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調查數據入手,針對當前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問題,著重從消費性金融抑制方面分析了目前農村居民的金融行為,并從數量經濟學角度分析了農村消費與金融供給的關系,最后對如何解決農戶的金融抑制問題提出了一些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農戶消費 金融抑制 金融需求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的外需出現了萎縮,要維持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必須啟動我國農村消費市場,拉動農村消費。但是,從我國農村的發展歷程看,由于預期收入的不穩定,農村居民存在非常強烈的預防性儲蓄動機,單純通過政府轉移支付等方式未必能促進農村消費。還必須從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完善消費環境,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著手解決農村地區存在的嚴重的金融抑制問題。本文從衡陽地區四縣(市)420戶調查數據入手,在分析農戶消費金融的基礎上,對如何緩解農村地區金融抑制問題提出了初步的建議。
一、農村消費性金融現狀
(一)農戶消費金融需求存在“硬缺口”
農戶的消費性金融需求一般會通過自身儲蓄和對外借貸來滿足。儲蓄是農戶家庭用于子女教育、醫療、蓋房以及生產經營活動的“內源性融資”來源,它構成了農戶家庭應對支出風險以及平滑消費和投資波動的第一道防線。當這一自我積累不足以平滑消費支出時,則只能依靠于“外源性的融資”渠道,即通過向金融機構、親戚朋友以及高利貸融入資金來度過生活難關或尋求經營發展。
在向農戶提供信貸資金的正規金融機構中,由于小額信貸組織自身規模的限制和國有商業銀行基層網點的撤并,農村信用社順理成章地擔當起信貸支農的 “主力軍”。就調查總體而言,57.79%的農戶選擇向農信社貸款,4.46%的農戶選擇向商業銀行貸款,35.22%的農戶選擇向親戚朋友借錢,另外還有1.14%的農戶選擇向小額信貸組織借款,有1.38%的農戶表示由于不能從正規金融獲得貸款而借高利貸。一方面,從不同收入層次農戶的借貸渠道來看,高收入農戶更傾向于從農村信用社獲得信貸資金(其占比為73.91%),而貧困農戶則更多地從親戚朋友那里獲得友情或親情借貸(占比為48.85%)。
另一方面,作為市場自身適應性演變的結果,以親朋間友情借貸方式(往往無利率)和以謀利為目的的高利貸方式為代表的民間融資成為了正規金融的補充形式,“吸納”那些不能被正規金融機構所滿足而“溢出”的金融需求。但從調查農戶總體資金需求情況及滿足程度來看,仍然存在著融資硬缺口(見表1)。
(二)供給型金融抑制弱化了農戶金融需求的意愿
Kochar(1997)運用計量模型估計印度農戶從信貸市場上獲得貸款的可能性。然而,最直接獲得這一數據的方法是直接問農戶,如果他們需要的話能否獲得正規貸款。我們調查的420個農戶樣本中,75.25%的農戶回答調查時已經獲得正式貸款,當然貸款額度受到限制。不能獲得貸款的農戶中超過一半不想貸款,幾乎所有農戶(超過90%)都能借到非正式借款。但是能夠獲得正式借款并不意味著有限的貸款數額對農戶不是一個重要的約束。有信貸需求農戶申請后未獲得貸款在總體樣本中占25%左右,而有信貸需求農戶不愿意到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農戶則占13.75%,其中手續煩瑣是最重要的原因。意料中的是農戶從正規信貸和非正規信貸借到的錢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長。收入最多的農戶回答從正式信貸和非正式信貸最多能借到的錢平均分別為2774和5338元,收入最少的農戶為876和1652元,從非正式信貸借到的錢幾乎是從正式信貸借到的兩倍。農戶能夠通過正式和非正式信貸渠道獲得的借款總額平均為4633元,大致相當于農戶家庭一年的純收入。
以上結果表明即使農戶可以得到正式信貸,但是貸款額度受到了限制。它也表明非正式信貸的重要性,需要更好地了解非正式信貸市場的運作。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為正規金融供給受到約束,弱化了農戶對正規金融的意愿需求,這是非正規金融在廣大農村地區得到發展的溫床。
(三)不同消費層次下農戶融資動機的存在差異性
