”思想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當時,經歷了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在民眾高漲的“民主”呼聲中不得不改革政體,推行民主政治,但是,濃厚的封建思想殘余使得國內軍國主義思想勃發,這體現在教育上就是強調“智育第一”和片面追求升學率。軍部在軍國主義思想的支配下,在全國范圍內用近乎變態的軍事訓練代替了正常的學校體育活動。有著強烈民主改革思想的小原國芳在教育實踐中認識到了軍國主義教育的弊端,提出了“教育的理想就是創造真、善、美、圣、健、富這6種價值”的“全人教育”學說。他的體育思想富有明顯的人文主義意識和教育改良思想,在當時的日本國內受到許多進步人士的推崇。
“全人生指導”思想同樣產生在20世紀20年代。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民政府實行奴化教育和黨化教育,學校推行從西方引進的“軍國民主義”體育,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水平滯后。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楊賢江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武器,“批判國民黨教育宗旨的不一致、教育行政的官僚化,以及不重視學生體育的弊端,認為一定要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完人教育”。于是,以真、善、美、健為目標的“全人生指導”教育思想應運而生。這種體育思想從一產生就體現有鮮明的無產階級斗爭精神,具有強烈的階級性和革命性,得到廣大進步青年的響應。
2 體育思想的哲學基礎比較
小原國芳在求學過程中,大量閱讀了柏拉圖、康德、叔本華、蘇格拉底、休謨及黑格爾的著作并接受了他們的思想。在認識論上,他強調理性、精神、意識、懷疑和驚異的作用;在方法論上,他主張精神與物質、靈與肉,意識與存在的對立統一;在宗教信仰上,他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并認定,“宗教乃是學問、道德、藝術的超世界、超感覺的神秘境界,這是最高之善”。在這些哲學觀的指導下,小原國芳借鑒了康德的“完人”教育思想,同時又吸收了裴斯泰洛齊、福祿貝爾等人的教育觀點,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全人教育”思想。小原國芳把宗教唯心觀點放在自己思想的最頂端,當作是包括體育在內的一切教育活動的最終理想歸宿,使他忽略了體育競技的積極意義,所以他的體育思想呈現有消極的一面。
楊賢江在留學日本期間,其教育思想一度深受小原國芳“全人教育”學說的影響,但他在五四運動后鮮明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以批判的態度重新審視前輩們的思想。他的“全人生指導”思想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為理論基礎,同時吸收了康德“完人”教育思想和小原國芳“全人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結合中國的國情、針對教育的現狀而形成的,遂成為近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本土化的成功范例。楊賢江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為指導,強調體育是從實踐人生責任上做立腳點,肩負改造使命的中國青年應明確“革命需要強健的體魄,需要任勞耐苦、櫛風沐雨”。他的這種實踐的、向上的、積極的體育思想不但在當時表現出先進性,即便當前也具有十分現實的指導意義。
3 體育思想的主要內容比較
3.1 體育教育
小原國芳受其宗教思想影響,他注重的是體育教育的教化作用。他將思想表現為最終理想歸宿。他認為“全人教育”里的學問、道德、藝術、宗教、身體、生活等6個方面“就像秋天庭院里開放的大波斯菊(Cosmos)一樣,每個花瓣代表一個方面,和諧發展缺一不可”。體育有2個目的:一個目的是保持、獲得、增進、健康;另一個目的是從體育中得出,而且只能通過體育得到的道德訓練。總結說來就是:體育對身體的作用,體育對精神的作用。他希望通過體育運動,發揮體育獨特的道德力量,讓受教育者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形成高尚的道德理念,達到教育的“圣”的境界。體育是其培養全面發展的“全人”的重要手段。
楊賢江的“全人生指導”思想中更多關注的是體育對人的身體素質的增強。他提出“有強健的身體及精神,有工作的知識及技能,有服務人群的理想與才干,有豐富生活的好尚與習慣”。“全人生指導”旨在促進培養“人的全面發展”4個方面的基本素質,“體育是造成健全人格、養成具足生活的一種工具。重視體育,實行體育,是每個人應有的態度、應盡的義務。他從革命運動的需要出發,要求青年人能夠強健身體以參加革命,忠告學生:“青年第一要緊,應把身體培養得健康,能夠忍勞、耐苦。否則,身體力量不夠,雖有努力志愿也不能達”。其體育思想的無產階級革命目的十分明確,他于1921年提出的“健康第一”的理念正是我國當前學校體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3.2 競技體育
盡管小原國芳是競技體育的愛好者,但他看重的是體育有培養堅韌的體力、協調的身體、靈活的動作以及長壽的生命的作用,反對競技比賽中的錦標思想。在他看來,一味地追求勝負是奧林匹克的一種墮落,是與古希臘的奧林匹克精神相悖的。他所創立的玉川學園每年都舉行盛大的體育運動會,但是大會從不發獎品和獎狀。他不只一處地在自己的論著中指出;體育的目的,絕不是錦旗、獎章、記錄和獎杯。手段和目的不能混同。因為他注重的是如何發掘出競技體育中對“全人教育”有價值的東西。他對待競技體育的這種認識從現在看來雖有一定的消極性和局限性,但在軍國主義“武運長久”思潮高漲的當時日本,更多體現了小原國芳作為一個教育家不入濁流的良知。
楊賢江也曾對競技體育中的弊病憂心不已,他認識到“在錦標主義的招牌底下,容易制造這些不守規則的運動家。這所謂不守規則,不特在運動場上為然,便在別種行為上,亦往往有妨害公安、破壞秩序的地方。”覺得“我們誠不愿意因提倡體育而弄出這種變本加厲的毛病來。不過,他更看重競技體育中的積極成分,認為”鼓勵運動之精神,奮起勇敢之美德,養成耐勞任苦之習,深味櫛風沐雨之旨。而社會文弱之惡習,斯文怯懦之弊風,胥將于是焉而摧陷廓清之,此足以振起社會尚武之精神者,一也,他希冀能用競技體育來激發國人的自強精神、民族自信心和愛國熱情,一掃國力萎靡之風,這其實是對我國近代競技體育精神內涵的較早詮釋。
3.3 交流學習
小原國芳很早就認識到了體育交流的重要作用。在他的支持下,玉川學園先后選拔了多名優秀體操教師去丹麥留學,之后在丹麥體操的基礎上,進一步吸收柏林的“表現體操”、維也納的“自然體操”以及芬蘭、瑞典體操之精華,創立了著名的玉川體操,并在玉川學園及日本當地推廣,深受群眾歡迎,此外,他還曾邀請當時世界著名的滑雪運動員來日本表演和指導學園開展滑雪運動。小原國芳的體育交流實踐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日本體育的發展,也讓我們認識到了日本體操、滑雪等項目水平在世界范圍內長期高居不下的原因。
關注他國體育發展現狀,學習他國先進體育理念在楊賢江的著述里比比皆是。他寫道:“你們看!大戰后的德意志固然是窮極了,但已成立了體育大學。法蘭西雖是個戰勝國,卻有一位特任官專管全國的體育運動,又由教育總長頌一個體育草案(第一步是兒童初步體育、學校體育練習及游戲概要)。其他如英吉利、意大利、捷克斯拉夫、比利時、北美合眾國,東鄰日本,都在這幾年內提倡國民體育、創設體育研究所的決議和活動。克服缺點他們有一部分的用意,是不合理的——為軍事預備教育,為復仇目的——但對于我們以老大病夫名聞全球的中華國民,總不失為一種警告,一種刺激罷”!很明顯,楊賢江從國外經驗中看到體育對于塑造國民個性、提高民族品質的重要意義,希望當時的政府能重視國民體育,可惜他當時的吶喊在風雨飄搖的舊中國未能吸引政府的日光。
4 結論
楊賢江和小原國芳的體育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相近,都是以前輩優秀教育思想和哲學思想為理論基礎,并在批判、針砭傳統舊教育弊端的過程中產生,與各自的教育改革思想是一體的。他們2人都重視體育在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堅定推行學校體育改革和發展;他們深刻理解r競技體育的價值內涵,正視競技體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推動作用;他們強調體育的對外學習交流,促進r群眾體育、學校體育,乃至整個社會體育水平的提高。這些優秀的體育理念對當前我國推行的素質教育、學校體育工作及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有著重要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由于小原國芳以“圣”為最高教育追求,帶有唯心主義宗教觀;楊賢江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其體育思想具有明顯的唯物主義觀點。哲學基礎相左,思想背景不同。盡管楊賢江和小原國芳的思想背景有很大差異,我們仍能發現“全人生指導”和“全人教育”思想在謀求教育改革的思路上有某些相近或相同之處,比較二者可以使我們了解同一時代中日教育思想的內在聯系,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加深對楊賢江、小原國芳思想的認識。顯然,作為2種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內容,楊賢江的體育思想也同樣是部分批判地吸收小原國芳的體育思想,并用馬克思主義加以合理改造的結果。
作為蜚聲世界的教育家,小原國芳反對偏重智育、抹殺兒童個性的教育,提倡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因為對體育的重視,其體育思想在體育史上也占有相當卓越的地位,但是在我國卻很少受人關注。作為中國早期最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家之一的楊賢江,他“全人生指導”中的許多體育理念對今天的體育工作也有著現實指導意義。然而非常遺憾的是,在中國近代體育史的研究中,楊賢江的體育思想一直未能受到學界應有和足夠的重視。人們常說,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如何正確去繼承二者的體育思想為當前的體育工作所用,值得每個體育工作者去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朱浩東.楊賢江和日本[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3(3):61-62.
[2]小原國芳.小原國芳教育論著選:下卷[M].劉劍橋,由齊民,吳光威,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任鐘印.楊賢江全集:第1卷[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4]肖 朗.陳家順.楊賢江的“全人指導”思想[J].教育研究,2006(1):20-22.
[5]任鐘印.楊賢江全集:第2卷[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6]羅時銘.蘇肖晴.楊賢江體育思想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8(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