在391名有“貸款需求的”農村居民中,資金用于滿足生產性消費需求的共208人,占53.20%;資金用于滿足生活性消費需求的共173人,占46.80%(表4)。農村居民消費性借貸具有規模小、次數頻繁的特點。由于目前金融機構的信貸業務的種類比較單一,農村居民生活消費借款相對于生產消費借款來說更難以獲得。調查顯示,隨著收入增長,高收入的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已能基本滿足,生產過程中不斷增長的資金需求則需要通過外部融資獲得。中低收入人群消費過程中的資金需求則難以通過正規渠道滿足,但他們有比較強烈的潛在的信貸需求。從借款用途看,其主要的幾項用途依次為生產經營、建房、生活消費(子女教育、醫療)。同時,通過對不同消費層次農戶的貸款需求分析,發現,高收入、高消費的農村居民申請貸款的主要目的,往往用于滿足生產性資金需求,中低收入、中低消費的農村居民貸款往往用于滿足生活性消費資金需求。調查顯示,平均每個家庭,建房支出4029.70元,子女教育支出2177.06元,而70%-80%左右的家庭每年都有一些看病醫療開支,每戶平均843.89元。雖然教育支出與醫療支出在農戶家庭年消費支出的比例不是最高,農村居民一旦大病住院或者子女考上大學時,其支出比例就相當高了,有時自有資金往往難以應付,只有通過借貸維持。
二、農戶消費行為與信貸資源可獲得性實證分析
(一)模型選擇及相關說明
我們通過調查獲得了表示農戶家庭目前資源稟賦水平的收入來源變量和從事經濟活動類型(如純農業、部分從事農業和非農業)、年家庭消費支出(生活和生產消費)和2008年家中是否發生重大事件等(見表2),其中,2008年家中是否發生重大事件中的重大事件是指生病、上學等需要支付較大金額的大事。一般而言,除了與農戶預期收益率或預期邊際效用相關的變量之外,農戶是否需要貸款還與農戶信用記錄、借款方式有關。
需要指出的是,為進一步揭示農戶家庭經濟活動的變化對農戶生產或生活需求的影響,我們引入工資收入、農業生產收入和非農經營收入三個變量。調查表明,隨著外出務工人數的逐漸增多,工資收入已逐漸成為被調查地區農戶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從而對貸款需求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而在保持其他情況不變的情形下,農業生產和非農經營收入的大小對貸款需求的影響是不確定的,因為一方面,農業生產和非農經營收入越高的農戶投資規模越大,從而增強了對貸款的需求;另一方面,農業生產和非農經營收入越高的農戶也可能擁有更多的流動性資金,從而減弱了對貸款的需求。我們的目的是要揭示農戶生活性消費是否受到金融約束,以及收入和消費在農戶獲得貸款中的作用如何。
(二)結論
農戶正規信貸市場參與程度低既有供給方面的原因,如農信社傾向于貸款給非農經營收入較高的農戶;也有需求方面的原因,如工資收入較高的家庭對正規貸款的需求更小,原因是這些農戶大多外出務工,為生產經營活動融資的可能性較小,同時打工得到的收入可彌補家庭支出的缺口,從而對非生產性貸款的需求也較小。而從事純農業的農戶,可能因為借款獲取的難度大,而主觀上缺乏信貸需求的動力。
分析結果還表明,農戶的融資能力仍然受到某種程度的約束。農戶獲得信貸的能力對投入品的購買和消費支出有重要的正面影響,但是由于農戶生活性消費受到正規信貸的約束,沒有發揮其應有支撐經濟增長的作用。因此,改善信貸服務和提供信貸支持仍然能幫助部分農戶,特別是貧困的農戶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難題的重要途徑。信貸服務的改善將有助于這部分農戶通過農業生產來增加收入,同時提高農戶的消費支出。
基于上述發現,我們認為,在不改變現有正規貸款產品、服務的情況下,單純通過增加信貸供給來追求貸款覆蓋面的做法是低效的。因為覆蓋面的擴大需要以信貸市場參與程度的提高為前提,而市場參與又以農戶對正規信貸存在需求為必要條件。但是,農戶對目前農信社所提供的貸款產品的需求較低或農戶的信貸需求存在著較強的約束,若農信社能夠針對農戶信貸需求的現實特點,積極改進原有(或開發新的)貸款產品和服務方式,則有可能釋放農戶對正規信貸的潛在的和隱藏的需求。長遠地看,重視、培育和積極挖掘農戶的信貸需求才是促進農村正規金融市場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三、發展和擴大農村消費金融體系的建議
(一)推進農村金融體系改革,豐富農村消費信貸產品供給主體
農村消費信貸只有保持長期穩定繁榮,才能有效發揮農村消費升級的主要推動力作用,因此,豐富農村消費信貸產品供給主體既是當前的緊迫任務,也是長期的重要任務。引入適當的競爭機制,建立多元化的農村消費融資供給市場主體。農村信用社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增強服務功能,鞏固和發展其農村金融服務主力軍的地位;鼓勵農業銀行積極支持農村小城鎮建設和農村消費市場建設,開展對農村居民的個人消費信貸;放寬對中小金融機構準入的限制,鼓勵股份制商業銀行與農村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支持農業發展和農村消費;可選擇一些地區,特別是特困地區、偏遠山區,試點組建小額信貸組織,通過多種途徑籌募資金,推動這些地區農村生產和消費市場發展;郵政儲匯局應加快小額存單質押貸款試點,擴大輻射面,爭取將農村網點吸取的資金返還于農村居民。
(二)創新農村消費信貸產品,配合拉動內需的宏觀經濟政策
金融機構要及時轉變觀念,把開展農村消費信貸業務當作整個信貸業務新的增長點來對待。一是要加大消費信貸宣傳力度,探索建立新的溝通平臺與溝通形式,如農村金融政策流動宣傳車等。二是把握農村消費脈搏,切實改善金融服務。針對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實際需求,推出中高檔耐用消費品、教育、醫療、現代農業機械、建房及住房裝修等特色的適銷對路的消費信貸新品種,滿足不同層次農戶的消費需求。同時根據農村居民消費特點,為其提供靈活多樣的期限和額度設置、還款方式和利率定價方式。鼓勵金融機構研究開發滿足農民不同特點、不同層次需求的消費信貸產品。可以針對農村消費的需求,積極進行消費信貸產品創新,推出新的消費信貸業務品種,如信用卡業務、“一卡通”和IC智能卡業務等,滿足農民的多層次消費需求,積極支持農民購買冰箱、彩電、洗衣機、電腦等中高檔耐用消費品,積極發放農村建(購)房貸款。
(三)完善農業保險體系,分散農村消費信貸市場風險
目前,農業保險還處于剛剛起步的初級階段,對農業和農民的保障作用發揮極其有限。加強農村保險體系建設,徹底改變農民靠天吃飯的處境,保證農民能夠旱澇保收,使農民可以放心消費,金融機構能夠放心放貸。構建政策性農業保險為主導的農業保險體系,成立隸屬于政府的全國性專業農業保險公司,允許商業性保險機構經營農業保險業務,與專業農業保險公司開展合作和競爭;組建全國農業再保險公司,通過再保險機制分散風險,對農業保險經營者的虧損給予補貼;建立專項農業保險金,由稅務、財政、專業農業保險公司或再保險公司分別負責征繳、管理和統籌使用。通過推動農業保險的發展,分散農業風險,增強農村居民消費的理性預期,達到促進消費的目的。
(四)加強財政扶持,成立信用擔保機構
農村消費水平如何,不僅關系到宏觀經濟發展的穩定和持續發展,也關系到地方經濟的長期繁榮,因此,地方政府部門應責無旁貸地參與到農村消費信貸體制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引入財政扶持和擔保機制,對特定類型的消費信貸給予財政援助。例如一些具有公共性質的消費信貸,醫療、養老、助學等消費信貸品種,解決農村消費信貸產品抵押難問題。
(五)積極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村居民收入
一是推行“信貸+訂單”貸款。積極推動和發展“公司+基地+農戶”、“公司+農戶”等促進油茶林等產業化經營的信貸模式,金融機構根據農業生產資金需求的長短期相結合的特點,建立和完善以農業生產加工龍頭企業訂單為基礎或以其為承貸對象的貸款管理制度。二是推行“信貸+擔保或保險”貸款。涉農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擔保機構及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在由信貸擔保機構提供擔保,政府財政部門提供再擔保,或財政和農業生產利益共同體共同出資入保的條件下,以擔保或保險合同為基礎,開發“信貸+擔保或保險”金融服務新產品。三是推行農戶林權抵押貸款。在林權權屬明晰,價值評估明確和林權交易市場要素健全的基礎上,金融機構應探索發展以林權抵押為核心的金融創新業務。
參考文獻:
[1]黃祖輝、劉西川、程恩江,《中國農戶的信貸需求:生產性抑或消費性——方法比較與實證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73-80。
[2]韓俊、羅丹、程郁,《信貸約束下農戶借貸行為的實證研究》,《農業經濟問題》2007年第2期:44-52。
[3]曹力群:“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與農戶借貸行為研究”,課題報告,2000年。
[4]高帆,我國農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中國農村經濟》,2002年第12期:68-72。
[5]朱喜、李子奈,《我國農村正式金融機構對農戶的信貸配給——個聯立離散選擇模型的實證分析》,《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2006年第3期:37-49。
[6]Stiglitz, Joseph, Andrew Weiss. 1981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Competi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3): 393-410.
[7]Watson, Andrew. 1998.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orm of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China, MOCT-MOST: Economic Policy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8(3): 23-40.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衡陽市中心支行)